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晟基金杨宏伟:预测未来之趋势分析(二)
铅笔道 · 2019-03-22 11:56:23 · 热度:加载中...
旧的世界正在消逝,新的世界正在崛起。

趋势预测分析的方法

分清软硬趋势

丹尼尔·伯勒斯在其《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一书中,提出分清未来发展的硬趋势和软趋势,有助于打造远见力。

所谓硬趋势,是基于可测量、可感知、可预测的事实得出的推测。是绝对会实现的,未来的定数;

所谓软趋势,是基于似乎看得到、可预测的统计得出的推测。是可能会发生的,未来的变数。发展几率再高,也有机会去改变。

每个人都有塑造未来,成为主角的机会。这就需要用特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思考科技进步、需求变化等变革未来的力量。观察具有周期性或线性变化的趋势。如果能找到清晰明确的硬趋势,就能预测并顺应未来;而找到可以操控的软趋势,并采取适当行动,进行创新创业,就能打造未来。

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何帆在其《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一书中,总结了预判未来趋势、展示历史面貌的方法:以大树模式进行观察,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所谓大树模式,不同于单向度流逝的编年史的长河模式。想要欣赏一棵树的生命力,就需要多年内定期地、多维度地去观察其变化,观察其嫩芽、新枝,也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在细微和宏观的切换中体会趋势的变迁。

所谓慢变量 ,“是那种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力量,但我们却往往会低估和忽视这些变量”。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安静是更加珍贵的品质。静水流深,洋流要比风口更能带你去向更远的地方。

所谓小趋势,按照马克·佩恩的说法,就是占人口1%的群体所出现的变化。小趋势的特点,是“必须足够小,才能显示出锋芒,但又必须足够大,才能彰显出力量”。当前时代圈层分化,诉求纷繁。从隐性趋势到显性趋势,往往都是发端于小众,引爆于传播,收获于大众。原本的非主流,随着时代更迭,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

多种观察视角

预测未来趋势,需要做大量的观察。很多人总是走不出思维定式,或者知识结构、视野中有一些盲点,容易一叶障目,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关键的问题。所以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在《超预测: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作者菲利普·泰洛克提出了如何更好进行预测的观察方法序列。

1)外部视角:先从宏观面了解基本情况,了解某种事物在同类中的普遍程度和所处位置,以避免初始的错误锚定;

2)内部视角:从更详细的特定示例的细节出发,更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做合理分析;

3)他人视角:从团队其他成员或第三方的角度,获得更多的想法和挑战性的问题;

4)自己的第二视角:假设自己的初始判断是错误的,然后仔细思考错误原因,接着做出新的判断,从而产生第二次预测,并与第一次相结合;

5)综合视角:最后综合所有的视角(像蜻蜓的复眼一样敏锐),形成最终判断。

其实这个观察序列,也是很多投资人做项目和趋势判断的潜在模式。即从宏观,到微观,到寻求外脑,再回馈到自己的想法,再通盘考虑,形成最终的判断。但很多人在后三步做的并不完善,就着急跳到了最后的结论,所以结果自然也会有很多缺憾。

做前瞻性探索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其实希望能够有人交流,但有时出于利益和面子考量,也会过于固执。只有打开视野,善于倾听,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能破除我执,寻找到更多可以参考的坐标。

收集筛选思想

罗希特·巴尔加瓦在《非显著趋势:如何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中提出,找到趋势并不是预测未来的关键。我们都可以发现大量素材,但从杂乱中寻找出意义才更加关键。所以需要进行筛选和推敲,获得深刻见解,并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描绘。这就是非凡思考法:在看似毫不关联的概念中找到共性,获得新思想、新方向和新策略。

他提出,要拥抱多样性,抛开很强的目的性去探索新的想法。学会关注文化共性而非差异,思考并接受自己不熟悉的观点。因为很多行业的发展其实都受到某种相同趋势的影响,所以在寻找公约数的过程中,就自然能够找到概念之间的交叉点,发现出趋势来。

推敲想法的五大准则:

1)保持好奇心:多接触新鲜事物,包含更多智慧的媒体内容,并追问事物的运转机制;

2)善于观察:思考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发现周边世界的运行规律;

3)变幻无常:将日常获得的想法保存下来,随即放开,继续接触其他事物;

4)深思熟虑:多花时间思考,不要马上做结论,深思熟虑之后再分享观点;

5)简洁凝练:将观点用最恰当的方式命名和传达,让别人容易理解。

最终形成收集题材、想法、描述趋势的“干草堆方法论”:收集->聚合->升华->命名->证明。

我们看到很多市面上趋势预测的书籍,其实都是遵循这样的过程。只是不同的时代,信息的媒介和筛选的方式工具会有所不同。写了好几本关于大趋势书籍的奈比斯特,早先所采用的还更多是通过传统的地方报刊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收集。而到了资讯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则有海量的数据通过各种方式推送到你的面前,甚至会让人有一种窒息感。

