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心医国际郭晓红:深度赋能,云应用构建智能医疗价值
动脉网 · 2020-01-16 08:00:00 · 热度:加载中...
动脉网出品

作为中国专业的医疗云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心医国际在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上入选“2019未来医疗100强·中国数字医疗榜TOP100”,排名第9。

50亿元的估值较之2016年上榜之初已经翻了一倍不止。心医国际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郭晓红也在大会上做了《‘云端’之上——以云应用构建智能医疗价值》的主题演讲,并接受动脉网记者的专访,对心医国际如何解决医疗痛点,以及企业未来的愿景进行了探讨。

从PACS到最大的云平台,心医国际这样解决医疗服务痛点

我国医疗服务的痛点在哪里,每个从业者都有自己的看法,郭晓红站在心医国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国医疗服务的痛点

“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昂诊疗费用及漫长的预约时间相比,我国医疗服务的痛点其实更多体现在看病烦。”郭晓红指出了我国当前医疗服务的症结所在。这个“烦”是不能快捷对症的找到合适的医院和专家,经常出现小病大医的无序和大病小医的无奈,究其根源正是由于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

根据统计,全国已定级医院有2万家左右;其中,三级医院只有2300家左右,只占医院总数的7%左右。另一个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急门诊人次约为80亿。

大量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首先选择到本地三甲医院就诊,甚至不远万里到北京、上海及省会城市等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三甲医院就诊,导致7%的三级医院需要承担全国37%(高达33亿人次)的急门诊。

我国医疗服务存在“无序就医,不堪重负”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这些就诊人群所患疾病中很大一部分只是基础常见病或多发病,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就诊。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近年大力推行医改新政,“分级诊疗”成为医改关键。分级诊疗的16字方针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这其中,首先要让基层接得住,也就是强基层,即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

与之相对,三甲医院的定位则是大病、疑难病和罕见病。大型三甲医院应该发展重点专科,发挥学科的带头作用。

因此,心医国际将远程医疗作为技术手段,以医联体为载体,在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间搭建互通桥梁;让基层医院和上级医疗机构联系更为紧密,并把各自优势发挥出来,共同服务患者,从而推动分级诊疗真正落地。

轻量化的医疗云服务或许是解决医疗痛点的有效手段

据郭晓红介绍,心医国际的管理团队成员中有70%来自医疗领域,对医疗需求有深刻了解。因此,公司一直深耕医疗领域,致力于通过先进的IT及互联网技术为临床应用服务。

心医国际从传统的医疗信息化起家。在2011-2014年期间,有600多家医院采用了心医PACS系统,使其在PACS领域一度国内排名领先。不同类型的医院(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和不同级别的医院(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对于影像的需求存在差别。重视医院个性化需求,推出更为灵活的影像应用,成为心医国际最初的突破口。

跟随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及应用,使基层医院对于远程医疗,尤其是远程影像的需求快速增加。部分基层医院尽管具有影像检查能力,但缺乏足够的诊断和报告能力,急需上级医院支持。

借助远程影像服务即可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地广人稀的西部省份对于远程影像有天然的依赖,接受度很高。

2010年底,心医国际与青海省合作,打造了全省级别的远程医疗系统。当时,该系统主要是以远程影像为主,实现了当地医疗影像数据的流程化管理和存储。通过对医院需求的不断挖掘,系统不断进行功能的完善和扩充,从单纯的远程影像到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会诊、动态远程超声、多学科会诊以及手术指导,心医国际逐渐完成了全体系完整远程医疗系统的打造。

随着国家开始推广分级诊疗改革,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预约挂号、愈后随访和康复等需求也开始逐渐兴起,并进一步被完善到远程医疗系统中。与此同时,心医远程医疗云平台已与电信运营商在5G应用场景上成功合作,升级影像的快速调阅,并开始提供远程手术指导服务。

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医院自建如此复杂的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招标流程必不可少,效率较低,运营维护也非常复杂。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心医国际引入了基于SaaS的云服务。

通过SaaS云服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的集成方式,基层医院只需每年购买服务即可。这种方式大大降低成本并可快速部署;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因此,心医远程云平台可以高效部署在医院科室端、专家桌面端,以及如今的移动端。

