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企业离迪士尼还差了几个漫威?
晨曜资本 · 2017-07-31 20:00:38 · 热度:加载中...
近三年的投资生涯基本上围绕着以ACG、二次元为主的泛娱乐领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创业者们往往充满着情怀和梦想,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中国的迪士尼!”

近三年的投资生涯基本上围绕着以ACG、二次元为主的泛娱乐领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创业者们往往充满着情怀和梦想,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中国的迪士尼!”作为一只性格有点中二的投资狗,刚开始听到这些话时是心潮澎湃的,觉得自己正在支持伟大的事业。慢慢听多了投得多了以后,再听得到很多创业公司对标迪士尼,心里就只剩下“呵呵”了。

这才是真正的迪士尼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巨头们,它们至少经历了数十年的历史沉浮,核心资源的不断积累,资本运作的巧妙加持,最终达到了如今的行业地位。美日的这些动漫行业巨头们都有这几个特征:

内容渠道一体化,都有自己的核心渠道都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稀缺能力基本上从强变现的环节起家都在内容和渠道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迪士尼:

这是全球娱乐业真正的霸主级公司,好莱坞六大之首。2016财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6亿美元,实现净利润94亿美元,公司市值2000亿美元。从业务形态来看,迪士尼覆盖了内容生产、内容发行、传播渠道、衍生变现整个产业链,且在最核心的播放渠道、动画影视制作、主题公园运营三个环节上拥有极强甚至说全球第一的能力。而且迪士尼早期是靠动画电影、主题公园、电视台这几个拥有强变现重资产的业务起家,逐步发展出其他业务,并且依靠收购皮克斯、收购漫威在动漫内容上独孤求败。

漫威作为美国两大漫画出版社之一,上世纪60年代成立,其作品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积累才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另外,美国算上较新成立的IMAGE和黑马漫画,一共只有四家规模较大的漫画内容公司,而中国现在拿到融资的漫画CP就有2、30家了。因为对互联网时代前的纸媒时代来说,漫威、DC这些出版社本质上是内容生产和发行渠道一体化的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因为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存在,必然走向寡头垄断。一个漫画家要自己去出版、发行、分销是非常难的事情,而漫画公司有自己完善的发行渠道,其发行的杂志就类似于互联网平台,可以快速向用户推出新作品。

盗用一张三文娱的图片更清楚的看一下迪士尼的业务模式:

其中迪士尼最赚钱的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有线电视网ESPN、Disney channels、Freeform,以及广播电视网ABC电视台,覆盖了十多亿用户。该业务的收入更是高达200多亿美金,接近集团总收入的一半。

第二大业务是主题公园,2016年收入高达169亿美元,30多亿营业利润。

第三大业务是影视娱乐,2016年收入也达到接近100亿美元,近30亿营业利润,且增长迅速。迪士尼最为大众熟知的动漫内容,包括迪士尼动画、皮克斯动画、漫威等都属于影视娱乐板块。

所以说,迪士尼在强变现环节有很强的能力,并依靠良好的利润建立起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同时拥有能够带来收益的渠道平台业务。它并不只是一个动画公司而已。

万代南宫梦:

日本的公司普遍没有美国的娱乐巨头规模那么大,但是同样具备这几个特征。

我们以日本老牌娱乐游戏公司万代南宫梦作为案例分析。

首先,万代南宫梦是以强变现的玩具(万代)和游戏(南宫梦)领域起家的巨头,收入利润很高。

其次,也有很强的渠道能力,万代不仅本身有很强的玩具分发渠道,而且2002年成立了BANDAI频道,提供动画发布和播放等互联网视频服务。2014年,万代南梦宫联合ADK和Aniplex等公司,创立了日本动画全球播放平台ACJ。

