从“民谣酵母”到商业新兵,她想做独立音乐人的“创新工场”
• 原文链接大约12年前,郭小寒还是《北京青年报》文艺板块主笔,热衷于在北京大小livehouse里串场子看演出。在一个冷清的周二场,她碰上了只有20个观众的周云蓬在做表演,彼时周云蓬全然不知名。
郭小寒看到了他身上特有的光芒。
“无论他的作品还是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力,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呈现,这个东西是浑然天成的。”郭小寒回忆道。
当时的天下还是周杰伦、蔡依林这些流行巨星的,可郭小寒就认准了独立音乐的价值,甚至后来还成为了周云蓬、万晓利、野孩子的经纪人。
过去10年,华语乐坛变了模样,唱片工业衰亡,李志、赵雷、马頔、好妹妹这些名字从小众独立音乐市场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传统唱片行业的体系已经无法维系如今非标准化的造星运动。
▲ 乐童音乐团队,第一排右三是郭小寒
被这股大潮裹挟前行的郭小寒,看到了新的机遇。2013年,她作为合伙人加入乐童音乐,出任副总裁。乐童音乐是当下音乐市场中的一股新的力量,其业务深藏于它的音乐人服务体系背后。对于喜欢音乐,尤其是独立音乐的年轻人来讲,“做音乐众筹”是对乐童的第一印象,但在郭小寒看来,外界依然对这家成立了五年的音乐公司缺少深入的了解。
现在乐童的业务除了众筹以外,还涵盖了独立音乐人全案策划营销、线下音乐空间(乐空间)、内容制作和分发等,目前乐童已经服务过5000多组独立音乐人。
唱片没死,只是载体变了
乐童音乐成立于2012年,唱片工业衰落,独立音乐人无法依靠原有体系完成其出唱片的需求,恰巧indiegogo(美国第二大众筹网站,项目以电影、音乐等艺术类众筹为主)的模式在国外被验证,乐童创始人马客想要收集这些长尾的需求帮助独立音乐人出唱片。
一开始乐童只是做帮独立音乐人唱片出版方面的垂直众筹,发现音乐人不仅有出唱片的需求,还有巡演、全案/专案营销的需求,在艺人整个生命周期内还有很多可被挖掘和标准化服务的机会。
▲ 独立音乐人莫西子诗参加乐童活动
在中国独立音乐人面临窘境,当卖实体唱片载体过时、版权管理不规范赚不到钱的时候,线下演出成为音乐人变现的主要路径,2014年乐童上线演出板块,涵盖巡演预订、排期、票务、现场验票、入场等线上环节,以及成立了主办演出的线下执行团队。
当独立音乐人的巡演成为标配,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独立演出票务App,如今剩下的寥寥无几,郭小寒告诉记者,“这个行业的每家公司都知道线下演出是流量入口,于是纷纷做票务,而检票、入场这一百米不到的距离就涵盖了很多产品和技术上的问题,说到底是个强运营的活儿,其实没那么容易。”
“我认为音乐人不需要扶持,只需要服务。需要一个标准化的系统帮助他们放大价值,乐童要做的就是这个系统。”随着众筹和演出业务的积累和业务的发展,乐童开始陆续接触到李志、丁薇、李霄云等主流艺人的全案和专案,拿到这些后乐童将其拆分到乐童平台的各个板块中去。
从livehouse到livehome的升级
2008年,小柯(柯肇雷)是国内第一个不出实体唱片将数字专辑抛到互联网的音乐人,这成为一个时间坐标,引起行业内的激烈争论,当时,还有宋柯为代表的一派呼喊“唱片已死”。
这样的争论只是为传统唱片出版行业没有出路而找的借口,她认为时代改变的只是音乐的载体,这个行业的未来就在现场。
2013年,中小型音乐现场的巡演变成了这个行业的“标准动作”,而巡演的模式最早是靠李志、周云蓬、马頔、宋冬野等一批独立音乐人带动起来的。“宋冬野在2014年期间做了一个标志性的百城巡演,这其实给这个行业做了一个标准化的案例,中小型的音乐演出现场其实可以做出一个院线出来。从此以后这些独立音乐人把出完唱片之后的巡演当成了自己的必选项。”
▲ 乐空间
在全国范围内,很多livehouse经营上存在很多问题,北京的livehouse例如MAO、麻雀瓦舍接连关门。郭小寒认为,在Livehouse看演出的需求一直都在,但是体验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的livehouse闲置率太高,“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是一般一周七天,有五天空着的,就算是迈克尔·杰克逊来做巡演依然是赔钱的。”
2016年9月,乐童音乐开设了第一家线下空间——乐空间。和记者此前走访过的MAO所代表的原生态空间不同,乐空间看起来并不像一个livehouse,郭小寒告诉记者,乐空间想做成livehome,目标是构建一个乐迷和音乐人之家,并实现乐童线上和线下业务的打通。不仅为音乐人提供专业的场地和技术支持、服务和运营推广,也能成为音乐爱好者自各个层面的物质、精神需求被满足的体验式音乐空间。
▲ 乐空间
在硬件方面,乐空间提供了中小型演出场地切合需求的音响设备和声学装置,以及舞台、灯光和专业的灯光音响团队。除了舞台,乐空间做了唱片区、展览区、周边售卖区以及吧台,吧台控制酒水咖啡等的品质,客单价30-60元。为了提高使用率乐空间在白天没有演出的时间承接商业活动,并组织各种沙龙、市集和活动开放提供酒水冷餐等,“这实际上是个需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的生意。”
除了卖卖卖,音乐人怎样产出好的内容
郭小寒告诉小饭桌,除了众筹、演出、票务和实体,乐童也开始尝试做内容以形成闭环。目前,乐童正在尝试音乐视频节目《超新星人》和《乐读沙龙》等,通过线上丰富的音乐人资源和自身强媒介运营能力, 投放到全平台涵盖优酷、土豆、爱奇艺、秒拍、美拍、梨视频、一直播等,第一期节目的全网击量近500万,未来还将扩展更多优质音乐短视频内容。
▲ 乐空间创始人马客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音乐带有高频、刚需的属性,但却始终无法性感起来,而当下音乐类型垂直细分,分成和版权收入无法养活音乐人和原有的唱片体系,流媒体音乐公司的崛起让版权成为“香饽饽”,但利益分散,各自为王,完整的商业闭环和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无法建立。
小饭桌认为在这一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对原来livehouse的升级和一些MCN模式的公司或许能够抓住这一拨的红利,这也是采访乐童的原因,毕竟他们想抓住的这批人从某种程度上代表音乐消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