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为合伙人程天:保持敏锐,持续学习,AI行业终将迎来创新拐点|顺为insights
顺为资本 · 2024-05-30 18:37:42 · 热度:加载中...

自 ChatGPT 于 2022 年底横空出世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 AI 创业和投资浪潮。这场人工智能的“大跨越”,堪称人类正在从事的最为深刻的创新,其意义甚至不亚于火与电的运用。

5 月 10 日,在“第 18 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复星创富首席投资官丛永罡的主持下,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夏志进、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普罗资本创始人徐晨昊、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力合创投总经理汪姜维,一起就《人工智能的突破,重构数字经济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对话,深刻探讨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在此次对话中,顺为合伙人程天先生提出,这波人工智能的机会,具备长期高度确定、短期高度不确定的特点。在他看来,未来几年,当机器人应用、AI 硬件,或是无论什么形态的应用,有真正的创新出现以后,才迎来 AI 行业的繁荣。 

一、中国将在AI赛道中跑出世界级企业

Q:这场是比较细分的话题,人工智能,这是过去两年全球和中国资本市场里新增的亮点。上一场论坛,我们听到有嘉宾总结未来投资机会的时候,也比较看好这个赛道,事实上这个赛道也有非常多的争议。上一次这么热烈讨论人工智能还是八九年前,我们这些人应该经历过那个周期。这次称之为 AI 2.0 的阶段,首先也结合着我的第一个问题,请每位同行介绍一下自己,介绍过程中聊一聊在 AI 2.0 阶段的投资策略、打法具体是什么样的。 

顺为合伙人程天:很高兴今天参加投中的会议,感谢投中这么多年来对顺为的支持。 

顺为资本是 2011 年成立的专注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创业投资机构,由雷军总和许达来总共同创办,目前管理近 500 亿人民币规模的双币基金。自创立以来,顺为团队就专注于中早期的科技创投,我们的业务从来没有多元化,一直特别专注,所以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投了超过 600 家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不管是科技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医疗大健康、消费等等所有的赛道,几乎都有布局。 

我们积极参与了十年前那波人工智能的机会,当时也布局了云从科技等项目。而这波新的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和兄弟公司小米集团、金山集团一起联合做了比较多的布局。因为小米和金山都在 AI 的落地层面场景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场景、用户以及应用的基础。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大模型领域布局了十几家公司,不仅仅包括基础大模型公司,还有一些应用型公司,不管是文本生成、图像生成、文本处理,还有一些设计软件等等方面,都有一些涉足。 

在雷总的带领下,当时的判断是,认为这波人工智能的机会,长期确定性很高,但是短期确定性还需观望。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争论,例如:AI 应该怎么做、AI 应该怎么投,是什么路径?但总体来讲,作为科技创新的忠实信仰者和积极参与者,顺为作为这个赛道里过去两年投得最多、最广的前几家机构之一,我们还是笃定认为,中国会在 AI 这个赛道上跑出世界级企业,而且有可能是百花齐放而不是单一模式、单一路径或者单一方法论成功的企业。

我们对所布局的企业,不光会提供资金支持,也将提供场景、用户等串联的机会。我们希望和在座的各位行业同仁一起,推动实现中国第二波人工智能的新高潮,顺为也很荣幸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二、AI行业终将迎来创新拐点,

实现百花齐放局面

Q:除了共识之外,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争议。无论是中美之间人工智能 2.0 的发展,起手和后手的不同,还是国情的差异,以及资本市场几个层面上,算力、算法、能源、通信、政策、法规,包括人口结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能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难点,这可能是大家持续在难点中一边辩论一边探索的。 

把问题抛给今天各位嘉宾,你们怎么看待这些难点?当中有哪些地方你们自身也在试图拿出一些解题方案来?    

