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投天使轮 他带北美电子音乐节回国 两届4万观众随节奏嗨蹦

 •  原文链接

“丛林文化”创始人周搏一,图为他在Ultra Miami现场。

文| 铅笔道 记者 石晗旭

导语

借助迈阿密的一次电子音乐现场走出情绪低谷后,周搏一便开通微信公众号“丛林电音”向身边朋友宣传电音文化。

2015年7月,周搏一毕业后,放弃了去银行这类地方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的机会回国通过举办电子音乐节等方式继续从事所爱,“我要把我感受到的high与力量,带回国内”。

如今,“丛林文化”已举办两届“丛林电子音乐节”,邀请世界顶尖DJ作为演出嘉宾,共接待4万多观众。

去年4月,团队打造子品牌Mad House,举办室内电音主题派对,每场观众1800~3000人不等,至今已举办5场。同年5月底,团队获联想之星与青松基金合投天使轮。

项目现正寻求新一轮融资。

注: 周搏一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回国发展电子音乐文化

打小,周搏一就喜欢音乐,一路从流行听到摇滚,再到电子音乐。

2012年左右,流行电子音乐在北美异军突起,火爆音乐市场。此时,在美读书已三年的周搏一意识到,原来自己自2005年喜欢听的很多音乐就是电音。但对这种音乐形式,他也就是多听一些的喜欢。

2014年3月,周搏一处于情绪低谷中,无法调整。他想,那就破罐子破摔,干脆什么都不想去玩吧。

于是,他来到迈阿密,第一次真正走进电音演出现场。“那是世界几大电音现场之一,在场好几万人,非常嗨。我没想到这一嗨,调整了我的状态。压力好像都释放出去了,整个人又积极向上起来。”

受益于这种力量,电音成了周搏一生活中不能分割的部分。他发现国内少有人分享电音相关知识,“正儿八经写的根本没有”。

周搏一决定自己开微信公众号“丛林电音”,更新电音相关资讯,“拥有自己的公号还挺酷的”。两个朋友也陆续加入。

起初,周搏一只是借助公众号平台向身边的人推荐自己听来牛逼的单曲。随着电音知识的积累,三人渐渐开始写关于电子音乐文化、活动等的文章。然而读商科的他们对音乐一知半解,几个人遇到不知道的只能查资料,“很多英文资料我们第一手翻译成中文,呈现给大家看”。

“丛林电音”粉丝达到几千后,周搏一三人开始组织线下团,带大家结伴去音乐节玩。“其实就是给大家一个相互认识、一起玩的机会,可能大家只是互相分享一下食宿、本地信息,或者帮助买票卖票等。”

参团的人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几百人,再到群里人数上千,看过的每个现场都一样让人振奋。适逢2015年夏天已至,周搏一即将毕业,他和几个朋友决定干脆回国做电子音乐节。回国前夕,他着手通过学校资源对接艺人(DJ),并着手找设计师做品牌设计。

“丛林文化”核心团队,左一是周搏一。

自投400多万筹备电子音乐节

然而,周搏一做音乐节的设想并未如愿获得家人支持。父母本希望他毕业后进入银行,安稳工作;且想到音乐节,就会联想到娱乐圈、夜店的混乱。

为让父母了解电音文化,周搏一趁着父母毕业前来美探望的机会,练起“洗脑大法”。他把电子音乐节的视频给父母看,“蓝天白云下,因为音乐聚在一起的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是一种很积极的状态”。努力数日,父母终于转变态度,并同意资助。

2015年7月,周搏一和团队带着确定的艺人名单回国,“全世界前100的DJ确定了三四个”,并开始找场地、忙报批流程、拉赞助。

团队本打算在北京办音乐节,预计的10月却赶上大阅兵,大型活动不允许办;后又想到广州,但考虑到团队缺少粤语文化背景,宣传不好做;上海则成本高,同行业竞争激烈。最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多元化的深圳。

跑了N多场地、接触好多中介公司后,场地终于敲定。此后,团队开始文化报批、公安报批、消防审核等漫长的旅程。“之前以为请两个DJ,搭个舞台就可以演出了,实际上却很复杂。”