再次,公司从早期玩具时代起就通过出资或参与角色设计介入上游IP,之后更是直接收购Sunrise等动画制作大厂,并成立BANDAI Visual、Lantis等影视音乐公司,形成了自有的高水准内容企划制作能力。进而推出了《lovelive》、《偶像活动!》等S级IP作品。

所以,万代南宫梦同样是在核心的玩具游戏业务基础上,借用资本运作力量,掌握了渠道平台、内容制作等,形成自己的核心资源壁垒。

中国动漫创业的商业模式

我们从成长性、估值、护城河的三角模型来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动漫二次元投资热潮。

成长性是动漫投资热的基础。ACG这种娱乐形式有其相对于普通真人影视的独特魅力,可以呈现更多样夸张的艺术表现,承载更多的想象力,因此这种娱乐形式吸引着年青一代人。我国的9000岁人群(90后到00后)又恰好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因此迎来了人类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大升级大变革。嗅觉灵敏的创投机构迎合了这个趋势,因此,这几年来各种动漫二次元相关的创业项目频繁获得融资。

项目的估值本质上是由成长性和护城河共同决定的,当然外部的供求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又会使实际估值大大偏离企业的内在价值。总之,估值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非pre-IPO或并购前的公司来讲,估值更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你觉得投得很便宜,我却觉得你是傻逼。

而动漫企业随着时间的累积,能否形成足够宽阔的护城河呢?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

模式一:漫画工作室

漫画工作室通过自有全职的漫画团队来创作漫画作品,然后在各个漫画平台发布。早期的漫画工作室规模较小,作品的版权签给了平台,公司获得稿费收入;融资后的漫画工作室往往保留漫画全版权,并进行全网分发,期待漫画IP大火后的商业变现。

本身没有超级IP的漫画工作室的商业模式在以上四个维度都没有优势,因此对行业或者上下游合作伙伴来说,单个漫画CP的附加值是比较弱的,有你还是没你对行业几乎没有影响。而对行业缺乏附加值的公司,必然缺乏护城河,很容易被取代。

只有一种情况的漫画工作室是有足够附加值和护城河的,那就是已经积累了超级IP。不过超级IP很稀少,单一漫画形式的作品中,我觉得目前一个超级IP都没有。

模式二:内容平台

第二种模式是内容平台,典型的就是小说网站/app和漫画网站/app。这种模式中内容和渠道互相促进,平台用签约的模式可以较低成本的大规模获取内容,大量的内容反过来做大平台的用户规模,大用户量的平台又能促进平台签约创作者并更好的帮助小说漫画作品商业化。

所以这种模式的公司对行业的附加值很高,能给合作伙伴们带来高额的利益,他们和各方的谈判筹码都很足。因此也具有很强的护城河。

模式三:动画内容策划和制作

动画内容的企划和制作也是近三年来的投资热点之一,甚至已经出现了2、30亿估值的动画内容公司。表面上看动画制作和漫画制作的模式相同,但动画制作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工业化水平等要高于漫画一两个数量级,是接近真人影视的。

动画公司在规模优势上是不如平台类公司的,资金壁垒也低于平台,但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仅指CG技术,还包括剧本、导演、人设、分镜等前期策划水平),同时也比较容易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成为未来中国的“迪士尼”的一部分也许是更现实的选择

动漫只是娱乐的一部分,真正的巨头本质上是娱乐公司而不只是动漫公司。娱乐产业链中价值最大的是视频平台、是影视公司、是游戏公司,它们产生最多的收入利润,影响最多的用户,能够调动最多的资源和资本。

动漫小说创业者借着二次元热潮确实能够快速崛起,但整体的体量是偏小的。动画本身的盈利性较弱,动画电影也难以匹敌真人影视;漫画、小说平台也不可能超越视频平台。因此,借着时代的风口,快速做出收入利润,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成为未来中国版“迪士尼”争抢的并购对象,才是更现实的策略。

所以,不要想着迪士尼了,成为皮克斯或漫威已经足够。

本文来源:晨曜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