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果小美拿到“续命钱”上岸,无人货架将成AT巨头之战?
36氪 · 2018-06-14 07:57:43 · 热度:加载中...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无人货架再受资本青睐,巨头投资无人货架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文 | 王彦丽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猩便利、果小美拿到“续命钱”上岸,无人货架将成AT巨头之战?

  • 核心导读:

  • 为什么说无人货架头部企业虽获得融资,但挑战也不小?

  • 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分别站队阿里、腾讯,背后意味着什么?

  • 谁会成为下一个上岸的无人货架企业?

最近半年“安静”了不少的无人货架领域似乎迎来了反转。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其他老股东悉数跟投,此前传言终于坐实,这意味着,在无人货架领域,猩便利成功上岸了。同时,果小美也被传完成新一轮融资。

值得关注的还有半年前的一条讯息:同样入局无人货架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宣布分拆为独立运营的子公司,并完成2亿美元A+B轮融资。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万美金。

至此,跑得较快的两家无人货架企业——猩便利和每日优鲜便利购,分别抱上了阿里、腾讯大腿,整个行业的格局也愈加清晰,风口上的无人货架项目,还是难逃阿里、腾讯的收割。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就有业内人士预测,到了2018年年中,将会有2~3家无人货架企业确立领先地位。从今天的形势看,无人货架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而整个无人货架行业,留给创业者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经历了裁员、撤点、点位争夺等负面新闻的无人货架企业,能有今天这样的结局,多少让人感觉“怪异”:一个盈利模式不清晰、货损问题无法解决的商业模式,如何获得巨头的青睐?是被资本烧昏了头脑,还是找到了新的商业逻辑后的明智之举?

事实上,无人货架被巨头看中,靠的并不是办公室那点生意,那点生意巨头根本看不上,他们真正看重的,其实是无人货架的支付场景,它符合巨头的战略需求,因此被插足是迟早的事情。

无人货架是“短距”、“即时”需求的产物

不管是无人便利店,还是无人货架,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距离用户更近,方便用户更加即时地获得商品。有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是发现无人便利店的不靠谱后,才重新审视传统便利店的可贵之处,因而才有了传统便利店受资本热捧的局面。

事实上,《零售老板内参》认为,无人零售这股风潮完全是被用户短距、即时的需求所推动,因为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商品的前置。不管是建前置仓,还是将无人设备推进社区和办公室场景,本质上都是为了离用户更近,让用户更快地获得商品。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即时需求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

那么,用户这种短距、即时的需求又是哪里来的呢?一切则要从外卖说起。

外卖平台的发展催生了1小时达的即时物流。外卖出现以前,用户认为京东的211限时达已经很快了,但外卖平台出现后,众包物流随之快速发展,配送时间一降再降,到今天为止,外卖配送时长已经稳定在40分钟以内。达达配送就是在外卖业务的疯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当40分钟获得外卖的习惯养成以后,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吃饭方式,还影响了用户的思维模式:既然外卖可以1小时送达,其他商品为什么不可以1小时送达?于是,“快”、“即时”逐渐就成为用户的消费习惯。

这一思维模式,或者说购物习惯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零售业态的变革。大卖场开始瘦身、变小,为的就是距离用户更近一些;商家发力前置仓,也是为了给用户提供1小时送达服务。在这种趋势下,更靠近用户的便利店业态自然受到资本追捧。

当然,用户购物习惯的改变只是零售业态变革的要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线上增长乏力,获客成本逐年升高。有数据显示,淘宝刚开始是2块钱获得一个用户,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就变成了93元,再到今天,移动端获客成本增长到200块,转向线下,是电商的唯一的出路。

可以说,办公室场景的需求天然存在,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司江华就表示:“以前大家做外教、厨师上门,首先要问的问题是,有这个需求吗?但对于无人货架来说,没有人质疑它的需求,大家问的都是,如何来满足这一需求。”

