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历:小公司的去工具化突围
网易 · 2013-12-19 00:00:00 · 热度:加载中...

“你觉得好用吗?这是我朋友做的,他们团队已经解散了,赚不着钱。”在一次聚会上我向一位投资人推荐一款日程管理APP,他这样说,让我感到一阵唏嘘。

移动互联网创业,做工具的人都多少有一些理想主义情结,他们希望做出一款好产品,在产品做到足够好之前其他都是次要的,他们做着不同的事,但遭遇着相同的苦逼。

一年前365日历也是一款纯工具,用户打开它,看看阴历,或者挂个Widget在桌面上记一下日程,仅此而已。

尽管现在还远够不上“拿船票”的级别,不过现在的365日历已经在去工具化上有了一些成效。

一次转型二度受困:低价值的刚性需求

“找项目的时候我就想选一个用户基数大的又还有一定空间的,在PC互联网时代有三个选择:记事本、计算器和日历。”365日历CEO葛楠说,“记事本和计算器都很难商业化,日历是一个基于日期的信息索引,把很多信息聚拢在里面,想象空间比较大。”

在PC上365日历做了客户端和网页版,在几年内也做到了一定量级,百度搜索“日历”调用的就是365的日历。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的时候365日历很快被搬到了手机上。

经过初期的探索,365日历在第一次大改版中加入了日程管理,并配备了相应的Widget,日程管理成为了万年历外的第二大主打功能,这一改变带动了一些数据的增长,不过很快也遇到了瓶颈。

“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万年历的使用价值是很低的。”葛楠说,“第一次转型实际上我们把万年历的功能弱化了,突出日程管理,通过插件的形式增加功能,正好也赶上2011年市场爆发,用户增长也很快,但是日程管理仍然是比较小众的需求。”

葛楠介绍,看日期、万年历和日程管理三个功能的用户量呈金字塔结构,看日期需求最多,需要看万年历的人在2-3亿左右,而需要日程管理的更少,最多2000万人,尽管日历、万年历的需求足够刚性,但是并没有对产品本身产生太大价值。

事实上日程管理这一颇具商务色彩的功能也没有给365日历的商业化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有活跃,有需求,但是本质上365日历仍然是一款工具,用户不会在上面做太多的事情。

开拓二维空间:引入“关系和信息”

在经过了两年的摸索后365日历进行了第二次转型,他们做了两件事情:

1、支持多人使用,用户可以建立群组日历,添加好日程后与其他用户共享,这一功能拓宽了365日历的使用场景,如班级日历,一个用户添加好课程表后邀请其他用户共享,并在日历中进行留言讨论,类似的场景还有家庭、情侣等。

2、搭建了信息平台,用户可以订阅到NBA赛程日历、美剧追剧日历、线下活动日历、生日日历、电影首映日历甚至信用卡优惠日历等。

“时间的日历是一维的,现在是二维的了。”葛楠说。

这一改变使得365日历已经逐渐具备了商业化的雏形,葛楠表示,未来365日历的增值服务将面向商家和用户,一方面将流量导给商家,另一方面对用户也可以尝试收费主题等服务。

群组日历使得人和人之间有了互动,关系和内容得以沉淀,使得用户迁移成本增高,同时增加了用户粘性和使用频次。

而信息平台使得365日历具备了一些媒体属性,使得流量变现成为了可能,并且日历的形式比单纯的硬广更自然,尽管目前365日历并未通过这一方式盈利,不过这一形态已经使得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

“你必须跳出工具。”葛楠说,“工具意味着简单,很容易就被抄袭了。”

对于此前的尝试,葛楠表示万年历几乎没有粘性,但是粘性是一步步过来的,有记录总比没有记录粘性要高一些,所以做了日程管理,关系链的加入让粘性进一步提升,目前群组日历的日活跃度平均达到了35%,接下来会在UGC社区和社交方向上进一步发力。

小结:

工具类产品中,365日历并不能算成功代表,不过它的路径值得思考,从365日历的两次转型中有三点可以给工具类产品一个参考:

1、个性化,用户看到的是有针对性的定制化内容而非千篇一律的呆板界面;

2、动态,信息是流动的,实时的,在变化的信息中实现流量变现,类似万年历只有流量没有信息的形态无法产生商业价值;3、连通,将人与人之间打通,产品与产品之间打通,内容与内容之间打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关系链和内容的沉淀可以带来粘性和活跃。国内有很多小团队在开发一些小而美的工具产品,比如Seed mail、Blux、Dailycost、Goodo Cal等,大部分在商业化上都没有太成功的尝试,而随着一些成功转型的产品逐渐冒头,或许可以启发更多的工具从失败的宿命中逃脱。(顾晓波)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文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