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院节省40%胶片采购成本,他20分钟说动朱啸虎投资
用户贡献 · 2017-11-15 14:54:28 · 热度:加载中...

为了从医院调出家人的CT原片拿给专家看一看,马国峰几经周折,甚至拜托到了北京市卫计委。

“专家让我们从医院拷贝原片,医院不给拷;好不容易托人拷出来了,还得去买个移动光驱;拿着光驱找专家,还要安装专门的看片软件。”一番折腾下来,原本做医疗投资的马国峰发现了创业的机会。

中国整个医疗影像市场有几千亿的规模,而且还在保持两位数的年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医学影像设备及耗材、影像云计算、第三方影像中心、影像AI等细分赛道都成为创业者竞相追逐的“风口”。

因为熟知医院环境复杂、周期长,最开始,马国峰没有选择直接从医院切入,“当时就想怎么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满足患者对影像原片和向医生咨询的诉求。”从这个最原始的念头出发,马国峰和另外两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医众影像。

经过前期的需求探索,医众影像早已从医患咨询转向了医院SaaS服务:影像数据全部云端存储,医生和患者可以快速、方便地实现互通共享。

“让患者快速方便获取自己的数据其实是最核心的点,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无论是医疗性质的服务还是其他层面的延伸增值都无法实现。”谈及转型的原因,马国峰如此总结。

找到商业盈利点

一开始,马国峰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业化方向。

技术合伙人多年的研究方向是如何保障专业影像数据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传输和访问,因此,一开始团队将业务方向放在影像在线咨询上。

推广了一段时间后,马国峰发现这个玩法不对,“影像检查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最低,做远程诊断就是做人力外包,这块本来也没有多少盈利空间,运营在线诊断不赚钱是必然的。”

相反,设备和耗材却是医院投入的大头。马国峰调研发现,北京随便一个三甲医院,一年光胶片的采购费用就得一两千万,小一点的也得几百万。

结合技术合伙人之前的研发积累,团队把胶片无纸化确定为医众影像最直接、最有效的商业化方向,再结合患者家属的需求,把专业数字影像通过移动互联网分发给患者来取代胶片就是医众影像的商业逻辑。

想清楚了这一点,团队决定直面“医院”客户。2016年初,医众影像转型,专门做医院影像的SaaS服务。

产品的转型也得到资本的关注。当时金沙江创投的张清联系到马国峰,曾经在新加坡做了三年内科医生的张清在协和医院读了八年医学,辗转于中美两地,有着丰富的医学专业背景。

为了验证医众影像,张清直接把产品扔到了协和医院的医生群里看看大家的反馈,两天后,马国峰在国贸三期的金沙江办公室和朱啸虎聊了二十分钟,融资敲定。

今年6月份,医众影像获得金沙江创投Pre-A轮投资。

给医院节约40%的胶片成本

“优势就是快,不管多少人去用,它的速度、体验都完全不受影响。”谈及医众产品与传统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优势,马国峰如此说道。

医院传统的信息化系统是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除了采购成本高昂之外,随着存储数据量的增长,医生调阅速度会越来越慢。这块核心技术发展这么多年仍然没有本质突破,大型医院每隔三五年就要大规模升级扩容一次,维护压力也特别大,影像数据上云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

医众影像通过一整套压缩、传输技术帮医院把所有的影像文件上传至云端,包括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存储空间弹性扩容,而图像的分布式处理技术又能大幅提升数据调阅速度。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公网20Mbps上行带宽,100M的影像数据从接收、处理、上传到前端设备可以调阅平均耗时不到1分钟,通过一般的3G或4G网络打开影像的时间为1~2秒,远快于局域网内调阅的速度。

单就影像数据存储的成本来说,医众影像光胶片一项就可以为医院节约40%的成本。“一张胶片价格20元左右,一例检查平均要打2-3张胶片,而医众影像按照检查人次收费,单次费用跟一张胶片的价格差不多。”医众影像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小饭桌。

目前,这套产品除了用于医生之间的共享之外,医院还会将其嵌入医院公众号里,患者可在微信端直接调阅自己的影像资料。

马国峰告诉小饭桌,医众影像并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一个影像云系统,医众产品体系涵盖医院这条业务线需要的全套产品,而且都通过技术手段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这其中也包括一条影像智能产品线,除了大家通常看到的图像识别,还有一套完整的语义分析和文本结构化,他解释说:“在庞大的数据收集和学习阶段,我们要先让机器去智能地理解医生不标准的诊断表达”。

目前医众影像的产品已经应用在100多家医院,每天有数万例检查上传。对于公司长期的商业化发展方向,马国峰也一直在探索,“比如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像胶片一样向医院收取费用。”

本文来源:用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