行业研究、竞品分析、趋势预测,成为很多机构每天都在做的功课。现在也有一些相对高效的方法,比如大数据,来实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甚至可以迅速将某条消息转为可以进行量化交易的行动指令。但深刻的洞察,还是需要观察者自身的深刻积累,以及对未来的灵感乍现。未来无限,而人力有穷,我们只能从已知的已知出发,如同盲人摸象一般,逐步向未知探索。很多所谓专家信誓旦旦的预测,如果放在多年以后,恐怕都不忍回顾(比如某著名公司的2018年十大预测里错了“九个半”)。但原谅吧,这就是渺小的人类。

提升远见力

丹尼尔·伯勒斯提出远见力的七个触发器:

1)从确定性开始:跟踪各领域尖端创新技术,并预测将会发生什么硬趋势,再跟随潮流顺势进行软趋势的创新即可。根据确定性制定的策略和商业计划,风险低,报酬高;

2)洞察先机:在呼啸而来的变革面前,不能只忙于处理危机,更要先发制人,发现未来的契机。采用停、看、听的原则,保持对未来的专注并获得灵感。采用未来标杆学习法,基于硬趋势和未来的确定性,找到未来的最佳实践;

3)变革:在理解未来几年可能的技术突破和社会组织变革的基础上,利用最恰当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发现并满足客户的潜在问题和需求;

4)跳出你面临的问题:直接跳过历史遗留的问题和路径,面对真正的核心问题,并基于对硬趋势的判断,实现更强大的解决方案;

5)反其道而行:从稀缺性思维向丰饶型思维转变,用崭新的视角来看待竞争,看没人关注的方向,做没人做过的事;

6)重新定义和再创造:找到并充分利用核心优势,用强有力的新方式,重塑自我,引领软趋势的变革;

7)主导未来:利用远见力,看到硬趋势的确定性,形成未来愿景,不断学习,拥抱失败,快速行动,积极塑造自己的未来。

远见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需要在适当行业中的时间轴中浸染多年。分清硬趋势和软趋势,掌握在慢变量中观察小趋势的方法,找到合适的观察视角,并通过对思想的筛选整理和推敲,才能更精准地探知未来。