同样是无人零售,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者发展不温不火,至今没有巨头买账,后者却仅在一年多时间就吸引巨头纷纷入局。究其原因,无人货架切入的办公室场景,有需求,有场景,如果按照人、货、场三要素分析,无人货架的“场”具有明显优势。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曾把无人便利店批得一无是处,认为无人便利店是伪命题,一定是死路一条,但对无人货架却网开一面,“无人货架在一定范围内有社交圈,虽有道德风险的因素,但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但比起“颠覆”传统零售的说法,无人货架更像一个“截流”的产品,它可以截取外卖、电商、便利店的部分流量,一切拼短距、即时的零售业态,无人零售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不过,相比无人货架满足了办公室用户的需求,它的盈利模式不清、货损问题严重,似乎更受外界关注。事实也表明,开放式货架导致的货损问题,确实足以让这一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货损问题出现后,无人货架企业出现分化,有人坚持做开放式货架,有人则及时转型,重点发展智能货柜,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看,智能货柜正在被广泛认可。如便利蜂就号称要把铺设网点全部替换成智能货柜;猩便利此次融资后,也表示会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猩+”的生产和推广。

如果能把智能货柜的模式跑通,无人货架还是未来可期的。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金服投资猩便利后,要重点进行技术输出,帮助猩便利打造更加成熟的无人零售智能设备“猩+”。智能设备的成熟度,将对无人货架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不过目前的智能货柜仍有很多技术难题待解。例如,如果用技术更加稳定的RFID,那么就需要解决标签成本问题;如果用视觉识别,商品识别的稳定性和准确度还有待提升。

像外卖平台兴起以后才有众包物流一样,无人货架的货损问题也倒逼智能货柜逐步成熟。

巨头收割的目的:技术和支付!

巨头收割无人货架意欲何为?从这次蚂蚁金服投资猩便利就能看出些许端倪。

猩便利的官方消息显示,除了资金支持外,蚂蚁金服还向猩便利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其他资源。

了解蚂蚁金服的人会知道,从2017年开始,蚂蚁金服在无人零售的技术研发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2017年7月,在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蚂蚁金服推出自己研发的无人便利店“淘咖啡”;之后,蚂蚁金服又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了人脸支付;春节前,还推出无人零售的新一代应用体系——WithAnt无人体验店,该无人店与淘咖啡的一大差别就是,淘咖啡主要应用IOT(物联网)技术,而WithAnt开始利用计算机视觉,重点捕捉用户表情、动作、购物行为,然后进行数据化分析。

阿里如此打磨无人零售前沿科技,并非自己想做无人零售,而是想把这套系统赋能给各种零售业态。蚂蚁金服的相关负责人也向媒体表示:“蚂蚁金服做的,不是无人超市,而是一套能开放赋能的物联网支付技术。”

投资无人货架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让阿里的无人技术落地,猩便利数万个无人货架,可以成为阿里无人技术的试验场,从而推动相关技术的成熟。

但这并不是阿里的唯一目的,投资无人货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抢占支付场景。

换句话说,阿里看不上无人货架这点生意,它看重的是办公室这一场景,看重的是这一场景下优质的白领用户,如果能把办公室支付场景切下来,阿里就会抢占更多优质用户,从而保证在支付场景的优势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阿里的布局思路。通过盒马等新业态抢占线下流量,虽然盒马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谜,但盒马的使命之一,也是顺应阿里的整个战略布局,把更多的线下流量转移到线上。目前,盒马线上订单占比已经达到70%。

另一个战略布局就是抢占支付场景,无人零售就是其中布局之一。猩便利司江华就认为,在新零售大潮下,各种零售业态都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当所有的管理、日常运营、支付都线上化以后,以前一个门店10%的交易发生在线上,未来可能90%的交易都在线上完成。可见,支付的争夺,对于阿里腾讯来说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阿里、腾讯的支付大战中,除了集团自身产品不支持对方的支付方式外,站队企业也逐步参与到支付大战中。

今年3月,国内多家沃尔玛门店公告显示,自2018年3月15日起店内暂停使用支付宝,被允许的支付方式只有微信支付、银联卡、信用卡、预付卡和现金。对此沃尔玛方面的回应是,从2018年3月15日起,沃尔玛华西区和微信达成深度合作关系,不仅会推出独家优惠,而且要进行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合作。

