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重视用户体验,把这个做好就可以了。
登录华风爱科的网站,在一片蓝色的地球大洲背景下,“数据访问量”以每秒几万次的速度上升着。长度13位的数字显示,目前总访问量已超过1万亿次。
虽然华风爱科这个名字还不为人熟知,但它提供的服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主流手机上,内置的“天气预报”数据都是由华风爱科提供的。除此之外,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以及百度、一点资讯也与华风爱科达成了合作。
能吸引到如此多流量巨头,首先源于华风爱科天气数据的准确度。目前,主流的气象预报最多能预测15天的天气变化,而华风爱科可以预报到90天。另外,在降水概率上,华风爱科能提供未来10天、精细到小时的降水预测。
一直以来,气象服务需要大量的、昂贵的基础设施支持,因此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以公共属性存在。在华风爱科背后为它提供强大技术后盾的,是中国气象局和美国最大的商业天气服务商AccuWeather。AccuWeather由一位气象“发烧友”Joel N.Myers建立,已经有50多年的独立天气预报历史,掌握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并走通了商业化道路。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降临美国新奥尔良地区。这次飓风制造了“美国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约1836人丧生。美国国家气象局虽然预测到了飓风的到来,但他们判断:飓风不会带来多大影响。AccuWeather不同意这个看法,独立发出预测:飓风将造成巨大的破坏。许多人闻言,选择了提前撤离,美国国会认为:这次预报,至少拯救了1万人的生命。
现在,美国国家气象局能提前9分钟预报龙卷风的到来,AccuWeather却可以提前23分钟就做出预测。现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分钟级降水预报,AccuWeather更是早在2015年就已经推出并商用。
2013年开始,中国气象局与AccuWeather双方产生了合作意向。中国气象局希望将最先进的气象预报技术引入中国。AccuWeather则对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充满兴趣。经过18个月“艰苦但充满诚意”的谈判, 2015年5月,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出资成立了华风爱科气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冯雪是双方谈判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华风爱科成立后,双方提议由他出任总经理。
目前,华风爱科旗下拥有“中国天气通”品牌,作为中国气象局三大品牌之一,中国天气通覆盖了手机应用、移动网站、IoT、AI等众多领域。与市场上多数的天气应用不同,中国天气通设计简洁、功能纯粹,专注于更人性化的天气预报。冯雪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天气通”只是展示华风爱科产品的渠道,背靠国家气象局和AccuWeather这样两家技术背景深厚的机构,华风爱科不需要依赖“中国天气通”实现变现。
对于如何使用天气类产品变现,华风爱科自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方法。华风爱科秉承合作共赢的目标,目前已经与一些国际超一流品牌达成合作,并使合作伙伴获得了超千万美金的纯利润收入分成。
冯雪认为,刚成立2年的华风爱科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气象预报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想象力远不止于此。在美国,AccuWeather已经为25万家公司提供服务,做成了一块气象预报品牌。除了在无数终端上提供天气数据外,AccuWeather还为机场、铁路、能源、媒体等行业提供定制化的天气解决方案。
冯雪希望可以将AccuWeather的商业模式引入中国。交通运输、人工智能、体育赛事等无数行业都会需要天气服务商。但目前,由于环境限制、不充分竞争等因素,国内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养和教育。
“我们需要快速突破一个行业,做个响亮的案例出来。”这是冯雪和他的团队下一步要去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36氪与冯雪的对话:
36氪:要做更准确的天气预报,技术上的难点在哪里?
冯雪:首先,天气看起来好像直观,人们抬头就知道阴晴雨雪,但机器和自动观测站对天气现象其实很难准确识别。
人们要求天气预报的空间尺度,肯定是越小越好。北京延庆的山里下雪了,有些预报就会认为北京整个区域下雪了,但这时市区内可能正晴空万里。用户就会认为预报不准。还比如,你要到奥森公园跑步,你只会关心这个区域会不会下雨。如何把这个区域缩小,需要很前沿的预报技术。
另外,天气预报时间的尺度,用户可能感知到的是“实况”。过去,比如晚上7点半的天气预报的是时间跨度内的天气。现在用户要求实时,你说现在下雪了,他推开窗子没有下,就会认为你预报的不准。
所以,要把预报做得更准,要我们努力将中美双方的技术完美结合的同时充分发挥华风爱科团队的优势。
36氪:国家气象局与AccuWeather在技术上,双方是怎样的合作模式?
冯雪:国家气象局开放了中国市场给外资企业,最看重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通过成立华风爱科合资公司,国家气象局引入了AccuWeather的源代码。可以说,双方联合后,气象预报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已经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36氪:要国家机构引入外方投资,谈判的18个月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冯雪:首先,双方的合作意愿非常强烈。一般来说,合作谈判大家首先关心各自的利益如何分配。但国家气象局与AccuWeather的合作中,双方占股多少基本在前期就确定了,谈判更多是确认细节。
所谓的细节,核心是探讨怎样让美方把技术引入进来。国际上存在一些偏见,觉得中国在知识产权和法律保护体系上不太健全,这也是西方为什么跟新加坡、香港合作时顾虑较少的原因,因为双方适用的法律体系更为接近。
合作过程中,这类的挑战比较大。比如合同中涉及,如果出现纠纷,仲裁地选在哪里,所用的法律又如何选择。双方对此曾经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还好,最后通过充分沟通,双方还是达成了共识。
36氪:除了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华风爱科与合作厂商的商业化、分成模式是怎样的?
