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星资本:2024,困境、复苏、AI机会
天狼星资本 · 2024-02-18 17:34:54 · 热度:加载中...

节前的这波下跌行情让很多人春节过得不舒服,各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宣泄的情绪,身在其中很难不受其影响。现在大家都讲“情绪价值”,那么疫情之后股市和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应该是情绪价值的贬值。

但同时也有情绪价值的升值,那就是AI行业在这一年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一级市场投资人,我觉得可以写这么一篇文字,来做一下情绪价值的表达,更重要的是简单分析当前的困难和机遇,确定我们接下来一年的关注方向。

暴跌行情及背后的经济结构性问题

先从这一次下跌行情出发,马后炮的讲,我认为这是当前处于衰退通道的大环境,以及我们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大环境造就了下跌的行情趋势,而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工具和产品导致了下跌如此惨烈。具体的我概括为如下几点:

  1. 当下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疲软的客观市场现状;

  2. 后疫情时代持续的市场信心缺失,这种信心缺失不仅局限于股市;

  3. 资产负债表衰退背景下,刺激政策边际效益骤减(货币空转);

  4. 一月中公布的相当一般的2023CPI、PPI等经济数据;

  5. “广受信赖的外界权威机构”们“适时”释放的看空信号;

  6. 市面上众多的传递和放大风险的工具和产品清盘带来的踩踏。


国民经济增速减缓,股市暴跌,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闪现“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句话对也不对。

它不对的地方在于,当前股市已经失去了资产定价这一基本功能。例如某新能源命根子巨头公布的去年净利润增长超40%,但PE却只有16倍,这合理吗?这要是在美股有这样一家公司,PE会是多少?

而它对的地方,在于股市确实能反映出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困境。例如我国经济当前的结构化问题,例如我们的金融市场本身的欠成熟。

这是一种矛盾,我觉得这个矛盾能够很好地映衬出我们很多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困惑——学了很多经济知识、方法、策略、规则,做了很多投资,采取了很多手段,却并没有越来越好。

虽然我们机构在内部讨论的时候,总会感慨这十年来机会点都踩的不错,能做到领先市场很多年投AI、投人形机器人、投新能源等等,但是回头来看,即使被投企业业务前景再好,也很难在下行市场做到超人表现,市面上99.99%的企业都是这样。

即投资不仅是赛道的选择,更强调时机的选择,了解背靠的大市场,才能使投资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普遍的宏观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各项问题,主要根源在于过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健全,即轻视内需特别是消费、严重依赖外贸、严重依赖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这不但导致了严重的行业(制造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区域(沿海>内陆)、国企和民企(国企低效&垄断)之间的资源错配,更造成了如今严重的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风险。地方、企业、居民背负的高杠杆,进一步挤兑了内需,同时压缩了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即金融行业的资源错配,而创新又普遍依赖直接融资,这又使得创新能力被进一步压缩。

这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也需要钱,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收入的下降难以覆盖不断积累的债务,全社会的紧缩心态使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再具有以往的边际效益,释放的流动性只能在政府、国企、银行系统内空转。

归根到底,债务问题。

大环境从“和谐的去杠杆”到“推绳子”

《债务周期》一书中,达利欧提出的债务周期的七个阶段:早期阶段、泡沫阶段、顶部阶段、萧条阶段、和谐的去杠杆阶段、推绳子阶段和正常化阶段。

看去年年底中央的各种经济工作相关会议,别管是几大政策、几大重点还是几大任务,从债务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于存量债务该违约的违约、该重组的重组,有选择地大而不倒,以时间换空间做到软着陆即可,也就是将债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即“和谐的去杠杆”。财政紧缩同时减少支出,对于新印出来的钱,修改和稳固金融规则,让钱流到该去的地方,例如创新和内需,实现财富转移——这对应债务周期第六阶段“推绳子”。具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复苏,很难论证精确的时间点,但这不妨碍我们做个假设,例如2025完成“和谐的去杠杆”,2030完成“推绳子”。

或者你认为我们走不出周期,那只能得出“润”一个结论,但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况且现在债务是全球的普遍问题。

所以说,我们困惑的原因,就是我们发展的时间太短,好的坏的一股脑学的用的太多,必然存在快速的犯错-纠错的迭代,这个可以套用大家都喜欢的“螺旋上升”理论。

对于投资行业,既然政策引导创新,创新需要金融系统的直接融资来支持,这也意味着流动性层面的支持,远期来看一定是向好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投资创新的投资人。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跟随好政策的方向,并做好长期准备,保持学习。

认清经济增速减慢的情况下,投资会越来越难做的事实。

AI技术大爆炸,机会点有哪些?

虽然大环境不好,但过去一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可思议,不仅是说AI在这一年实现的效果有多么令人惊叹,而是说AI的进化速度,我相信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现在投资人和创业者正在面临一个难题——也许商业计划书还没写完,你的创业项目就已经落伍了。

例如22年底GPT3刚发布的时候,都说它只是一个语言模型,于是很多人开始搞多模态,结果OpenAI就发布了具有多模态能力的GPT4(其实GPT4在22年就有了),一堆创业项目胎死腹中;例如Meta开源了Llama2,喊出口号“可商用”,给开源大模型圈子奶了一口大的,可以说既是Llama,更是奶妈;例如Github Copilot等各种Copilot上线,给生产力应用打了个很好的样本;图像AIGC下沉到消费端;火上浇油的GPTs商店。

22年早先时候AI还是一个仅仅局限于技术圈的事情,结果2023年过完,不仅每个人都能用AI了,甚至很多行业都可以商用了。

这个文章还没写完,Sora发布了。

传统行业可能18个月都还没做完PoC,但AI行业已经能做完一次大模型的训练和调试。本

来我这个文章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结果随着Sora发布,后面全部内容我都是删掉了重写的,也不想组织语言了,有一条是一条吧:

  • AI大模型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软件技术,应该从数据、算法、算力角度去思考,对应当下的训练数据集、大模型范式和GPU,这三个要素其中任何一个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都会是一场技术革命,AI大模型的这次飞跃就是来自于算法范式上的突破。

  • 这种技术进步通常都会被映射为上升的S曲线,我们要明确当前是曲线上的哪一点,斜率是正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离AGI还差几个拐点?

