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基金会是GP的“救命稻草”吗?
云毅投资 · 2020-06-23 17:18:00 · 热度:加载中...
银行、保险、上市公司、央企等都“指望不上”了。

已经持续两年多的资本寒冬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反而已经渐渐进入冰冻期。

事实上,2019年和2020年关于创投机构倒下的传闻时常在圈内流传。此前,一家已经成立十一年的老牌VC机构就被传出“很多人都在找工作”、“确实没钱了”的消息。

一家年轻的VC机构,辞退了公司的所有投资经理,剩下合伙人主攻募资。公司老板表示,这是为了节约成本,等募资差不多敲定了,再招投资经理找项目。

而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则在北京疫情到达两位数的当天选择离开了北京。“如果我还呆在北京,见市内的人都会比较困难。但我呆在京外,至少北京以外的大部分合作伙伴还可以见面。毕竟,今年太难了,业务还得开展!”唐劲草无奈地说。

现如今,很多投资机构,除了前台以外各个岗位都在搞募资,连投资经理也出马来跑市场了,甚至人人身上都背着募资的KPI考核,尤其是很多中小机构,主营业务都变成了募资。

没钱,是头号难题。这很残酷,也很现实。悄无声息的,股权投资行业行业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淘汰赛。有投资人直言:“目前,腰部以下机构普遍感到困难,头部机构也没有那么潇洒。”

据投中数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资本寒冬背景下的VC/PE募资市场再受重创,新成立的基金471支,同比下降26%,环比骤降56%。

一、继银行保险后,央企资金也开始“退潮”

资管新规落地已经两年多了。

对股权投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银行、保险系的资金已经整整两年没有或者很少出资到股权投资基金了。

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募资难就已初见端倪。当年第一季度VC/PE募资规模约700亿元人民币,同比、环比均下降70%

“打击太大了。资管新规一出,只要是已和银行、保险或各大金融机构在谈合作的基金,不管是已经投了还是已经签了合同或者马上要投的,基本上全部停掉了。我们当时有很多已签约的资金也没法到账了,实际管理规模大大缩水。”北京某PE基金合伙人回忆到。

银行保险“钱源”关闸,“钱荒”时代来临。多名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市场上最大的出资人不能出资,对投资机构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尽管在去年10月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出台了对两类基金的豁免细则(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不过业内对此反映并不是特别乐观。

“资管新规中限制基金募资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禁止多层嵌套,另一个是不能期限错配。现在多层嵌套的问题解决了,期限错配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对于创投基金来说,使用理财直投7年资金错配是个大问题,现在银行没池子了,倒不开帐。”北京某VC机构总裁表示。

继银行和保险之后,就连央企,也在收紧对外投资基金了。

据母基金研究中心从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获得的第一手消息:国资委已经加强对央企对外投资基金的管控,对政府性基金和中央企业管理基金认缴出资超20亿元,以及对非中央企业管理基金认缴出资超过1亿元,在决策前中央企业应向国资委报告。

据接近国资委的人士透露,目前该项监管法规已经颁布实施。

这对股权投资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截至目前,官方层面依旧没有对外公开过央企基金业务的相关统计数据,但有媒体曾获悉,早在2016年国资委的一项内部数据统计显示,已经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涉水股权投资基金。

“如果央企收紧对外投资基金,也将会带来‘示范效应’,预计也会有一些国企效仿,对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来说更会雪上加霜。”唐劲草表示。

不过,对险资入市来说,最近也有一些利好信号传来:在银保监会今年发布的保险资管产品股权投资计划配套细则中,已经明确提出保险资管可以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并在各类发布会上频频强调要引导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央行等八部委也在这个月初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资管产品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政策。

然而,从积极信号到落地实现,尚还需要一段时间。据母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多家主流的保险资管目前短期内仍没有出资到股权投资基金的计划,有业内人士表示还需要等待更多保险机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

二、民间资本更加“指望不上”

“再等等吧”、“我们也没钱了”、“我们也不想违约,但实在是没办法”……

上海一家中型VC机构的IR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他已经联系了几十家上市公司LP,每次得到的都是类似这样的回复,甚至,在疫情影响之下,延迟和减少额度还算好的,就连说好的出资也有违约的。

“一些民营投资人原来可能有很多钱是银行放出来的,但是在资管新规和去杠杆的影响下,现在银行不给放钱了,这本来就让一大批民营LP出资的路走不通了。现在今年疫情影响之下,很多上市公司LP自身的现金流都成问题,对外出资就更没戏了。”某北京创投机构合伙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分析道。

早在3月10日,广州弘亚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弘亚数控”)发布一则《关于终止参与暨解散产业投资基金的公告》称,公司拟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有限合伙人与多家知名VC/PE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一只产业基金,正式宣告解散。

这应该是疫情期间倒下的第一个民营LP基金,而弘亚数控并不是特例——3月16日,上市公司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终止参与设立华桐智能基金的公告》;3月31日,上市公司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透露,公司董事会通过了终止参与发起设立清禾金泰诺并购基金的议案……

过去人们眼中的上市公司等“金主爸爸”,现在很多可能也是自身难保,更加指望不上了。

并且,许多中小机构早先都依赖于高净值LP,但是“水下”LP几乎都在行业内吃过亏,在经历了几轮市场狂热之后,发现股权投资并非如想象中那么赚钱,有的五六年前投资的项目现在还没有退出,这直接影响到投资的热情,这种来自民间的热钱已经基本不见了。

三、母基金成“救命稻草”

“掰着手指头数了一圈潜在LP的来源,可能有希望拿到钱的,只剩下母基金了。”

很多投资机构的IR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由于目前种种的现实原因,其他背景的LP都难以出资到基金中来,所以都已经不做考虑了,募资策略就是“专攻母基金”。

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母基金全名单共包括309支母基金,全部309家母基金目前总管理规模达24524亿元。

作为投资基金的基金,母基金本来就是出资到股权投资基金的“主力”,在当前,更是成了许多GP眼中的“救命稻草”。

从当下募资渠道来看,纯市场化的资金几乎消失殆尽,地方引导基金、国有产业基金弹药相对最充足已是行业公知。

时过境迁,曾在创投机构眼中是“带着枷锁”的资金成了“香饽饽”——“前两年提起地方引导基金,市场都有些嫌弃,限制太多还要完成返投任务。现在大家见面就打探地方政府的资源,就连三四线城市也不放过,我们新募的这期基金也选择把引导基金的额度加到最满。”某北京的创投机构IR称。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有听闻某家头部投资机构也会为了拿到5000万人民币的出资而愿意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合作,这放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两年大家都是围着政府引导基金转,满足地方政府的核心诉求。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做投资,也有资源的整合和运营。”

中国母基金联盟秘书长、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认为,当前几乎只有母基金还是活跃的能够出资到基金的LP,这是行业的客观现状,所以也是投资机构该开始“放下身段”的时候了,“即使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也要去试试,能拿得到钱才是最实在的。”

母基金是行业“源头活水”般的存在,但母基金行业本身却也面临着募资的难题,险资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的口子放开了,却并没有相关政策明确支持险资对母基金的投资。母基金行业也在呼唤引入更多的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如果连母基金的水源都“枯竭”了,那下游的各私募股权基金、各创新创业企业更会产生“乘数效应”的竭泽而渔现象,将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等的打击影响面巨大,而且美元基金在中国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母基金会成为GP的“救命稻草”吗?

本文来源:云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