顺为合伙人程天:刚才提的问题很好,其他嘉宾也在不同层面回答得差不多了。 

我补充一点,除了目前技术等层面需要突破的壁垒意外,我们还会更多地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虽然是投资人,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工作还是去观察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虽然经常侃侃而谈,但是客观上讲,观察以及陪伴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这也是雷总和许总创办顺为最主要的出发点——支持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去年对 AI 行业的判断是,这个赛道是一个长期高度确定、短期高度不确定的赛道,所以它最大的难点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作为一个市场很小的参与主体,怎么去把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怎么平衡好自身的能力,以及这波机会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我们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领域,不管是 AI 还是制造、科技等等,随着行业的进步,随着国内总体企业质量、人才密度的提升等因素,创业的整体难度本来就是水涨船高的。发展到今天为止,创业已经成为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工作,科技进步也需要各种因素支持才能够向前探索和发展。    

2024 年,第二波 AI 浪潮已经发展一年多了,有些入局早的公司已经发展了两三年,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至少目前来看,已经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这个赛道,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技术难度问题。此外,我们也乐观地看到,这个行业在往前快速进步,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是相比去年的状况,国内的创业公司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超出我们预期的。 

作为创业者,还是要把握好自己在行业里的定位,以及自己发挥的作用。刚才很多同行提到了赛道的特殊性,包括我们自己也投了 AI 芯片、基础模型、基础设施这几个赛道。 

目前以我们的观察来看,这些赛道确实有它的行业历史特殊性,在国内可能有二十来家这样的企业,承担了拓宽行业边界的历史责任,这些领先企业也获得了行业的绝大部分资源,而且我倾向于认为,他们会长期获取绝大部分的行业资源。这些公司摆在其他的创业者而言,只能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汇聚更多的资源,争取把科技的边界再往前推动一些。

在当前短期高度不确定的境况下,国内 AI 行业中的大部分创业者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行业资源的作用?当前模型能力到底定格在什么程度?模型的成本到底定格在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行业 AI 技术能够适用,什么样的行业确实不适合用?还有监管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给被投企业的建议是:要在行业里保持关注,持续学习迭代,如果运气特别好,上来就抓到一个 PMF,能够很快地变现,那么恭喜你。但绝大部分企业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要保持关注,等待时机,不管是明年、后年还是什么时间点,等到模型成本以及基础设施各方面达到某个水平的时候,你能够快速反应,积极跟上。    

例如在软件行业,我们布局了很多软件企业,当前国内的软件企业行业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中国软件企业能力并不差,也积累了全世界最多的行业数据,那么在当下的环境中,创业者该如何破局呢?我个人觉得,软件企业应该保持敏感性,能够争取在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真正明朗的时候,把这个工具用好。    

可能有不少企业看似已经在应用大模型技术了,但事实上,这些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还是基于上一代技术颠覆浪潮的基础上做延展。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做的事情是把 AI 应用在了移动互联网,或者应用在软件 SaaS 服务业上,并没有真正做出与之前特别大不同的颠覆和创新。 

因此我认为,未来几年后,等到机器人应用、AI 硬件或其他形态的应用,能真正出现颠覆性创新的时刻,才是 AI 行业真正繁荣的时候,所以现在大家还得保持耐心。国家也说,要做“耐心资本”,我觉得 AI 赛道目前还是刚刚开始,历史上任何一波技术迭代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论。所以作为入局者,不要着急,保持关注、保持参与,未来一定会在某个拐点上实现真正的创新,迎来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保持敏锐,持续学习

Q:最后每个嘉宾用半分钟的时间,我们关注到 2024 年,“人工智能+”是第一次被写入到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政府的重视度也足够高,每个人花半分钟时间讲一讲,也可以发散,你希望政府层面上未来怎么支持到这个领域?或者你对人工智能带动数字经济的转型用一句话做一个寄语。    

顺为合伙人程天:以我刚刚提到的软件行业为例,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保持敏锐度,把 AI 技术、AI 行业的变革与自己的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并不一定非得现在很着急地去用、或者训练一个模型,但是要把思路、思想,把人工智能未来的可能性和变化,有机结合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思考过程中。谢谢! 

专访  | 2024 IPO |
两会 | 探索计划 | 月报 | 行业观察
智能制造 | 深度科技 | 企业服务 | 消费

本文来源:顺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