  • Sora的发布又是一次巨大的颠覆,不仅在于这个模型本身有多牛逼,而是让人看出来背后OpenAI这家公司的研发实力、迭代能力以及下游的商业持续回馈有多牛逼,并且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是指数级的拉大,成为不了OpenAI就只能成为“其他公司”。

  • 长期来看的话,也许“其他公司”只能走开源这一条路?

  • 据网络上的分析Sora的参数规模可能只有30亿,这跟之前很多人以为的参数越多越好,最好几百亿几千亿才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其实参数少是好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推理成本的下降,会更易于模型在用户侧的部署,不要以为云端就足够了,很多场景对吞吐量和时延有要求,必须要在用户侧部署。

  • 应该依然牢记不要过于高估技术的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影响。现在的AI大模型范式本质上还是鹦鹉学舌,鹦鹉并不会真正去理解它自己说的话的真正含义,也许未来还需要几次技术范式上的突破。

  • ChatGPT最大的意义是降低了前人经验成果的分发成本,现有LLMs的范式下,一切的核心都是基于对训练集数据的学习,用户通过使用LLMs得到的其实是一个经过收集汇总筛选出的最优答案。

  • AI无法做关键决策,有当前技术范式本身的缺陷,也有伦理道德层面的原因,AI最多只能做到决策支持这个程度,所以真正做决策的业务不会消失,能利用好AI来帮助决策的公司会获得更多机会。

  • 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作都不是靠对话去完成的,所以说接下来应该是AI Agent,其实AI Agent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语音助手,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不应该去拘泥于某个产品形态。我认为AI Agent强调的是让AI具有真正执行任务的能力。

  • 因为大公司展现的实力,以及不断拉大的差距,我认为2024年再做大模型创业已经不再有意义,更别提套壳了,大公司一个版本更新就能把你秒掉,聚焦应用才是小公司创业的出路。

  • 任何时刻创业机会都在于业务本身,你从事的业务定义了你是怎样一家公司,AI是一个工具,大模型时代对人的要求更高,因为不仅考验你本身业务资源和实力够不够强,更要考验你能不能用好大模型这个工具。就像微软CEO纳德拉所说的,Copilot产品是新的UI,你必须学会使用这种UI,就像当初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一样。

  • 垂直赛道、基础设施、算力优化、模型优化是更实际的事情,我觉得未来会持续几年都有机会。

  • 也并不是每个行业都要面临AI的挑战,虽然我认为今年会有很多人利用大模型做应用,但最终人们会发现很多行业不适合大模型,或者说当前技术范式下不行。

  • AI芯片产业处在持续的刺激下,天下苦英伟达久矣,我相信如果不是去年反复加码的芯片禁令,老黄也不会这么努力的来华开年会,事实上就是所有大厂都在寻找自研AI芯片的出路,未来有可能会是N大门派围攻皮衣刀客的局面。总之就是利好AI芯片行业。

  • 老黄前两天刚说过,再让他选择一次专业,他会选生命科学Life Science或者说他讲的更具体的生命工程Life Engineering,马斯克不也是在搞脑机接口么,我们应该期盼着未来能够像科幻电影里一样人类赛博化。


AI体现出的经济科技领域的综合对抗,以及对个人能力提出的挑战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和我们沈总聊天,聊到英伟达是不是还会涨。我觉得在当前形势下还是看多的,而且不仅仅和AI大模型的发展有关。虽然可能有宏大叙事的嫌疑,但我觉得美股科技持续的强势,与其背后货币资本之间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对抗脱不了关系。众所周知国家间的竞技对抗体现在货币层面,因为美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下,过去美元和石油的(潜在)锚定变得不稳固,为了维持美元的稳固,持有美元的资本(不仅是美国)一定会积极的寻找能够维护美元价值的新的锚定物,在这轮AI大爆发的情况下,科技公司是绝佳的标的。也就是说以英伟达、微软、OpenAI(未上市)为代表的科技公司背后的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美元新的锚定物。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后发、算力缺口、封闭的数据环境,以及不断被时间放大的劣势,会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追赶,越来越暴露我们创新能力的羸弱。

回归到我们个人,为了不被AI取代,甚至为了活下去,数据建模和分析、读论文和代码、设计实验将会成为必备技能,而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将会成为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潜在标准。而那些只会接收信息无法做到有效产出的人,会连学舌的鹦鹉都不如,沦为AI及其背后使用者的宠物,甚至可能连做宠物的资格都没有。

2024,保持学习吧,共勉。


刘旸

天狼星资本-执行董事/合伙人



天狼星资本成立于2015年,专业从事硬科技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投资机构。公司紧密跟随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与中国政策导向,自成立以来在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生物传感、创新药等多个领域投资了数十家优秀企业。

天狼星资本信仰颠覆式创新,渴望与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企业共同成长,力求以资本的力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贡献。

代表投资案例:

本文来源:天狼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