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粮生活合伙人闫寒:外卖崛起下餐饮行业新机遇与信息化实践 | iTalk 第40期

爱分析ifenxi 2017-08-02

作者 iTalk

嘉宾简介:闫寒,北京知名外卖连锁品牌"优粮生活”合伙人,跨界餐饮之前曾为国有银行数据中心资深工程师。由于其创办了餐饮业内知名研习社群"优粮大学”,被圈内人尊称为”校长”,其专攻外卖的理论体系广受业内认同和好评。


公司简介:在北京已经运营5年之久,期间共送出近200万份外卖,拥有10多万用户,其中不乏长期订购团餐服务的企业、拥有诸如蚂蜂窝,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罗氏诊断,宜信,壳牌中国等长期团餐客户。为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优质的工作、会议、商务餐饮解决方案。


分享 | 闫寒

整理 | 庆贺  亦木


爱分析在2017年6月对 优粮生活 进行过人物访谈,相关文章:优粮生活闫寒:数未来餐饮大公司,还看外卖 | 爱分析访谈


7月4号,「爱分析 | iTalk 」第40期邀请 优粮生活合伙人闫寒 做客iTalk栏目,跟爱分析读者们进行互动交流,现将文字精华版整理如下:

 

外卖对于餐饮行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虽然现在大家不是特别敢投资外卖企业,但随着外卖赛道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这里面一定会跑出大公司。

 

外卖来源于餐饮行业,促使餐饮行业发展的是消费升级,虽然消费升级的概念近几年大家才开始提,但是实际上消费升级一直没有断过。

 

九十年代的北京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东北菜馆子,大家吃的都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酱烧茄子都是这些家常菜。但是后来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然后出现了海底捞、绿茶、眉州东坡这些特色餐饮,这个时候餐饮就已经细化成一个特别丰富的行业,不同的餐厅适合不同的场合。

 

餐饮行业整个盘子近四万亿的规模,但是个人认为资本在餐饮里没有什么太大的机会,因为餐饮一直处于一种缓慢的匀速发展状态,行业里竞争比较充分,大家始终处于均衡的状态,很难搅动大风浪,没有爆发式增长的大机会,近几年的增长率也就在10%左右。

 

而且餐饮行业里基本很难产生像华为、苹果这种巨头公司,餐饮里最大的巨头可能是百胜中国,也很难占到整个餐饮大盘子的百分之一,消费者对于餐饮品牌是绝对不忠诚的,客户转换品牌的成本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对一个品牌产生厌烦。

 

2014年之后外卖才可以被称之为一个行业,之前是堂食餐厅的一个附属业务,外卖行业的历史特别短,跟整个餐饮行业历史形成鲜明对比。餐饮行业只依赖于饮食文化一条线,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外卖行业依托于两条线,一是饮食文化,二是通信技术。订外卖需要信息的传递,下订单和配送,而且移动支付普及之后外卖才开始了爆发。

 

外卖和餐饮的增长方式完全不一样,大量资本的介入到外卖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的统计口径差距特别大,但肯定比餐饮行业大盘子要大很多。现在很多人认为外卖增长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但个人认为外卖的增长远远没有结束。

 

因为消费并不仅仅是人群的普及,也是人群与场景的普及。现在北上广深普及比较好的是工作餐领域,对于家庭用餐、会议餐等都是外卖将来一定会切入的领域。


 

到现在为止外卖还停留在整体餐饮堂食的领域,可是餐饮已经分化出各种各样的场景、品牌、品味、风格。无论是体量还是公司的成熟度,都还差得特别远,但是,只要餐饮行业持续增长,那么外卖会占据整个餐饮行业的半壁江山以上。

 

外卖的成长机会非常大,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嫩芽,而且长成一棵大树的确定性非常大。民以食为天以及中国十四亿人口基数,能够确保外卖将来的成长性。等爆发到大规模时,那里面的生态一定也会特别丰富,外卖品牌也会有成长为眉州东坡、吉野家、肯德基、麦当劳这种体量的大公司。

 

餐饮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餐饮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回报上都不太理想,任何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非常高,对于资本的价值很有限。

 

与传统餐饮不一样,外卖与大数据可以有天然的结合点。外卖的环节非常复杂,包括产品研发、厨房、打包、外卖系统、品牌建设、人员管理。属于前店后厂、种类最全的一个工种。这些环节可以通过标准化工作拆开,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优粮生活通过标准化把资本回报率低的环节和高的环节拆分开来。菜品加工坚持厨师现场制作,属于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一个环节,菜品切配交给工厂去集约化生产;品牌建设需要设计师、文案体系,这些东西是一次投入,可以大规模使用,因此投资回报率就很高。

