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聚变
联想创投与铅笔道共同推出“AI聚变”栏目,聚焦AI时代新洞察、新趋势、新机会。
人形机器人:
有产品不够,还要有生态
铅笔道: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同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熊蓉:我们希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的应用,并打造生态系统。重点是人形机器人跟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研发方向涉及整机和大小脑。
产品则通过可泛化精准作业能力、基底的通用智能技术去适配各种场景。
铅笔道:基于过去20多年的机器人研究及产业化经验来看,为什么这两年人形机器人突然火起来?
熊蓉:一是社会发展需求,制造业、康养行业对人形机器人有很大的需求。第二,产业技术成熟。从2010年到现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体系比较完善,核心部件性能快速提升。第三,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阶段,产业化具备条件。大模型、深度学习、强化学习,都为人形机器人从事复杂运动、抗扰动等打下基础。
铅笔道:将来人形机器人生态会是怎样的?
熊蓉:“人形”只是提供了通用的形态,还需要它具有更高的类人的智能,具有比较好的可泛化性、可迁移性,并快速适配行业需求。
做生态,就相当于把基础的大小脑SDK(机器人软件开发工具包,包括具身智能模块和传统智能模块)构建起来,加上我们打造的二次开发软件去给行业做场景应用,形成下游的生态。
基于人形机器人对核心零部件的新需求,与核心零部件企业合作,打造新型的零部件,形成上游生态。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讲,更重要是下游生态。
铅笔道:创办迦智科技积累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对浙江人形会有哪些帮助?
熊蓉:迦智科技主要做移动机器人,通过自研的工具链,能够把控制器快速部署到自己研发的车辆或者是外部的移动设备上面去,并把车辆快速部署到生产环境里面。这些软件、产业化经验有助于人形机器的产业布局。
目前两者也在协同,比如类人的双足双臂机器人跟迦智科技的轮子底座适配,去满足快速移动作业的需求。迦智科技掌握的大规模调度、工业应用经验,也都能够支撑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
铅笔道: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在哪些场景有可能大规模落地?
熊蓉:工厂,工厂的作业任务是最明确的。通用化的技术经过场景调优,可以缓解工业机器人每换一个作业任务,都要专业的人来重新编程,且不能够有任何的误差的痛点。通过人形机器人的双臂的协同,能逐步解决制造业场景里的人力短缺。其次,商场的导购、促销推广活动也可以大规模使用。
商用机器人考验的是通用性和鲁棒性的,比如抓放以及各类操作的能力。工业机器人要确保高精度、高效率。
铅笔道:为什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可以做到多产品线的同时开发和布局?
熊蓉:源于之前的技术积累比较全面,除了端到端大模型推进研发与数据采集和训练,我们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物体检测、位姿估计、抓放操作,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单元模块,现在就是把它做封装,形成标准模块,让机器人去快速适应各个场景。
同时在具身智能的伺服控制方面已经形成领先成果,做成可通用化、简单调试就能够去使用的基础模型,让我们很便捷地去做多场景部署。
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建立标准
铅笔道:这些技术和突破的背后,是个怎样的团队?
铅笔道:团队成员在学校主要学什么专业的?在招聘时,倾向于招原生的AI机器人专业毕业生,还是其他专业的跨界人才?
铅笔道:公司成立后接连获得了两次融资。投资人认可你们的原因有哪些?
铅笔道:像联想创投这样的产业投资机构,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

铅笔道:目前的领航者产品,跟客户或者投资人期待中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还有哪些差距?未来可以重点先突破哪些方面?
铅笔道:现阶段,在中国做人形机器人,走垂直路线还是通用路线更适合?
铅笔道:目前阶段没有必要建立跨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
人形机器人带动产业链革命
熊蓉: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用大模型进行交互。其次,可以用大模型来对机器人行为的规划进行决策。比如,基于语言视觉大模型,能够让机器人进行场景的理解,并形成它执行下一步行为决策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第三,大模型可用于机器人行为控制,大模型提供了一种语义的可解释性,有助于感知学习、行为学习。
熊蓉:量产的前提是人形机器人完全具备智能移动作业的能力,以及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
要把人形机器人生产工艺、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体系搭建起来。从去年8月份推出领航者2号,我们搭建了生产制造测试规范化体系,包括来料检测等,保障硬件的可靠性、稳定性。对软件的封装、每一个模块,也构建相应的测试的方法,确保应用能达到用户要求。
熊蓉:是的,因为人形机器人的零件并不是用供应商现有的,我们和供应商会就零件的适配与改进做深入的沟通,签署NDA(保密协议),同步相关信息,并在零件迭代过程中持续沟通。
宁波一家企业,做工业机器人用的电机,人形机器人需要高功率密度电机,他们经过反复调试,达到了我们的需求。
一家做汽车结构件的企业,为我们供应机器人手臂结构件,根据我们的需求,在轻量化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刚性、高精度,满足了机器人高负载自重比指标。
熊蓉:技术要足够扎实,要尽可能跟行业的应用结合,通过应用去打磨产品和技术,还要有领先的产品设计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熊蓉:第一,智能算法,包括数据的积累,学习训练的能力;第二,怎么把机理跟学习训练的方法融合起来,能够形成既能通用又能专用的能力;第三,能否站在用户角度、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
熊蓉:第一,现在在打造的这一套大小脑 、SDK 和本体,如何去跟行业用户共同构建一个生态体系。
第二,下一代机器人应该如何设计。硬件五年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一些细节,比如手,是不是像人一样要有五根手指,几根是最好的,这些都些都会在下一代机器人去探索。
来源: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