“我认为现在这种更轻量化的医疗云服务将是未来主要的趋势。”郭晓红这样指出。

从整个行业来看,云计算应用已经成为了医疗信息化不可阻挡的趋势。目前,我国已有21.7%的二级以上医院部署了云计算应用,35.6%以上的三级医院部署了云计算应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基于SaaS的云计算服务外,医院HIS系统上云,即云HIS服务也是一大趋势。不同于基层医院基于SaaS的云HIS,大型三级医院和医疗集团的云HIS开发难度非常大,业务流程颗粒度需要非常细。

潜力巨大,医疗云正在为医疗赋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心医国际正在构建全国最大的远程医疗和医疗云应用平台。

目前,心医国际的医疗云平台已经服务全国31个省的7000多家医院和250多个医联体,覆盖了40%公立医疗机构,通达80%全国三甲医院;其中,贵州、陕西、山西、青海、新疆、河南、江西和广西8个省实现了省级云平台全覆盖,是目前国内覆盖最大的医疗云平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医疗云平台的介入,医疗服务开始逐渐从无序的状态向高效和便捷转变。”郭晓红认为医疗云平台已经显露出解决中国医疗痛点的潜力。随着应用的深入,医院之间的互动已不再满足于医生通过会诊室会诊,或者在培训室做教育培训的初级阶段,而是逐渐进入到跨地区跨医院跨学科的互动。

因此,心医国际提供的云门诊、云会诊、MDT、云学科和云病房等功能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多场景互动应用中为医疗服务。

目前心医国际的服务已真正深入至医疗核心业务,依托云平台,为医院提供融合信息技术、运营服务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对医院采集核心学科数据、拓展学科服务、提升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以及未来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等方面有巨大的提升。

以心医国际和贵州省共建的远程医疗云平台体现了“三位一体”解决方案的优势所在。该平台目前覆盖了1543个乡镇卫生院、179个县市级医院和12家省级医院,实现了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贵州省还搭建了脑卒中的远程医疗云平台,建立起了“国家远程卒中中心-省级治疗中心-县级治疗中心”三级网络体系,使得全省99家县级医院可直接跟省市级医院互动。

目前加入平台的医院,成功将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由之前的平均90分钟缩短至60分钟以内,实现了15%~20%的提升幅度,这完全满足国际通行标准。

三大核心优势加持,心医国际要做医疗应用的“线上商城”

郭晓红认为,心医国际有几个核心优势,包括云网络覆盖、服务模式创新、技术架构支撑。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很难复制。

首先是网络覆盖广,心医构建的云平台联结了全国7000多家医院,是目前覆盖医院数量最多的医疗云平台。平台形成了三级、二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良好互动协同模式:病人在基层做首诊,转到三级医院治疗大病,做完手术后回到二级医院做康复,再由基层医院签约的家庭医生做随访。

服务模式创新是心医国际的第二个优势。心医国际通过技术、运营和学科融合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提高其诊疗水平,帮助上级三甲医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实现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分级诊疗体系真正实践落地。

不同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更多以C端作为服务主体,心医国际主要针对B端客户提供医联体管家服务。很多三级医院都有外联部,也被称为医疗联合体办公室。通过心医提供的医联体第三方服务,三级医院与下端医院的协同服务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增。

心医国际通过7年多的沉淀,形成了运营服务标准化体系及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这一体系和流程也是其他服务商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心医国际通过运营还发现,医院在呼吸、卒中、心脏、急救、皮肤和妇产等学科维度互动频次非常大,积累了大量专科数据。未来心医也会在这七大学科上继续纵深拓展专科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探索专病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服务等。

完成这一切,在背后默默支撑其核心优势的则是过硬的技术团队,这也正是心医国际另一巨大财富所在。

目前,心医国际具有5大研发中心、300多人的研发团队和200多人的运营团队。

迄今为止,公司已获得10项自主研发专利和160项自主研发专利、软件著作权和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远程SaaS、敏捷开发、微服务架构和云计算等方式为医院服务。