随后,步步高也被曝禁止使用支付宝,步步高方面回应称,“公司只有少量门店试验性接入支付宝”。对于没有大规模接入支付宝的原因,步步高表示,支付宝的合作方式太强势,只作为一级入口,支付宝可获得步步高的数据,但是步步高不仅得不到支付宝数据资源,还可能面临数据安全风险。

对于步步高的说法,支付宝方面未作出回应,但有相关人士指出,对于支付宝没有双向接入的原因可能是:步步高旗下的云猴钱包,并未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依照相关法规,两家支付机构不能进行合作。

此外,还有盒马鲜生不支持微信支付,京东停用支付宝,美团也在支付环节隐藏支付宝等。对于无人货架来说,未来很可能也会参与到这场支付大战中。

因此,有价值的无人货架企业必然会被巨头收割,以争夺支付场景,虽然看起来像壁垒不太高的创新项目,但最终还是会演变成巨头之战,成为阿里、腾讯布局新零售的重要布局之一。

谁是下一个“猩便利”?

显然,无人货架赛道正快速收拢,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已成功上岸,这个赛道还有玩家能冲出来吗?谁又最有希望冲出来?

有意思的是,在猩便利发布融资消息的当天,有媒体报道,果小美已于近日完成了C+轮融资,具体金额没有透漏,但报道中称,此轮融资是由湖畔山南领投。

不过湖畔山南的定位有些尴尬,有人说是“阿里系”,因为湖畔山南的创始人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谢世煌,是阿里系中专注于早期投资的VC基金;也有传闻说此轮融资有政府背景。

对于这则融资消息,果小美方面给媒体的回应是:本月底宣布,暂不便回应。

其实,阿里巴巴投资果小美的传闻早在坊间流传,据称阿里之前有意投资果小美,但内部对于战略投资果小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一场拉锯战之后,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阿里选择了猩便利。

但果小美在猩便利宣布融资时曝出融资消息,并且没有官方的肯定答复,是不甘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原因有点耐人寻味……

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玩家,那就是便利蜂的无人货架。春节以后,当开放式货架普遍遭到质疑后,便利蜂果断转型智能货柜,目前已经在市场上投放了一批智能货柜。在转型速度和果断程度上,便利蜂走在行业前列。

只是从目前便利蜂投放的智能货柜来看,模式还有待打磨。便利蜂的智能货柜多采用RFID技术,虽然稳定性较高,但附加了标签成本,且由于技术原因,货柜内商品SKU有限,影响用户体验。

但便利蜂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便利蜂的门店从2017年年初出现在中关村地区,发展到今天,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北京市场突破100家门店,对比猩便利只有10家门店的“店架协同”模式,便利蜂凭借迅速扩大的门店规模,应该可以进行更好的协同。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小e微店。小e微店号称只入驻百人以上的企业,对点位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前,小e微店CEO荣光接受《零售老板内参》时就表示,北京单点月销售额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深圳做到了6000元,上海的销售额则更高一些,但小e微店的货损率却只有5%左右。

虽然小e微店没有同行动辄数万的点位,但小e微店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做无人货架开始,小e微店采取的就是谨慎的零售打法,荣光不太追求货架的大规模铺设,而是十分关注单店模式,在他看来,只有点单模型跑通,无人货架才能成为一门靠谱的生意。

《零售老板内参》认为,占据优质点位,就相当于抢占了优质用户,再加上精细化运营,做小而美的无人货架企业同样具有价值。不过,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在无人货架的野蛮生长中,小e微店也面临激烈的点位争夺,不久前,小e微店与每日优鲜便利购就点位问题大打口水战,未来能否保持住在点位资源方面的优势,小e微店依然面临挑战。

谁会成为下一个“猩便利”?或者打造自己的竞争壁垒独立存活?未来半年,无人货架的竞争格局必将尘埃落定,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能拿到最后几张船票的企业。

本文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