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禾资本朱明:人形机器人需要通过技术突破提升产品竞争力,找到持续买单的市场
松禾资本 · 2024-04-23 17:58:51 · 热度:加载中...
人形机器人又爆了!近日,行业龙头企业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在宣布液压版人形机器人Atlas“退役”后,不到24小时后又上线了电机版Atlas,此举备受行业关注。而在同一天,自动驾驶明星公司Mobileye创始人也推出了人形机器人Menteebot,被行业视为是黑马级选手,再度引发市场热议。

与市场热情高涨相比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和投资方则相对“冷静”。对此,长期专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研究和投资的松禾资本执行董事朱明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预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需要较长的市场教育周期,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有实际需求的细分场景。”

一天两款人形机器人发布
近日,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视频宣布旗下液压驱动版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正式“退役”,而当众网友感伤“一个时代结束了”之时,十几个小时后,波士顿动力重磅上线了全新的纯电动版Atlas,并称Atlas是“世界上最活力的人形机器人”,其展现出的平衡性与灵活性令人惊叹,网友直呼“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波士顿动力液压版 Atlas。图片来源:Boston Dynamics

资料显示,波士顿动力公司早期从麻省理工学院分拆后于1992年成立,其后多番易主,先后被Google X、软银收购转手,目前归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所有。该公司技术领域主要涉及液压驱动和电液混合驱动、步态规划、平衡控制等运动控制技术,这些技术保证了机器人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被视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先驱者和技术标杆。
“业内对波士顿动力放弃液压驱动的技术方案并不意外,不过这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终于向成本妥协,迈出人形机器人走向实际应用和商业化的重要一步。” 朱明对读特新闻记者表示,液压驱动Atlas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机器人运动性能的“天花板”,尽管在力矩输出、功率密度、续航等方面更具优势,但该技术方案本身也存在局限,加之维护成本过高对用户不太友好,商业前景有限。而此次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产品拥抱电机驱动,坚定了该领域技术路线的选择,将给电机驱动机器人厂家及机器人关节电机厂家带来不少信心。
波士顿动力电机版 Atlas 。图片来源:Boston Dynamics
从官方公布的视频来看,新版Atlas外观更轻便、简洁,头部设计为功能性圆形屏幕,没有人脸特征,拥有更轻巧的机械骨架和更平滑的动作,关节可以灵活旋转,包括头部和躯干的180度旋转,甚至可从俯卧状态迅速起身。据官方介绍,新版 Atlas同时配备了最新的AI和机器学习工具,如强化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确保机器人能够适应并高效处理复杂的实际情况。
“令人惊喜的是电动版Atlas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人体变形的局限。”朱明认为,电动版Atlas将以超越人类能力的方式移动,拥有更广泛的运动范围,极大启发了未来应用的想象力。
电机版 Atlas 展示平衡性与灵活性。图片来源:Boston Dynamics
值得注意的是,据行业媒体报道,在波士顿动力电动版Atlas发布当日,初创公司Mentee Robotics 也推出了人形机器人Menteebot,声称在所有操作层都接入了AI,是“可以被指导的”个性化AI机器人。根据该公司的介绍,Menteebot 将由纯视觉传感,具有与人类相同的平衡和控制力,在举起重物时还会调整步态;内置AI算法、大语言模型提供“脑力”,不会受限于有限的命令集,可实现复杂的推理。
据悉,Mentee Robotics的核心创始人Amnon Shashua同时也是自动驾驶领域明星公司Mobileye的创始人。Mobileye曾是特斯拉的核心自动驾驶供应商,2017年被英伟达以153亿美元收购。目前Mentee Robotics已完成1700万美元融资。

人形机器人Menteebot 。图片来源:Mentee Robotics

人形机器人适合哪些场景?谁来买单?
新入局者引发市场关注之外,人形机器人产业端的躁动亦值得关注。Wind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券商调研了多家机器人产业相关公司,它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成为关注焦点。较高的关注度刺激了相关概念股行情上涨。
不过有媒体注意到,多家相关企业对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等主业一如既往保持精进,对“人形机器人”态度则相对冷静。如较早布局的某上市公司表示,目前仅制作人形机器人其中一个零部件,主要处于“送样阶段”,至于发展效果,主要看客户需求及自身技术突破;也有企业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确实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具体到什么时间、能发展到什么阶段“要慢慢发展看”。
在朱明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拉高的刺激因素之一是AI大模型热潮下,市场预期“AI大脑”将赋予机器人通用泛化的智能,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突破点。而产业端真正实操布局的企业有限,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人形机器人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实现平台化,部分零部件的结构和产线需要进行专门定制,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初期单个零部件制造成本处于较高水平。这也使得人形机器人总体造价居于高位,制约下游应用场景的落地。按照此前预期马斯克的目标,大规模商用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售价将降到2万美金(约合人民币14.5万元),目前业内多以此价格作为市场空间和降本空间的测算标准。而根据此前有厂商对外公开单机价格约在60万左右,目前人形机器人仍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在场景应用方面,记者观察到,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汽车制造业,如此次全新亮相的电动版Atlas表示将为现代汽车打造下一代自动生产能力,还有目前活跃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01,国内的优必选、乐聚机器人等均与不同汽车厂商展开合作项目。此外,在物流分拣、旅游导购、家务等场景应用均开始了探索。
“商业化还要考虑产品能否满足现实需求的因素,是否有持续买单的市场。”朱明认为,当前参与企业仍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人形机器人究竟可以用在哪些不可替代的场景?需要找到有持续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细化场景,如新能源汽车解决的出行需求,扫地机器人解决的清洁需求。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为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2024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中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在B端的商用可落地,在C端需求发掘和应用延展需要一定的市场教育周期,对于整机企业而言,现阶段需要通过技术的突破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找到买单的对象。”朱明说。

本文来源:松禾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