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客创始人张戈(TechWeb配图)
【TechWeb报道】11月12日消息,提起中文之星,90年代混迹于互联网行业的大虾们无人不知。有报道曾经这样写道,“中文之星的横空出世,曾让比尔�盖茨也吃惊不小“,其缔造者王志东当时更是被称为“IT神童”。
实际上,除了王志东之外,中文之星背后还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尽管他们中间的很多并不为公众所熟知。
张戈就算是其中一个。
93年,张戈还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在读生,但是他喜欢鼓捣计算机,钻研IT技术,所以经常混迹在中关村。
相信很多IT人对那个年代的中关村仍然记忆深刻,尽管当时的“村里”还没有一幢高层建筑,市场上的主流电脑还是386,但是无数英雄人物正是此时从这里崛起。
中文之星几乎也是这个时候在业内引起轰动,那时的张戈还未毕业,但他还是幸运地获得了与这个软件共同成长的机会。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在盗版及各种原因的冲击之下,从96年开始,市场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中文之星也开始面临下滑的趋势,在这里度过了3年时光的张戈便开始琢磨自己出来创业。
不过这段经历就算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足以让人艳羡。但有趣的是,更多的人了解张戈却是通过他职业生涯的另外一个窗口--以图片软件而知名的ACDSee公司。
“ACDSee的面试机会是一位朋友帮我介绍的,05年,我去加拿大为移民做考察,并没有准备去面试,但是我跟ACDSee的人谈了之后,他们对我很满意,在我回国之后就收到了他们寄来的聘用信。”
如果生活真的是一部唯美的电影,那么张戈的下半辈子就会在加拿大最大的旅游胜地之一—维多利亚平静地度过。
不过创业者们却偏偏不按剧本生活。随着阅历的增长,张戈身上不安分的细胞再次活跃起来。
想在互联网行业试水的张戈来到硅谷,和几位同学构想出一个颇具野心的项目--云翻译,“这个产品的功能复杂,后来我们发现单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将这个项目完成。不过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用户很愿意使用‘剪页面’这个功能,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需求,于是就从云翻译这个项目中把剪页面的功能单独提取出来,做成剪客,其他功能则不再开发了。”
剪客web端截图(TechWeb配图)
剪客是什么?
剪客做的事情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互联网碎片整理和个人App自媒体”。张戈认为,在信息过量的互联网时代,需要依靠人的能力和计算机辅助来对信息进行重组。“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道理在互联网上并不适用,信息怎么传播出来很重要。”
如果说互联网上的内容是由1%的人产生的,那么传播和分享这些信息的人会占到9%,其余的用户既不产生也不传播信息。
“剪客的目标用户就是这9%的用户,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到原创,搜集起来,并且传播和分享出去,让别人更容易发现这些内容。用户做这些事情比机器做要好得多,原因就在于用户与用户之间是有社交关系的。你的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人关注了什么内容,或者阅读了什么东西都会影响你,系统会推荐给你。”
而这也是剪客这一产品的核心思想--社交阅读。
但值得注意的是,剪客对于用户关系的设定比微博中的用户关系更丰富,在微博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0和1的关系,即关注与不关注,但是在剪客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模糊关系,可能是0-1之间的0.8、0.6……
“比如,你对某位朋友在体育方面分享的信息很感兴趣,但是对他在娱乐八卦方面分享的信息并不感兴趣,剪客的系统会根据你的阅读行为来判断推送这位朋友分享的哪一类信息给你。”
此外,系统还会自动寻找品位类似的用户,进行内容推荐。“不过系统并不会直接将某一位用户推荐给你,因为这对于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是一种干扰,只有当用户愿意主动寻找时,系统才会告诉你,谁的内容被推荐给你了。”
移动端是重点
如果说剪客的Web端是信息采集源头(剪切页面功能),那么移动端就是信息输出渠道,从大多数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一渠道自然更为重要。
据张戈介绍,剪客的iOS客户端目前正在苹果App Store进行审核,Android客户端将会与iOS客户端一起推出,而客户端将具备自动推送阅读,订阅杂志等功能。
不过,张戈对于移动市场的想法显然不止于此。
“对于互联网达人、知名博主来说,他们本身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体,把这些用户的内容形成定制App,提供给这些粉丝群体,用户体验会更好。”
“剪客上就有一个很大的用户叫清华南都,他是个清华的博士生。这个人几乎没有写过任何一条微博,但是他会用剪客在网上搜集整理各种信息,并同步到微博上。现在他的影响力也很大,因为他搜集的东西很有价值,我们已经为他推出了定制的App。”
而剪客则可以通过为这些大号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输出平台,帮助他们吸引粉丝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链,“这样的剪客才会给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剪客目前正在吸引一些有影响力的杂志和网络红人入驻。(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