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七届心脏影像及介入大会(CICI 2O2O),「微光医疗」发布了一款国产心血管OCT设备。OCT对于介入带来了哪些便利,以及国产心血管OCT设备相较于以往同类产品在哪些方面作了改进,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钱菊英教授对此进行了介绍。
OCT在指导介入方面具有哪些特点,使其能满足精准指导介入的需求?
钱菊英教授:OCT全称叫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很重要的一个技术。以往我们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时候依赖的是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但其存在局限。我们无法通过冠脉造影了解病变的性质(是否钙化或稳定?)。此外,利用冠脉造影也不容易定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常是偏心的或者是弥漫性的病变,不同角度可能显示的狭窄程度会不一样。这都可能导致病变程度被低估。而该技术在应用到评估介入治疗效果时(如支架的扩张情况或贴壁情况等)就更有局限性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诞生了腔内的影像技术,最早是血管内超声(IUVS),近年来又产生了OCT。它们均可提供血管横截面的图像,并可以进行三维重建。OCT的优点是分辨率相对更高,因此呈现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的界限非常的清晰,因此带来了定性和定量的优势。OCT可以识别是脂质还是钙化的斑块,是否为不稳定病变,以及纤维帽的厚度,并可评估是否存在血栓性的病变。其中,OCT的识别血栓和管腔的测量能力相对更优异。此外OCT还有一个优点是在评估介入治疗后效果,比如说评价支架扩张、贴壁情况,以及判断支架边缘是否存在夹层撕裂。这些特性令OCT在用于置入支架后的随访过程中,可以更好评估愈合的情况。所以上述几个方面上来看,OCT是一种指导甚至是优化介入治疗的腔内影像技术。
据说在腔内影像技术中,OCT学习曲线会更短,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您的经验,术者如果要熟练掌握OCT技术,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钱菊英教授:IUVS分辨率相对较低,导致更长时间积累经验,比如红细胞与血栓的成像的鉴别、测量,以及对一些夹层撕裂的识别。相对而言,OCT影像下,血管腔和血管壁的界限较为清晰,管腔更容易测量、斑块性质更易识别,置入支架的支架梁也更清晰。精准识别、精准测量,更容易使用和掌握,因此OCT的学习曲线一般会更短一些。为了使OCT获得一个满意的图像,需要清除管腔内的血液,现在通行的办法就是用快速有一定量的注射造影剂的方法来清除血液。
相较于以往OCT技术,我国新研发的「微光医疗」心血管OCT设备体现了哪些技术优势?
钱菊英教授:近些年来,我国的介入技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所运用器械,除了支架球囊,基本上都是依赖于进口。不久前CICI 2020会议发布的「微光医疗」心血管OCT设备,经过动物的实验和临床的研究验证,经国家批准的上市。这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一个领域内能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和竞争是一件好事,可以促使这些产品的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垄断的打破也有利于价格下降、节约医疗经费。
经过临床验证,该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图像的质量上是相当的,操作性也是非常好。从一些参数来看,国产心血管OCT设备的导管有一些改进,比如导管外径更小,顶端到达探头的距离更短,这都会提升通过能力。
此外,「微光医疗」的心血管OCT设备优点还在于其处理系统,除了提供影像,还能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而这些功能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临床专家的指导,紧贴临床需求进行了优化。
另外,以往OCT需要使用造影剂来获得无血液的视野,但这对存在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患者是不利的。但该产品允许用一些别的介质,包括像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则可以规避这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