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衍生品的百亿蛋糕,都被泡泡玛特吃掉了?
36氪 · 2025-05-15 09:58:16 · 热度:加载中...
真让人眼红。

  泡泡玛特2024年的财报格外亮眼,全年营收超130亿元,净利润增长185.9%,毛绒产品收入暴涨1289%,海外业务收入同比飙升375%,占比近四成。Molly、LABUBU等形象风靡全球,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影响力。

  泡泡玛特的成功源于“反叙事”逻辑,如Molly以无辜眼神触动Z世代,LABUBU靠“空洞美学”大卖。反观隔壁赛道的国漫IP们,虽有精彩剧情、宏大叙事和数年陪伴,但在衍生品表上依旧难以望其项背。

  在运营上,泡泡玛特利用区块链防盗版,会员复购率高,还广泛联名,授权收入超5.67亿元。国产动画却深陷版权纠纷,粉丝经济处于初级阶段,联名也仅局限于电影周边。

  这种差距,本质是“内容驱动”与“用户思维”的差异。或许国产动画该从泡泡玛特的“塑料情感”经济学中寻找突围之道。

  卖东西需要故事,但不能只是故事

  表面上看,国漫IP衍生品与盲盒分属不同赛道,实则都基于IP形象,靠消费者对IP情感文化的认同挖掘衍生潜力获利。

  然而,泡泡玛特凭Molly构建起千亿市值帝国,国漫如《哪吒》《白蛇》等虽有史诗剧情,衍生品营收却远不及。这巨大反差揭示出,卖东西故事重要,但不能仅依赖故事。

  泡泡玛特的成功,在于其“无剧情IP”定位的精准。Molly、LABUBU等没有复杂身世剧情,是可触摸的情感载体。Molly的无辜眼神是Z世代对抗内卷的慰藉,Pucky的精灵翅膀承载着成年人的童真。这些潮玩是独立的“情绪符号”,消费者买的是开盲盒的期待、集齐隐藏款的成就及社交分享的归属。

  2023年近50%的会员复购率,体现了用户对这类IP的高情感粘性。反观国漫衍生品,多定位为“电影周边”,开发常滞后于电影热度,难以持续吸客。

  如《姜子牙》相关衍生玩偶开发周期长,上市时观众热情大减,销量欠佳。《罗小黑战记》的衍生文具,仅简单粘贴角色形象,缺创意与实用性,只能在小众粉丝中流通。《大鱼海棠》的衍生服饰,因版型、质量及元素运用问题,未获消费者认可,销量惨淡。

  在IP形象设计上,二者的差异也十分显著。泡泡玛特的IP如Molly,以短bob头、圆眼睛等简洁鲜明特征,3秒内直击用户审美,契合当代消费碎片化特点,70%新用户因形象入坑,而非故事。

  国漫IP却因“形象服务叙事与复杂人设,难以量产衍生品”“风格过度写实导致成本高企”“角色缺乏统一视觉符号”“传统文化元素堆砌而失简约感”等问题陷入了难以开发衍生品的困境。

  比如《大鱼海棠》的联名水杯,光是看图就让消费者丧失了消费力;《凡人修仙传》韩立手办,为还原剧情沧桑感,丢失“萌感”与辨识度;《白蛇2》青蛇赛博朋克机甲手办,因细节复杂成本高,叫好不叫座。国漫IP衍生品在忠于剧情与迎合市场间徘徊,而泡泡玛特让Molly十二年保持纯粹形象,用统一视觉符号占领用户心智。

  泡泡玛特的招股书里还藏着一个反常识真相,其IP授权收入中,仅12%来自基于剧情的联名,88%来自“纯形象合作”。这意味着,消费者买Molly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故事,而是因为她代表“潮玩玩家”的身份标识。

  这种“符号价值”的构建,比故事更难却更持久。迪士尼用100年让米老鼠成为“快乐”的象征,泡泡玛特用10年让Molly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国漫IP则将讲好故事等同于做好IP,忽视商业IP应是“可交易的情感符号”。

  但泡泡玛特的成功也并非否定故事价值,而是说明当故事化为情感符号,IP形象成为消费仪式感的载体,产品定位从“剧情附属”升维到“生活方式”,即便无复杂剧情也能成就商业帝国。