 

任何单店研发一个IT系统投入基本上都是亏本的,但通过一个小团队研发一套成熟的IT系统,然后推广到各个门店,投资回报率也很高。

 

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环节把握在自己手里,比如品牌、包装设计、产品研发、IT系统、运营管理标准等。看上去比较虚的东西,但边际成本很低可以大范围扩张,就可以一直维持小团队20多人管理70家店,我们今年预计扩张到70人管理300至500家店。

 

有了标准化之后,IT跟外卖行业结合更加紧密,餐饮行业是线下行业,没有办法全盘数据化。


即使现在堂食的互联网产品已经很多了,比如排队等位系统、买单系统、饭店内部管理系统,但是客户买单的信息无法进行匹配,但是外卖有一个特别棒的天然优势,通过手机号码和送餐地址把客户信息归一化处理。

 

简单来说,堂食信息化的程度非常局限,但是外卖的信息化维度就非常多,包括客户口味、点餐频次、客单价、消费总额等等。现在我们的数据库每两三个月就能新增五六十万条客户数据。

 

针对用户信息进行精准营销,这种营销的效率是堂食绝对没法比的。

 

外卖从下单到生产制作,到配送完成,最后到用户反馈,整体是一个闭环,这些数据有连通性,用一套IT系统去提升整个环节的效率就会非常有效。

 

比如后厨管理系统并不是给厨师罗列的单个订单,而是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出厨师在几点之前出什么样的菜出多少份,厨师直接按照这个数字去炒菜,不需要知道谁定餐。这个只有外卖能做到,堂食绝对做不到,因为堂食的入口不在线上啊。

 

外卖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数据化都可以大规模提升相关的人效,连锁店的管控方面,外卖也比堂食要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外卖可以全盘信息化,线上每一个订单的情况都逃不过总部的眼睛,只需要根据每天的海量数据流量建立模型,系统自动检测数据异常。

 

把分店的订货量、销售量、包装定量三个数据做比对,假如其中任何两个数据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就说明这个分店有违规的可能,比如私自采购食材或拿包材物料去干别的事情。之前通过系统监控关闭了至少七八家违规店,只要数据出现异常,根本不用派人实地查看,极大地降低了店面管控成本。

 

外卖信息化可以通过标准化剥离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只去管一些非劳动密集型环节,提高整体投入产出比,我们虽然深处餐饮行业,但具备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而且还会有很大的爆发性,计划公司团队在百人以内,这是一个运营效率最好的状态。

 

外卖在餐饮中是最有希望真正用到大数据和互联网体系的一个行业,而且外卖的增长也最快,所以很值得资本去关注。



爱分析读者:能否介绍一下优粮生活的供应链体系是如何搭建的?哪些是自建,哪些是外包?

 

闫寒:我们的供应链体系基本都是外包,因为互联网工具已经比较成熟,大家随时随地保持在线状态,连接大于拥有的时代,得标准者得天下。通过前几年单店做外卖的经验积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标准,把投入产出比较低的环节通过标准化外包给第三方。

 

爱分析读者:纯2C餐饮企业不受资本待见的原因之一,是财务不正规,财务正规化之后会压缩净利空间,同时退出机制主要靠上市,而传统餐饮企业非常难上市,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闫寒:纯2C餐饮企业不但现在不受待见,以后也很难受待见,因为财务很难做到正规。比如海底捞也只能分拆出一些供应链部门。我认为可以把财务容易正规的环节和财务不容易正规的环节拆分开,我们现在只有两家直营店,保证财务正规比较容易,其他环节基本上都是B2B的了。

 

爱分析读者:加盟店有不同的厨师,如何控制口味等质量?目前如何获客?未来有没有考虑针对客户做一些消费金融的想法?

