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星通鉴 | 博弈论下的稳态思维
麦星投资 · 2020-07-22 21:00:00 · 热度:加载中...
商业环境的复杂程度之巨,同样让人无法将局中人与所有的结局全盘考量,只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基于现状做稳态的推演,然后根据推演结果来指导商业决策,或者是投资决策。

作者: (美)汤姆.齐格弗里德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纳什博弈论及对自然法则的研究原作名: A Beautiful Math译者: 洪雷 / 陈玮 / 彭工出版年: 2011-6

如果我们同意,整个商业世界有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那么在做商业决策之前对整个生态体系变化的思考就显得相当重要,且不能仅仅是从现象出发而已。

麦星投资的团队里,就有一群非常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在通鉴栏目和我们分享的是刘潇潇。他提出一个概念“稳态”——我们需要系统化的思维来考虑局中人和结局的关系,将两者封闭的相互影响扩展到整个环境。这个环境的终局,即稳态。

很多企业家讲的终极思维,其实就是在稳态中思考的方式,即在思考时综合内外因素,根据认知将环境抽象成模型,再根据变量、既有的参数进行推演的结果。

领悟到博弈论的魅力,或可在商业世界中更好地实践并体验到其魅力。刘潇潇的思考来自于《纳什均衡与博弈论》一书,与诸位共享,愿有所得!

很早就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对男主角约翰纳什的个人经历唏嘘不已,也对博弈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感觉这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虽然是经济学的分支,但是却在证券学、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等众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成为现象级的通用学科。我们熟知的《国富论》《物种起源》其实都有博弈论的思想隐含其中。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大概也体会到,商业世界无处没有博弈。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一书,不同于市面其他阐述博弈论理论的书(都比较晦涩),更像是介绍博弈论的发展史。该书以科普为主,深入浅出得为初学者阐述博弈论的原理和应用情况,从顶层思维角度分析了博弈论的思考维度和理论价值,成为我初步接触博弈论的首选。

一般接触博弈论都会从囚徒困境开始,这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分析案例了。囚徒困境很鲜明的展示了博弈论的主要框架和因素,首先就是局中人——两位嫌疑犯;而这两位嫌疑犯都有告密和不告密的选择,也就是博弈论里面的行动策略;最后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对局中人来说就意味着不同的得失,因此局中人要根据对得失的厌恶偏好来选择相应的策略。这个策略动态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博弈论要研究的核心。

简单来说博弈论是信息分析和选择判断的学问,正是由于这个普世的应用框架,所以博弈论才会在众多不同的学科中如此普及。

如果再深入一层研究博弈论的三个核心因素,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三角循环:局中人选择策略,策略决定结果,结果对局中人造成得失。这种循环给分析造成了困难。所以现在流行的框架是将结果与局中人断开,形成一个二叉树的结构,通过某一个固定的指标来衡量结局的好坏。也因此,现在大多数的框架都要有理性人假设,假定局中人所有的分析策略都是基于某一项因素的获取,如此就可以将得失理想化为这项因素。

举例来说,囚徒困境里面两位囚徒只会考虑刑期的长短,不会考虑任何其他的因素;经济学中的大部分框架则是以金钱作为理想化的衡量指标。这样的好处是形成了稳定的框架,不会因为每一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死循环,坏处就是需要固化结果与局中人的量化关系,需要综合的分析假设,并且容易使得分析片面化和理想化。

一直以来博弈论的研究人员都在积极得寻找可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例如从最早的非合作模型演进到合作模型,静态博弈演进到动态博弈,虽然复杂性和完善程度都有所提升,但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只能说是从0到1的一小步。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有系统化的思维来考虑局中人和结局的关系,将两者封闭的相互影响扩展到整个环境,而这个环境的终局,我称之为稳态。稳态其实就是一个生态最终和最稳定的样子,与纳什均衡类似,但纳什均衡更强调策略集。

当然,所谓的最终还是有时间/阶段/环境限制的。稳态更多强调的是结果,有了对结果的预测以后再反过头来指导策略。

举个例子,例如山顶有一个石块,山谷下面也有一个石块,山谷的石块位置肯定比山顶上的石块更加稳固,即使谷底的石块如果因为外界的扰动离开谷底,但由于重力的影响,还是会落回谷底。山顶的石块如果被人/动物/大风推下来,就很难再靠自身或者所处的生态回到山顶了。在上述例子中,山谷的石头便是一个稳态,如果石头一开始的出生点就在山顶的话,那么其从山顶落到山谷的过程,便是一个回归稳态的过程,那么我们在这个回归过程中的所有决策,便是基于这个变化(例如不要站在石头的落点)。稳态的考量其实就是局中人与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根据我们的认知将环境抽象成模型,再根据变量、既有的参数进行推演。

如果把目光放在投资领域,我们总能看到对这种稳态的预判和分析,很多企业家讲的终局思维,其实就是稳态。

商业环境的复杂程度之巨,同样让人无法将局中人(所有参与商业的人)与所有的结局(利益、喜好、监管等等)全盘考量,只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基于现状做稳态的推演,然后根据推演结果来指导商业决策,或者是投资决策。

所幸过去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将各种问题抽象提炼出来了,我们所做的更多只是基于过去的研究来分析具体的问题。例如经济学已经将商业行为划分为供给和需求,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人力、资本投入、上游等等,而需求主要变动来源于人——我更喜欢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抽象化人的需求。

模型的作用在于将重要的因素提取出来,将不重要的因素(对稳态没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划分为扰动予以剔除。例如谷底的石头可能被强风吹到山腰,但是只要风停后,还是会回到谷底,这里的强风便是扰动,我们要考虑风的大小确定其能否影响整个模型(例如龙卷风将石头卷到了另一个山谷)或者将其作为扰动剔除。因此我们对变量的驱动能力和影响时间需要重点关注——山顶的石头也可能会一直存在很久,也许要花上几亿年才有机缘从山顶落下。这种考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商业决策,很多不切实际的伪需求咋一看十分合理,其实就是因为错误的估计了驱动因素,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此处我喜欢举飞行汽车的例子,从需求端来说,会飞的汽车无疑满足了人类对出行的幻想,也许未来会飞的汽车真的会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如果现在某个人说自己要研发一款飞行汽车,恐怕他的一生都看不到产品大规模上市的希望。所以稳态的推演需要在策略的框架之内,以投资决策为例,需根据基金的存续时间等做出合理的推测,模型框架搭建的难度也来源于此。

具体到某一个项目上,我们需要依赖平日认知的积累,完成从底层到产品到商业逻辑综合考量。查理.芒格号称自己大脑中存有几百个模型,便是他这一生智慧的结晶。

最后,再次推荐这本《纳什均衡与博弈论》,我确实认为,该书可以让人在简易的语言中初窥博弈论的魅力。

投资是洞悉世界的变化,从中寻找获利的机会

本文来源:麦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