  懂二级市场,才能做好IP产品

  比起泡泡玛特用财报数据向大众展示的吸金能力,泡泡玛特的二级市场才是真正的金矿厂。泡泡玛特通过推出限量版、隐藏款等,让粉丝陷入疯狂的收藏追逐之中,使产品在二级市场产生溢价。

  像LABUBU心动马卡龙搪胶盲盒,原本整合售价约1000元,价格随即上涨至1500元以上。一个2024年初官方售价为599元的LABUBU联名款,在二手平台标价高达一万多元。

  通过社交属性,泡泡玛特成功地用情感价值维持了二级市场的热度。粉丝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盲盒收藏,展示自己的“娃柜”,讲述与某个特别款式的相遇故事。

  这些分享能够引发其他粉丝的共鸣和羡慕,让分享者的分享欲得到满足。比如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带有泡泡玛特相关话题的帖子常常能获得大量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再看国漫IP,不仅缺乏IP产品运营能力,也不像泡泡玛特一样有全世界最顶尖的IP产品设计师,目前国漫IP推出的衍生品大多是常见的手办、海报等,产品形态单一,难以激发粉丝的收藏热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更别说让国漫IP产品做个二级市场了,现在连已经生产完的衍生品都卖不完呢!

  主要还是国漫IP在产品运营上存在短板,无法像泡泡玛特那样通过限量版、隐藏款等策略制造稀缺性,也缺乏有效的社交营销手段来营造粉丝文化和情感价值,导致其衍生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性较差,很难形成有规模的二手交易市场。

  即便有少量国漫IP产品在二手平台上出现,也往往因为缺乏人气和话题度,交易价格基本与原价持平,甚至低于原价,难以产生溢价,无法吸引更多的收藏者和投资者,二级市场也就难以发展起来。

  而国漫IP衍生品卖得最好的一次,当属泡泡玛特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的盲盒。此次“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从1月30日晚10点线上发售,次日线下发售,上线8天销售额破千万,日均超两万人在线搜索。

  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的销量超3万后链接下架,抖音旗舰店也显示售出3万单,发货时间直接排到了6月30日。甚至在当前的二级市场,该系列盲盒隐藏款最高溢价近1000元,多个热门款也有不同溢价情况。

  对比来看,《哪吒2》上映时飞猪的爆米花桶等衍生品,虽曾被火爆抢购,但因形态单一、缺设计与收藏价值,且无持续运营,热度短暂,如今关注度与二手市场平淡。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啥泡泡玛特能把盲盒玩成社交货币,国漫衍生品却常被吐槽“买了个寂寞”?归根到底,不是IP不够硬,是玩法太“老套”。

  早早就在IP产品赛道拿下半壁江山的泡泡玛特,依旧需要“联姻”潮玩品牌、搞“低价高频”日用品和跨界服装来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国漫IP们真不能还守着“手办+海报”的老三样打转了。

  究竟该如何挣脱“老套”枷锁、真正盘活IP价值?说白了,国产动画得放下高冷身段,不能总端着内容创作者的架子。要么学学人家怎么把IP玩出花,要么学会借力打力四处“联姻”。

  首先,国产动画制作公司大可不必既要又要。与其在IP运营上屡屡碰壁,不如专注讲好故事,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就像《哪吒之魔童闹海》与泡泡玛特的合作,动画团队只管打磨故事,至于盲盒的售卖和二级市场,泡泡玛特这个优等生自会处理。

  受到早期平台入局的影响,不管是原创IP还是改编动画,版权分割的“罗生门”确实卡了国漫衍生品的脖子。不少动画IP的版权被平台牢牢攥在手里,制作公司空有创意却无权变现,就像手握宝藏钥匙却打不开仓库大门。

  这种困局下,要么制作方在早期合作中争取更灵活的版权条款,要么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分成机制,让IP价值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沦为平台的沉默资产。再者,部分国漫还困在一锤子买卖的思维里,动画火了就扎堆出周边,热度一过立刻偃旗息鼓,完全没把衍生品当成长期运营的生意。

  但国漫IP的衍生品之战就该躺平认输吗?当然不!看看《非人哉》靠敦煌联名周销1.5万单,《时光代理人》主题餐厅大排长龙,这些案例都在证明,只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的设计理念”,国漫IP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爆款公式。

  与其在内容红海里卷到头破血流,不如腾出一只手,接住IP商业变现的“金苹果”。毕竟,好故事不该只活在屏幕里,更该活在观众的日常生活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国漫”,作者:火火‍,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