为了拉赞助,周搏一称团队“简直是丧心病狂”。彼时,团队手里仅握着一个公众号,拿去对接品牌很难。

因为请了海外艺人,团队想了一个噱头——搞一个荷兰文化交流。团队直接与荷兰大使馆联系,没想到对方竟然回复了,还派人到公司来考察。“对方觉得挺好,就给我们引荐了几个荷兰品牌公司,喜力的赞助就这样拿到了。”

期间,周搏一主要负责制作与宣传。国内舞美公司没有电音节制作经验,周搏一又是门外汉,只能用感觉形容这个音乐节应该是什么样。他还下载大量网络视频、资料提供给对方,不断交流灯光的呈现效果、视频怎么操作等。至演出前几周,方案依然在调整中。

意外后的坚持

2015年9月,“丛林电子音乐节”正式开票,按预售时间长短及席位分为180元、260元、350元、380元、480元、580元六档。团队与其它微信公众号合作推送,向年轻人宣传,也在商区、地铁站投放广告。

经过四个月的准备,团队终于走进场地,开始布置。整整三天三夜,团队几乎无眠,布置展位、VIP台和卡座区域,设计摊位,“很多小事很杂,需要分区一点点去做”。

整个音乐节,团队四个核心成员自掏腰包,共投入400多万元。万事具备后,第一届“丛林电子音乐节”于2015年10月正式开幕,现场共有8000观众。

“丛林电子音乐节”现场

自下午两点半演出开始,团队成员均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周搏一虽身处控台,每逢对讲机中传来声音,他都心里一紧,四处观望想着出状况该如何解决,“整个晚上一点音乐都没听进去”。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晚上八点,几道闪电划破夜空,“感觉都要劈到场地上了”。紧随其后的是轰隆隆的雷声与瓢泼大雨。演出因此被迫提前两个小时结束。

散场后,100多观众围在门口愤怒地要求退票,还有人录像、发微博。周搏一等人左手拿着工作证、右手拿着身份证,向大家讲解赔偿方案:“如果你存有票根,明年我们第二届可以免费入场;如果坚持退票,我们可以退。只要你们把联系方式留下就好。”

一半人十分怀疑,“谁知道你们明年会不会有第二届”,坚持退票;另一半人半信半疑地选择等到第二年。

团队受到打击,士气低迷。但每个成员回想起自己在舞台上短暂待的一两分钟,第一次俯瞰台下,“观众蹦得都很high,那种感觉太牛逼了”,便重新振作,决定坚持。

打造室内电音派对,获投天使轮

转眼春节已过,经历四五个月的沉淀后,团队一边筹备室内电音派对Mad House,一边寻求融资。“我们想传播电子音乐文化,只有一个音乐节并不够,必须丰富产品。办Party可以在不同的场地,有不同主题,玩法也多样化。”

团队把场地类型定为仓库,“欧美就有很多这样的仓库派对”。为了看场地,团队成员都染上了奇怪的“毛病”,“没事儿就盯着人家仓库看,还进去溜一圈”。

定场地、报批、接洽艺人等,团队准备了近一个月。此后,周搏一为首场Mad House派对制定6周宣传计划,“没想到第一个礼拜1000多张票就全卖完了”。以后的派对因场地限制,最多可以接纳3000人。

Mad House现场

同时,团队在三个月内向很多投资人聊产品、思路和理念,“很多人不懂,但又装得很会玩”。直到遇到联想之星与青松基金。对方看了“丛林电子音乐节”及室内派对的数据和影像资料后,觉得现场很high,数据也不错,便决定投出天使轮。

有了资金支持,团队在继续举办室内电音派对的同时,投入第二届“丛林电子音乐节”的准备。有了第一届的经验,团队轻松很多,并决定连续举办2天。

去年11月5日、6日,第二届“丛林电子音乐节”开幕,两天共接待32000多观众。开票前,团队给上一届保留票根的观众打电话,邀请后者来现场。对方很惊讶,也很感动,“没想到你们说话算数,真能举办第二届,也都邀请了每位观众”。

两天的演出中,团队在现场执行上已经不再慌张,“也能更多关注现场的气氛了”。

截至目前,“丛林电音”微信公众号拥有5万粉丝,已举办5场室内电音派对。虽总体仍未收回成本,“但小活动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团队计划创建新的子品牌丰富产品线,“类似Mad House,但音乐风格不尽相同”。

/The End/

编辑 韩正阳     校对 代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