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新型储能 上海跑出这些“明星公司” 高瓴创投等投资活跃
云掌财经 · 2024-03-07 19:35:09 · 热度:加载中...
《科创板日报》3月7日讯(记者陈美)储能领域已越来越重要。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新型储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科创板日报》3月7日讯(记者 陈美)储能领域已越来越重要。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新型储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2023年至今,储能行业进入快车道,新增企业超7万家,储能相关领域出现超12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240亿元。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来了

  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储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中创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光辉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其主要通过改变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传统运营方式,来进行调节。”李光辉表示道,以前是“源网荷”三要素,现在是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通过提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改变能源结构,改变电力系统体系,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就新型储能而言,《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技术路径上,除抽水蓄能外,还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上海中创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光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技术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流电池、超级电容方面领先。“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带动下,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全面领先。”

  “细分领域中,钠离子电池发展得也很快,处于领先水平。”李光辉谈到,氢能方面,近几年在氢燃料汽车带动下,追赶上了日本等国家,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等,国内都有企业研发突破,也处于第一梯队,与国外差距不大,部分产品领先。

  因此,在新型储能方面,整个行业处于百花齐放状态。

  特拉斯储能项目引爆行业,上海长出这些明星公司

  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新型储能之前,上海特拉斯储能项目已引爆行业。

  2022年12月,特斯拉在上海临港完成拿地签约,宣布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启动,工厂计划在2024年内投产。

  据特斯拉方面介绍,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将规划生产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供给全球市场,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

  值得关注的是。2月27日,上海临港宣布,用户侧储能奖励0.2元/Wh。

  李光辉认为,这对于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化运营,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再加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新型储能的重视,未来的储能产业发展将从市场和生产两端产生积极影响。

  站在产业发展制高点上,上海中创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光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上海在新型储能方面,具有总部落地、研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开发等环节的优势。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海浦东、奉贤、嘉定、闵行等制造业实力突出的区域,已吸引了诸多优质新型储能企业的落地,覆盖多个技术路线。其中,以锂电池储能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企业集聚优势,尤其明显。

  在浦东,璞泰来、杉杉科技、恩捷股份等一批知名锂电材料企业集聚于此。目前,璞泰来、恩捷股份市值分别超380亿元和430亿元;杉杉科技也是杉杉股份旗下的明星公司之一。

  在全球储能市场中,派能科技、融合元储两家企业,最新市占率进入了全球TOP 10。其中,融合元储刚刚完成1.6亿A轮融资,投资方为招商局、格力集团旗下基金。

  钠离子电池也不甘落后。位于上海浦东的汉行科技,是国内最早开展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核心材料研发的企业之一,也是成功通过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企业之一。闵行的乐普钠电、金山的璞钠能源、崇明的贲安能源,也是储能领域中的全国知名企业。

  截至目前,乐普钠电、璞钠能源分别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主要是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

  超级电容细分赛道中,上海奥威科技成为国内龙头。据了解,其在高功率型超级电容器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的高能量超级电容器相关性能指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液流电池储能方面,上海杨浦区已跑出纬景储能这一锌铁液流电池龙头企业。目前,纬景储能完成多轮融资,并开始逐步产业化商业化应用,且投资方中出现大横琴集团、真格基金、高榕资本。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带动下,氢储能领域也快速发展,神力科技、捷氢科技等企业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上海重塑集团更是攻克多项氢能技术,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各技术路径应相互互补,高瓴、基石资本重点出手

  随着行业的发展,新型储能也按下“加速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中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十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这意味着中国已提前两年达成“十四五”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

  对此,一位行业人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时表示,目前说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指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因此,一些新能源电池企业开始通过转型做工商业储能,或者出海,来解决过剩问题。

  该人士认为,在新型储能百花齐放的状态下,各个技术路径的储能应相互补充。“即在安全性提升的前提下,锂电池安心做好短时储能,液流电池做好长时储能。如此,才会有综合成本优势,这是储能电站考虑的路径。”

  据他透露,目前液流电池没有产能过剩的情况。“当前,国内液流电池企业实现量产的企业不多,但市场需求却很大。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高瓴创投、基石资本、红杉中国等机构积极参与这一领域。其中,高瓴创投最为活跃,共出手9次,且重点押注液流电池领域。

  在谈及行业发展时,上海中创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光辉认为,未来,一定要通过政府来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扶持、顶层规划、标准制定,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特别是应用示范场景建设要加强,激发用户侧的储能应用积极性。”

  “例如,临港新片区对用户侧给予0.2元/Wh的储能奖励,就很好刺激了市场需求。最终,通过储能终端需求带动零部件、材料、设备等环节的发展,进而带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即形成产业生态链。”

本文来源:云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