 

闫寒:一般情况下厨师需要负责菜品开发、菜品切配、炒菜过程中的油盐酱醋,火候、以及装盘摆盘等等,我们尽可能简化厨师的工作,切配工作分给工厂,菜品开发交给研发部门,菜品标准出来后再培训厨师,厨师只需要负责调节油温和火候。

 

目前主要通过平台获客,平台的竞争环境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以前的乱象已经少很多。平台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品牌体系搭建好、产品比较完善、价格比较合理,也很容易超越同行。

 

我们专业的品牌、菜品、运营体系,很容易比当地的一些饭馆儿要好很多。投入同样的获客成本,我们获取的客流大,获客效率相对高很多。

 

目前还没有考虑对C端客户做消费金融,但是供应链金融认为可以做,但目前还没有达到做供应链金融的规模。

 

爱分析读者:堂食与外卖的核心财务差异,在于外卖的“流量+配送”与堂食的“房租+人力”的比较。当堂食收入打平房租+服务之后,后面的订单利润会高于外卖。按照这个逻辑,一些快餐类门店的模式是否更优于外卖?

 

闫寒:现在的堂食门店经常是半年才打平流水,好几年才回本,因为“房租+人力”非常非常高,而且非常火的堂食店,投资也非常大,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外卖很有可能几天就打平流水,投资也非常小,“房租+人力”也比堂食门店小很多,所以是两个不同的财务模型。

 

很难说孰优孰劣,做一个外卖店属于夫妻小店,或者白领辞职想做一个事情养活自己,对外卖店诉求不高,而我们做外卖一定都是把外卖完全标准化,然后IT化,低成本的复制扩张。

 

爱分析读者:国内是否有专门为外卖打造的SaaS 软件?与常规SaaS 产品有何差异?有无量化效率提升数据?

 

闫寒:目前大部分还都是为堂食打造的,我只认识一个叫快外卖的外卖类SaaS产品,做的好像还不错,但与常规的SaaS产品差异很大。

 

外卖的SaaS相对简单,但要想做好也不容易。外卖类SaaS产品的侧重点就是提升效率,跟三大平台对接,要有后厨统计、财务统计、CRM系统等。技术难度其实都不大,但是确实需要根据业务不断地迭代产品,工程师设计出来产品没法用,只能是外卖业务人员自己研发。

 

爱分析读者:如何理解外卖品牌与平台的关系?

 

闫寒:之前是一片混战,大家都认为自己全能,品牌想去做平台,各种发展自己的流量入口,平台想去做品牌,各种搞自己的自有品牌。最后两方谁也没搞成,现在回归到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外卖平台需要优质的品牌配合一起做市场,外卖品牌直接面对C端的烧钱策略也烧不起,还是要靠外卖平台。

 

所以外卖品牌与平台就好比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关系,他们构成一个生态,少了谁都不行。

 

爱分析读者:如果外卖平台继续涨价,品牌有何对策?

 

闫寒: 我们不是特别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平台是成本构成的一部分,现在平台的服务费模式,已经有很多小型餐饮商户撑不下去了,倒闭的也是一片一片的,倒闭绝不是仅仅因为平台,大部分原因是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不够,以及运营效率低,从而导致成本高。

 

所以在品牌、产品、运营体系三个方面,如果做得都比别人好,那么是不怕这个事情。


品牌做的好,溢价就会比别人高,利润率就比别人高;产品做得好,复购率就比别人高,还可以把别人的客户吸引过来;运营体系做得好,运营效率就会高,运营成本就会低,利润空间又会扩大。




爱分析热文

新龙榜

新龙榜TOP125


新金融

互联网金融TOP100 | 互联网金融TOP50  

   互联网保险TOP35 | 消费金融TOP25       

  财富管理TOP40 |  投资机构TOP30

互联网支付TOP20 | 虎鲸榜TOP50       

   互联网保险TOP25 | 互金概念股TOP30  

创富人物榜TOP50 | 影响力50人         


企业服务

企业服务TOP100 | 企业服务TOP50  

   大数据TOP50 | B2B电商TOP50

    云服务TOP50 | 网络安全TOP30

   大数据影响力50人 | B2B电商影响力50人


其它

出行服务TOP50

人工智能TOP50

教育科技TOP50

移动医疗TOP30

汽配维修TOP20

汽车金融TOP25

新零售TOP100


大道金服总裁 徐约可

北森总裁 王朝晖

永洪科技创始人 何春涛

开心保CEO 李杰

Testin云测创始人 王军

理才网创始人 陈谏

开云汽车创始人 王超

诺贝儿创始人 吴毅玲

拆车匠创始人 朱建刚

小伴龙创始人 曹传宇

悟空数据创始人 宗瑞兴

小伴龙创始人 曹传宇

convertlab创始人 高鹏

abc360创始人 李晶

米么金服创始人 宋梦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