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鲁”大电影官宣,童话电影在中国还有市场吗?
创业邦 · 2020-01-10 07:58:51 · 热度:加载中...
多年过去,中国人已经不相信童话了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作者马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昨天,由“童话大王”郑渊洁经典童话《皮皮鲁和罐头小人》改编而来的院线真人电影——《皮皮鲁总动员之罐头小人》,首次曝光预告和海报,并官宣定档2020年暑期,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这也是郑渊洁首部被搬上大银幕的童话作品。

提到童话改编,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迪士尼。的确,作为一大“造梦工厂”,迪士尼早已俘获了全世界儿童,甚至大人的芳心。对比国内,由童话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其实并不算多,在新世纪的二十年里,也只有《神笔马良》《黑猫警长》《宝葫芦的秘密》等几部。中国人对于童话好似并没有那么热爱。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童改市场”也曾辉煌一时。

难道多年过去,中国人已经不相信童话了吗?

备注:由于“童话”本身定义庞杂,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童话”,特指儿童文学,无明确作者的古代神话与民间故事不在分析之列。

50年代80年代

中国“童改市场”的辉煌时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自上世纪中叶起,随着国内儿童文学的迅猛发展,中国影视市场曾迎来一股童话改编的热潮,而且在国内外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整个影视市场尚处摸索状态,因此当时的童话改编作品主要还是以动画形式为主,而且短片居多,其次是动画片,长片电影,尤其是真人长片电影还在少数。童话故事的创作者,往往也会亲自上阵,担任着影视作品的编剧。

《小猫钓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部由金近创作的童话故事在1952年被改编成一部14分钟的动画黑白短片,是早期童话改编的一大代表。

除了《小猫钓鱼》,金近还以编剧的身份将自己所作的《小鲤鱼跳龙门》《狐狸打猎人》《狐狸送葡萄》《看门的黑狗》等童话搬上银幕。其中,1959年,《小鲤鱼跳龙门》不仅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还走出国门赢得了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狐狸打猎人》也在1980年拿下了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美术奖。

作为中国童话故事中的一大经典,《神笔马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55年,由这一故事改编的木偶动画短片《神笔》问世,编剧同样由原作者洪汛涛担任。隔年,影片便先后赢得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文娱片一等奖、第一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一等奖等诸多国际奖项,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美术电影。

1961年,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同名童话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国内影视人做出的一次勇敢尝试。隔年,由任溶溶的童话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出现,最终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回忆。到1963年,真人长片版“童话电影”《宝葫芦的秘密》在国内上映,称得上是中国童话改编的一大“升级”。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受十年特殊时期的影响,国内整个影视市场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童话改编自然也不例外。不过,等事件结束,尤其是进入80年代,“童改市场”再次迎来繁荣。其中,根据严文井作品改编的《“下次开船”港游记》再次以真人长片,而且是彩色电影的形式登上银幕。此外,《黑猫警长》《大林和小林》《舒克与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魔方大厦》等诸多经典的动画片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给无数80/90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童年印象。

影视行业“向上”

童改市场“向下”

历经三四十年的变迁,中国童话改编市场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从黑白过渡过彩色,从短片、动画片再到长片,不仅涌现出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等多种形式,推动着整个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无数国人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如童话般梦幻又美好的童年。

然而,从90年代起,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童话改编市场却“掉队”了,不仅数量上有了明显下滑,鲜有创作者关注这一领域,真正的优质之作同样少见,更别说可以奉之为“经典”的作品了。

2007年,新版电影《宝葫芦的秘密》上映。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是由迪士尼、香港先涛电影公司,以及中国电影集团三方共同参与,采用真人与CG动画结合的形式创作完成。然而,看似有着强大配置,影片却仅在国内获得了70万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

电影版《神笔马良》也在2014年再次与观众见面,这部电影同样有着迪士尼的支持,而且是一部3D电影,最终影片在国内市场拿下近6000万票房,有着不错表现。

隔年,《黑猫警长》电影版第二部《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上映,获得超7千万票房,其实之前第一部上映时,影片便有着过千万的成绩,相比于其它作品,这一系列可谓表现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陆川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已经向《黑猫警长》的原作者诸志祥购得了这一故事的真人影视作品改编权。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一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没有太多曝光,我们还是耐心等待吧。另外,改编自国内经典作品《查理九世》的《墨多多谜境冒险》也在2018年经历了定档撤档风波,至今尚未消息。

除此之外,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还有舒克、贝塔,在近两年也迎来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皮皮鲁安全特工队》《舒克贝塔》等各自的新剧集。其中,《皮皮鲁和鲁西西》跟这次的《皮皮鲁总动员之罐头小人》一样,也是真人作品。

回顾这几十年,尽管很多作品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但口碑评价却不是很高,尤其是对比上世纪辉煌时代所产出的那些经典之作,很多观众在观看新作时甚至会直呼“毁童年”。从繁荣到“落寞”,中国童话故事怎么就在影视行业“不吃香”了呢?

从辉煌到“失语”

中国童话为何被“打入冷宫”?

如今,一提起童话故事,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国外童话,很多人甚至傻傻分不清到底是国外还是国内了(这或许就是文化大融合的作用?)对于当下小朋友们而言,不知道马良或许很正常,但不知道白雪公主的应该没有几个。

实际上,相比于国外丰富的童话宝库,中国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妇孺皆知的经典童话,本身便是少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神话与民间故事不胜其数,但却鲜有如格林兄弟般的人物将其整理成册。直到20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才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出现并发展起来。此时,《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国外经典童话故事集已经问世。

由此,国内可供影视化的文学素材也是有限的。与此同时,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至今,也鲜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现。在优质童话作品的缺失下,影视创作者选择远离,并转而投向了流量更大、受众更广的网络文学。

其次,正如其它文学改编一样,童话改编也要打破观众心中的“经典”,触及观众的情怀,而且相比其它,经典童话的受众往往有着更大范围,几乎是全民性的。像新世纪之后出现的《宝葫芦的秘密》《神笔马良》等作品,都在原著基础上做出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但却不被有些观众所认可。所以,风险太大,也或许是很多影视创作者放弃童话改编的一大原因。

另外,童话作品虽以儿童受众为主,但“合家欢”无疑是维持生命力的关键。整体而言,中国儿童文学还是以“儿童向”为主,其改编而来的影视化作品大多也是如此,这对成年受众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小了。国外很多童话故事也都以“儿童向”为主,故事套路别无二致,但在迪士尼等公司的不断创新下,时隔百年仍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深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国内优质童话作品的匮乏,自然让众多国内观众将目光投向了国外。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优质内容仍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对童话感情深厚,更多是因为故事在儿时给予我们的陪伴与回忆,但多年后回头再看,难免也会觉得故事“幼稚”,甚至“雷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提高,尤其在当下影视作品频出、娱乐方式更加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质感其实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2019年年末,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的《冰雪奇缘2》上映,尽管影片口碑较前作有些下滑,但仍在全球掀起观影热潮,并在前几天顺利超越前作,登顶全球动画电影影史票房冠军。即使是在国内,影片也拿下了超8亿的市场成绩,并在小朋友中间掀起一股”艾莎热“。可见,对于“童话”,中国观众仍旧是爱的。而如何挖掘故事,打磨优质内容,让国内观众重拾对国产童话改编影视作品的信心,则是未来一定时间内创作者需要做的事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本文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