其中微服务架构尤其值得一提,也是心医国际的另一个应用创新。目前,微服务的技术架构已被包括淘宝和京东在内的互联网公司广泛应用。心医国际通过与IBM合作,实现了这一先进架构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微服务架构最大的优势在于高可用性强扩展性,它可以把复杂的医疗业务拆成细小应用,运维简单,颗粒度细,并发量最大值可实现更多突破。

目前心医的医疗云服务平台可以将预约、人员、权限、申请、诊断报告、语音及视讯等功能拆成细小的服务模块,实现不同应用按需调用并自由灵活的组合,同时减少用户服务协同的工作量,使应用创新能更贴近医疗的专业化要求。

同时,心医国际在现有SaaS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XaaS开放生态应用,即一切皆服务。API开发工具不仅可以支撑现在心医国际自身开发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支持第三方企业调用开发工具,从而在这个云平台上实现更好的协同和服务。

这一全新微服务平台架构减少了不同应用接口的工作量,统一的开发工具和服务治理则使协同效率大大提升。

在心医国际的设计中,这些微服务可以由心医国际自己提供,也可以通过专业第三方提供,用户只需要选定产品,随即在平台上直接调用服务即可,就像在电商上购物一样简单。

“心医国际要打造的是医疗应用的线上商城。”郭晓红在谈到心医国际未来的目标时如是说。

目前,心医国际的业务板块主要有:医疗信息化业务、云服务业务和针对C端服务的心医健康,这些业务并行发展,打造了B-B-C创新闭环商业模式。通过心医的医疗场景化服务,将云平台服务能力输出給供应链、医药和康养等产业,打造健康产业生态圈。

与此同时,心医还和电信运营商、银行金融业和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通过平台进行医疗服务、教育和推广,同时将这些信息实现与目标用户数据的精准智能匹配,可让病人和医生应用到他们最需要的、最新的药品及支付手段。

毫无疑问,该模式是平台上的药企、药品流通商、银行金融和保险公司等合作伙伴实现共赢的绝佳方式。

“这就跟逛淘宝天猫一样,它可以智能化的为用户推送可能最喜欢的服务或产品,”郭晓红用一个浅显的例子表述了心医国际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我们在互联网医疗,可以与药企、药品流通商等合作伙伴形成全价值链智能共享的创新落地模式。”

按照心医国际之前的规划,在完成中间层建设之后,公司会持续把业务拓展至健康领域,包括医疗险、增值服务、高端医院绿色通道服务以及医疗地产等。

目前,心医国际已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可在主流电商平台购买的“心医肿瘤特药险”。而在线下,心医国际也与保利、万科等企业在医疗地产服务上实现了有益的探索与合作。

未来,心医国际会持续传统信息化向云服务转变,预计在五年之后,云服务将占其整个收入的70%以上。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完全针对行业的,但不是以传统的方式,而是深度服务于实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得到好的服务实现智慧升级,患者也将从中获益。所以,我们是通过服务机构来服务患者。”郭晓红进一步对心医国际的商业模式逻辑进行了补充。

写在最后

心医国际在最近几年已经拓展出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远程医疗云应用平台和大型药品供应商(国药、华润)、药企、生态合作伙伴、电信运营商、银行金融伙伴和保险公司合作,搭建完美的闭环生态医疗服务链。

展望未来,郭晓红表示心医国际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能够联结一万家医院,赋能十万个科室,服务一百万名医生,每年服务1亿人次患者。从而实现“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的愿景。

*文中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文 | 陈鹏微信 | campreal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投稿请联系微信:q19930797

近期推荐

★肿瘤精准免疫诊断领域,我们盘点热门生物标志物后发现这些趋势★实现大规模营收并盈利,丁香妈妈如何挖掘母婴知识服务市场?★投资人必看:2020 J.P. Morgan大会聚焦药品定价远程医疗,15家中国企业将亮相新兴市场论坛★性健康首登大雅之堂,看CES 2020这四个健康领域的黑科技★解析北极光:掌舵人邓锋与他的大健康投资逻辑★NMPA推进真实世界研究,临床大数据在药企如何应用和变现?★2019年医疗政策的逻辑和实施路径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做事情不怕慢,就怕停。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

本文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