如何掌控趋势预测趋势,是为了最终能够应对,甚至掌控趋势。延续我们在之前对趋势的分类模型,针对不同的未来预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黑天鹅”与“反脆弱”塔勒布认为,黑天鹅象征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在动态系统中,人类的预测能力存在根本的结构性缺陷,现在的一切几乎都是偶然的产物。所以,建议我们不要去预测,以免依照错误的预测而采取错误的行动;但可以随变化而变化,谨慎预防,留有余地,甚至危中取机,从未来不可测中获益。从应对策略上,区分正面意外(如电影、科研、风投。这些也是能从不确定性中收益的最好的领域,即“反脆弱“)和负面意外(如军事、保险、安全、贷款),尽可能把自己放在好结果比坏结果大的多的不对称条件下,多尝试和把握黑天鹅的机会,扩大正面结果的积极影响。可以采用杠铃策略,即在极度安全和极度投机性的两端投资,参与大量具有高度波动性的“小赌博”(天使投资的策略)。投资是一项基于对项目未来有积极预测下的判断。但在投资协议中,却往往关注对负面意外情况的处理,而且往往在条款的最后部分,约定了不可抗力的条款。这些条款的设定,其实都是在对黑天鹅和灰犀牛情况进行应对。条款本身的存在,都是很多投资方血泪史累积的经验。但是各方协商的最后结果,其实是各自在风险和收益上做了综合评估和妥协。很多公司的业务部门(比如投资/销售)和风控部门也是一对欢喜冤家,业务部门往往看到的是积极的意外可能,而风控部门则更多是从“停尸房尸检报告”的角度来分析负面的意外,但正是这种内在力量的均衡,使得投资从一门艺术,多少变成可以通过概率来思考未来的科学实践。“灰犀牛“与风险管理与不可琢磨,难以提前预测的黑天鹅不同,灰犀牛则是属于已知的未知。我们能够提前感知它们的存在,也可以做出一定的提前应对措施,只是触发的时间以及强度等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灰犀牛就像《暗黑破坏神》等游戏中,在屏幕边缘游荡的怪物。我们需要对它们时刻警惕,要判断在我们前行时它们会冲过来的时机、路径和方式,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灰犀牛在没有实现的时候,属于风险管理(Risk),而在实现的时候,就属于问题管理(Issue)的范畴。在投资经理准备的投资建议书中,一般都会有所谓的风险清单与应对策略。只是在投资的时候,这一项内容往往只是走个过场。但如果复盘,会发现事情发展的真相早就潜藏在这一页薄薄的内容之中。应对灰犀牛,还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态度:1)主动远离:既然我们知道灰犀牛的风险,在投资或创业时,当还有选择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挑选那些看起来Boss满地,困难重重的方向,而要选择一条看起来更加顺畅的路径。虽然完全没有风险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总会有一些事情的风险性和收益性要好过另外一些;2)建立机制:治未病永远是最便宜的解决方案,要等到进入急救室才临时救治,就为时已晚,且费用不菲。所以建立事先的应对机制,就非常必要。包括日常沟通和维护机制、危险触发机制,以及对项目具体风险的应对策略;3)保持警惕:危机形成的时间一般比较漫长,虽然我们往往能预见和感知到发展态势,但总会有麻木懈怠。需要有适当的监控机制,解读危险信号,并在危险临近时,快速切入行动阶段;4)调整心态:在危机中,避免恐慌、抵触、行动拖延以及过度反应,应用积极心态,调度各方面资源,并执行计划;5)把握时机:危机来临之前,还有一定的提前反应时间,这段是最佳的行动路线判断时间,可以尽最大可能避免伤害程度。即便危机已来,也可能还是有几个关键的决策时间点,可以选择是坚守,还是撤退。一旦Miss掉这些关键时间点,则最终的结果就堪忧了;6)善于利用:危机总是危中有机。危机时刻,也是最好的依靠外力来推动内部变革的时刻,应该趁机打破原有的僵化体系,改善组织缺陷;危机本身也意味着变化,能够未雨绸缪,适应变化乃至引领新的趋势者,会享受更大的机遇带来的红利;7)长线思维:风险管理不是短期目标,需要有长线思维,组织机构要在残酷竞争中长期生存,就需要将风险意识贯彻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将更多精力分配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中,增强抗风险能力,最终持续发展,并提高收益率水平。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要有灰犀牛的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比如中国政府的拒止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便是防御和进攻的双向积极应对手段。“周期”与“独角兽捕手“在霍华德的《周期》一书中,认为投资的三大任务,就是识别现在为止的周期,评估周期的未来趋势,应对周期做好组合布局。周期定位技巧,以及资产选择技巧,两者都好的投资人非常罕见。对不同的资产类型,有不同的周期形态,比如二级市场,一般会围绕中心点做周期震荡;而一级市场,则会存在大的技术周期迭代(比如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科技)。在大周期迭代中,也会有小的周期迭代(比如从底层技术->硬件/基础架构->系统/工具/中间件->快应用->慢应用),呈现周期性螺旋上升形态;对单独某种的技术落地的进程,则往往与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萌芽期->膨胀期->幻灭期->复苏期->成熟期)所拟合。类似的模式,是可以通过经验体会出来的。所以投资,就是识别当前所处的周期形态和位置,并依据不同投资标的的风险和发展预期,选择激进或保守的策略,进行合理配置。对千亿美元的机会,总量上可能10年能碰到一个;百亿美元的机会,可能1年能碰到1个;10亿美元的机会(独角兽),可能1年能碰到10个。机会总会按照某种逻辑周期性出现,但每个人一生中能够抓住的机会并不多。运气,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确实存在。但也还是存在专业的“独角兽捕手”,能以实力+恰当的投资逻辑捕捉住机会,并将机会最大化的情况。有经验的投资人,会对趋势有着更好的理解,周期感会更强烈。霍华德提出,投资人面对周期,需要做到有识、有胆、有备。有识:了解市场的周期位置,看清现在,才能把握未来。需要给市场量体温,用关键指标衡量市场估值水平;有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流行程度与挣钱机会成反比,跟很多人一起竞争,算不上真正的成功之道。投资人应该识别出被低估的高增长潜力的资产,利用价格和价值不匹配获利;有备:在三个方面做好出错准备。1)你自己出的错;2)来自市场之外的意外事件;3)市场本身的错误。周期的存在,对无知无畏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灾难;但对有准备的人来说,则会是天赐的礼物。它让世界有如四季般充满节律,让可能的赢利模型,有如熠熠星座一般,挂在低垂的夜空,只等待有心的人去辨识和采摘。但在真正做到不惑之前,可能还需要大把的血泪和磨练。我们可能会为次次错过独角兽而惋惜,但也或许,命运就在转角,为你安排了一个捕获鲸鱼的机会。在《掌控大趋势》中,奈比斯特建议我们要摆脱思维惯性,熟知并紧跟正在变化的环境,主动适应。未来有很多可能,也有太多干扰要素。但对拥有开放性思维的人,很多发展都是可以预见的。机会来临前不会呼啸而来,但通常的强度足以让能够洞察先机的人做好实现的准备。旧的世界正在消逝,新的世界正在崛起,未来的伟大和不可测都让我们战栗。在《终极感知:跑赢未来的8大预见》中,托马斯提出,未来的不可知性给我们带来了动力和激励,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应对变化,也具备设计自己命运仪表盘的可能。希望我们都能够获得穿透迷雾的“终极感知”,跑赢未来。

本文来源: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