冯雪:以手机厂商为例,“天气预报”功能在手机厂商看,基本跟通讯录、邮箱一样,是一个原生应用,出厂必带。
所以,我们将天气数据免费提供给厂商。如果用户要看24小时到三五天的天气变化,在手机应用端看就可以了。如果用户还想看更多、更专业的天气预报,比如未来15天至30天的天气,手机厂商会预置华风爱科网站的链接,用户点开后,就可以在我们的网站看到更长期、更精细的各类预报产品。网站上有各种各样丰富的预报和产品,也会有一些广告。
这样的模式,不会对用户体验造成伤害,手机厂商也能接受,而且我们的预报相比市场上的产品,更加准确。网站上的广告变现收入,我会与手机厂商一起分成。分成根据厂商的不同,有不同的比例。这笔收入对厂商来说,没有成本,都是纯利润。
36氪:华风爱科每天要处理很高的数据访问量,云端技术是如何解决的?
冯雪:现在,我们每天在全球要实时对接超过15亿台设备,每天收到超过240亿次访问请求,要求平台向用户实时反馈数据。我们使用的是微软云,在微软全球,我们可以说是微软最重要的几个客户之一。
与我们的合作中,微软中国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它原来的云平台和架构无法承受我们每分钟要求的访问次数。一般遇到这样大级别的访问,微软的机器会识别为访问异常,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将访问锁死。
所以原则上,微软需要不断增加机器。但增加机器,又会增加我们的成本。所以现在整个微软美国的技术团队加入进来,与我们一起讨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其实也是在合作中,大家互相帮助和提高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使用云的费用,都是由华风爱科出资的,无须合作伙伴承担。所以我们对合作伙伴的免费,是一种彻底的免费。
36氪:美国AccuWeather的收入构成是怎么样的?
冯雪:他们的收入比较多元化,与终端厂商合作,获得广告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AccuWeather还会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天气解决方案。
比如在北美,AccuWeather给几乎所有的铁路公司做气象服务。因为北美铁路是私营的,气象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火车尽可能不要延误。比如前方有龙卷风或者泥石流,如何能减少停车时间?气象局可能认为要停车2小时,AccuWeather判断停车二三十分钟就够了。
客户还可以通过AccuWeather的气象预报,避免损失。比如,为卡特彼勒公司提供服务时,卡特彼勒在美国中部的工厂,提前接到了当地可能会出现龙卷风的通知。后来那个工厂基本被夷为废墟,但他们提前疏散了员工,没有一个人受伤,而且重要的设备都转移出来了,复工时间非常快。后来工厂负责人建议,要在全球使用AccuWeather的产品。
另外,许多媒体也是AccuWeather的客户。比如NBC电视台,AccuWeather会为他们制作天气类的视频,也会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天气滚动报道。
所以,在美国,AccuWeather的收入构成复杂,基本会覆盖各种行业。
36氪:AccuWeather在美国的商业模式,华风爱科是否可以复制到中国,与更多行业合作?
冯雪:需要气象服务的行业实际上非常多。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分析,80%的行业都需要气象服务,特别是当行业需要差异化竞争时。
AccuWeather与北美铁路的合作是经典案例。在中国,我们也与中铁集团沟通过这种可能性。但由于不充分竞争和出于安全的需求,中国铁路认为,如果你告诉我这个地方会出现灾害天气,原来我只准备停1小时,现在我多停一会儿,停留3小时吧。
我们也跟物流企业接触过,他们说:这种天气服务对他们是有用的,但需要时间验证,需要看到成功的证明。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通过天气做专业化服务的响亮案例出现。这个行业需要教育,天气服务或者能证明会帮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或者能帮他们避免损失。
现在,华风爱科开始尝试为体育赛事,比如马拉松、高尔夫定制气象服务。这个市场潜力非常大,但机会不是说现成摆在这儿,等着你去捡起来。
只有市场充分竞争,大家才会注意到差异化,注意到细分的需求,才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物流行业,你觉得它应该与天气非常相关,但他们现在活得很好,竞争其实没那么激烈。所以,我愿意先努力把蛋糕做大。
36氪:墨迹天气这样的天气类App,与你们是否是竞争对手?
冯雪:墨迹天气是天气类应用,我们是做气象公司的,做气象数据的内容生产商。过去我们也曾为墨迹天气提供海外的数据,所以我们曾是墨迹天气的上游,但他们不是我唯一的下游。他们做的好,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产品。
在国内,其实我最常说的不是某家公司是我的竞争伙伴,而是要与同行一道将中国商业气象市场这块蛋糕做大!
36氪:未来“中国天气通”是否会考虑商业化?
冯雪:我们有做一些商业化的努力,但是一直在控制一个度,我们把“中国天气通”App看做用户了解我们的一个渠道。对其他天气类应用来说,可能App是他们的唯一产品。但我们并不依赖“中国天气通”App的变现生存。
所以,进入我们的App后,界面是干净的,广告很少很少。我希望,用户打开中国天气通,是为了看天气预报,而不是为了看广告、新闻,或者听歌。
我要求App团队,现阶段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重视用户体验,把这个做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