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腾说 | 365日历葛楠:用8个365天,重新定义日历

2017-01-13 申东昕 May 腾讯开放平台 腾讯开放平台



青腾创业营的课堂中曾经提到,就像人有自己的命数,产品也有,那就是它自身的定位与用户认知。


2008到2017,从盲目摸索到找到“命数”,从流量红利爆发到红利退潮。365日历也从PC端的小软件发展到累计用户超过1.5亿的全平台工具。在逆境之中,固然少了那种痛快,但是也让他沉淀下来,屏蔽周围的噪音和浮夸,发掘产品和自身真正的价值,找到了那个”点”。


在拥有一亿多激活用户和百万级活跃用户后,葛楠迎来了他真正的开始。



青腾创业营二期学员、365日历创始人葛楠


1

Q: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在日历方向创业?


关于创业的初心,很多人问过我,但是不同阶段的回答都不一样。以现在的状态,是年轻的时候内心总想做点事吧。有一种想要做出点成绩的冲动和欲望,想要做一个所有人都用的软件。


(2008年)当时只能在Windows系统找方向,系统自身其实已经包含很多软件了,包括浏览器、播放器、输入法等,都有巨头在做。只能寻找像计算器、日历、记事本等大家做得不多的工具方向。


那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当时我们分析,计算器和记事本完全没有商业模式,而日历,第一用户群体够大;第二,它虽然只是一个显示时间的工具,但是通过时间和日期是可以索引延伸到很多信息的,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时间是信息,只要展示信息,就有展示广告的价值。



2

Q:前段时间做了哪些创新被验证是对的?哪些业务方向需要调整?


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将单人使用的日历转化成了多人使用的场景,同时将它延展开:


一是组织内共享。一个公司团队、一个班级、一个家庭,有很多时间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比如家庭,如果小孩上各种兴趣班的时间安排信息,父母之间、父母老人之间的共享就很有必要。我们现在的高粘性用户接近一百万,其中共享日历的使用率非常高。


二是公众日历。任何一个组织、个人都可以发布一个公开日历,把信息按照时间维度发布。包括商场的打折信息、公司大事件日历、影院排班、明星行程等。


但是做到后来,经过多次反思,我们已经不做太多主动的公开日历运营了,而是将精力聚焦于共享日历。一个用户对于日历的天然认知就是看日期、记事、提醒等,如果想要把它变成一个内容入口,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是非常困难。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本身的定位和用户对它的认知,你很难去改变。青腾上课时有一次老师就讲到,就像人有命数,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命数,日历这个产品真的就是该做时间管理,这是它最好的使用场景。在创新与开拓中,要学会认清这一点。



3

Q:一直以来,规模做不大、用户粘性低、可替代性强、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都被认为是工具型应用的通病。目前365日历是否有盈利?


对于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坦率来说,就是找到商业模式,让它变成一个健康的公司。


365日历其实已经融到了B轮,总用户规模有1亿多,活跃用户百万级。这8年间,我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坦率地说,虽然很多投资人都认为日历会变成一个很大用户量的生活服务入口,但是工具型产品确实很难变现。


日历产品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看黄历、万年历等展现类的,这种类型靠广告变现是很方便的。

另一个是我正在探索的方向:个人日程管理类的。这个方向,广告商业模式就不是最优解。因为时间管理本身是一个效率型工具,而你在任何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里插入广告都是在降低用户的使用效率。


近期我们还在尝试会员收费模式。用户收费确实会很难做,但是现在移动端支付已经比较成熟,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变化,一些高端用户也愿意付费。我们现在在向这个方向尝试,尚且不能叫做成功的商业模式,而是处在实验阶段。但是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最终一定能够赚到钱。



4

Q:一个难以找到商业模式的项目,你坚持做了8年的动力是什么呢?


最早的时候我主要是想做一个很多人要用的产品,这个是年轻人为了想做一点事,想的没那么多,也不是说一定要赚钱。当然谁不希望能够获得商业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个产品数据也是在增长的,所以也还是能够看得到未来,还认为它能够做得很大,我们也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只不过是尝试了这么长时间,最终没有找到商业模式。所以现在是这样一个阶段。

    

从我们最后认清我们有些所谓的创新可能是错的,有些路线是错的时候,再往下走,也许这一年还在坚持。为什么坚持?我认为日历还是有日历的价值,虽然把日历做了一个重新的定位,把它重新定位回时间管理,但是我认为在一个时间管理的垂直领域,把它做好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好用的日历产品,用户实际上是有需求的。我是觉得在时间管理垂直领域也是有巨大的价值和机会的,所以我才坚持做。



5

Q: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正在接近尾声,流量红利枯竭的情况下该怎么创业?


其实很多人,包括365日历,在某一阶段的辉煌,都是流量红利的结果。但是在当时,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是看不清的。很容易误认为你产品的真正价值在增长,其实不是的。那时受数据影响,对于“365日历”能够做一个日活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幻想都是有过的。


但是红利退潮的时候,你要反过来思考你产品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你给用户解决了什么需求,你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些问题到了没有红利的阶段,反而更容易想清楚。这些东西想清楚了再往下做,才是正向的创业,才能做一个真正有价值和能够发展的公司。


这些我都经历过,2008年开始创业时是在PC上做的,那时候还没有移动互联网,大家也看不太懂一个PC上的日历有什么大的商业模式,所以基本上融不到钱,但是我坚持了很久。2011年融天使时,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了,我们也就过渡延伸到移动端,借势融到第一轮,之后就好多了。所以从0到1的这个阶段,在我那个时代非常困难,但是现在,只要找到一个产品,找到一个模式,有用户增长,相对而言很容易度过。



6

Q:你的花钱节奏是什么?钱花在哪儿最有效?

    

我们从2015年就已经不推广了。为什么不推广?你什么时候推广,就是你的商业模式找到了,或者你找到了你增长的方式,你的价值点找到的时候,这个时候让更多人知道它而去推广。

    

但是很遗憾“365日历”后来这一些阶段一直在做创新,在做产品上的创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坦率说没有创新成功的话你推广是没有用的。所以你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做推广,所以我很早就已经不做推广,基本上是靠自然增长。



7

Q:微信现在已经全面开放小程序,作为一个工具型产品,你觉得这之中有商业机会吗?


坦白说我还在考虑。


对于低频工具型APP而言,下APP本身是一个比较“重”的事情,成本就会比较高,所以是很适合通过小程序来降低获取服务成本的。但问题在于开发者要如何收益,它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否足以负担一个公司。


你看国外的很多基础型应用,尤其像是日历这种,基本上都是大公司的基础性产品,不靠它赚钱,但是可以吸引很多的用户。但是作为一个开发者,要靠这些低频工具走广告可能就比较难了。这作为一个生态问题,也是腾讯自己思考的问题。



8

Q:当初报名参加青腾创业营,你的目的是什么?入营半年,与你当初的预期是否一致?


创业者肯定需要学习,外面的学习机会也是有一些的,为什么选择参加青腾呢?首先我非常认可和喜欢腾讯的文化,腾讯也是我们A轮的投资者,投资后也有很多交流。而青腾本身就是继承了腾讯开放、自由、进取的文化。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以及每个人暴露出来的面,其实都是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一期学员毕业营后,大家一起去吃宵夜,吃着吃着就开始光着膀子。包括上市公司董事长,老大哥们的一届,也包括90后的一些学员。其实这些创业者每个人在自己公司。在外面,都很注重形象,能够坦诚、真性情到这种状态真的很有意思,大家有过这么一场之后,也基本上就能够坦诚相见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