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 2000 万 A 轮后,乐童向服务平台的转型需要走得更快了

 •  原文链接
拿了 2000 万 A 轮后,乐童向服务平台的转型需要走得更快了

前言:音乐可能永远都不会是风口,但这不代表这个产业没有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深刻的变革。36氪会持续关注互联网音乐创业公司。

“音乐圈的人一看融资两千万,觉得乐童做得真好呀。互联网圈的人一看,做了三四年才融到 A 轮,实在是太慢了。”月初乐童音乐宣布两千万 A 轮融资,在随后和36氪的采访中,创始人马客这么说道。

这是36氪第 3 次报道乐童。第一次是 2012 年,乐童众筹平台刚上线测试没多久;第二次是去年 4 月,乐童获得数百万的天使轮,那时平台上总共发起了 224 个众筹项目。

到现在,包含众筹和预售两种模式,乐童平台上发起过的项目大概有 1000 个。增长的速度其实并不快。

众筹在中国

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在来看,从众筹来切独立音乐,对么?

“其实我个人并不看好众筹在中国的发展。”马客说,“但是独立音乐这种垂直的领域,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

从 2011 年开始,众筹在国内经过了四年多的发展,但一直没有迎来 Kickstarter 那样的增长。“Kickstarter 做了三年的时候,筹到几百万的项目已经很多了。”仅 2014 年,Kickstarter 上就有 22252 个项目。

这个局面在一些大玩家进来之后活跃了不少,尤其是京东。“但这些大平台的玩法是砸大的项目、把智能硬件的首发堆到平台上,通过这些方式把数据冲起来。但用户并没有办法通过这个东西找到跟你同类的人或者兴趣相同的人。”国内众筹的大部分用户还是“买东西”的心态。

马客觉得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国内的这些平台上,真正凭创意、凭梦想去做事情的人不够多;更重要的是,国人对众筹项目的信任感和支持心理不够强。

但马客觉得在音乐这种细分领域,众筹还是值得做。众筹能够帮音乐人筹钱,同时也是一次营销传播,另外通过好的运营还能搭建起音乐人跟粉丝的关系。这刚好契合音乐人的三个痛点,没钱、不懂营销、不会做粉丝。

目前平台上单纯的众筹项目中,筹款成功率接近 50%。注册用户的付费率超过 40%,人数超过 10 万。

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的确不够看。这可能也是音乐产业除了最下游的分发之外,没有被互联网快速颠覆的原因:音乐产业偏重线下,链条、层级非常复杂。纯线上的解决方案只能快速把末端的用户做起来,但是解决不了产业中上游的很多需求。

拿了 2000 万 A 轮后,乐童向服务平台的转型需要走得更快了

图为乐童众筹平台上的经典项目,筹款最高的大部分还是硬件

做平台,还得做服务

所以从去年开始,除了众筹,乐童还做了更多结合线下的事情,比如去年上线的演出票务这块,和今年 3 月份上线的、面向音乐人的在线预订场地功能。另外,乐童也和一些音乐人合作一些衍生的周边产品,以及做一些音乐营销或者演出策划、主办的服务。

票务这块,发起方可以自己按照后台操作步骤在平台上发起演出,也可能让客服协助编辑项目发布。目前乐童做了将近五千场次的演出票务,总用户数目前二十多万。

通过这些服务,乐童要从单纯的众筹平台,转型成音乐人的“线上经纪”。但这一块目前看来,除了票务这块,其他大部分服务都是纯人工、纯线下操作的,需要跟一个个 Live House、演出主办方、音乐人去线下谈。这些服务可以更好的服务音乐人,能给平台带来比众筹更好的利润率(众筹项目乐童分成 10%),但和乐童平台化的思路有点不那么吻合。

在马客看来,这些无法通过互联网解决的环节,乐童只能尽量优化操作效率。其中一个他们为了优化效率而打算做的事情,是开设自己的线下场地。

乐童计划年底在北京开业自家的音乐消费场所。“我们更偏向叫它为一个音乐空间,而不是一个 Live House。”这家店白天可能会更像咖啡馆,举办一些音乐行业的沙龙、讲座,专辑的首发等。而晚上它会是小型的演出场地。

有一个自己的店,结合线上平台和资源,可以尝试很多新东西。比如演出众筹。目前乐童没有做演出众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场地方很难协调。关于平台上的音乐人和其粉丝的关系构建,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在这个场地完成。

关于音乐人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乐童还打算做一些有意思的尝试。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将音乐人的空闲时间和粉丝的需求对接起来,具体的产品形态马客还在考虑。另外,乐童也计划在内容方面做一些新产品的尝试,目前已经拿到一些内容资源。

对于融资后的乐童来说,这些计划需要匹配更快的执行。因为现在的独立音乐市场已经和当初他们创立时大不相同了,竞争正在加剧。36氪报道过的看见音乐从版权管理分发系统切入音乐人服务,目前精力还是集中在平台这块。而豆瓣音乐成了“大福唱片”大半年,他们对于“服务”的渗入则更加透彻,并且据36氪了解,豆瓣音乐也正在计划开设线下场所。

不过,市场的竞争在加剧,也印证了音乐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虽然这场变革可能比其他传统行业会来的艰巨一些。另外,在文化领域“分众”的大趋势下,独立音乐必然会越来越主流,而服务独立音乐人,能做的事有很多。

“其实我们就是在赌未来,”马客说,“有一天可能音乐人真的不需要签约了。我们用平台的方式能对接更多资源,提供模块化、项目化的方式跟你共同合作、共享利益,但是不需要跟你签约。所以我们没有去抢艺人,我不觉得那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