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资本科技组:商业航天群雄逐鹿,天下纷争初定? | 普华慧
普华资本 · 2023-09-25 20:02:47 · 热度:加载中...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有巨大的潜力有待释放,民营航天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到自己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技术、产品、服务上不断创新,保持领先,就会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


01

PH HUI

中国航天发展历史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初级的火箭和人造卫星研究。到了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名为“东方红一号”的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随后在1980年代,中国开始逐渐商业化其航天技术,并向国际市场提供火箭发射服务,同时也与其他国家展开了航天方面的国际合作。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飞速发展。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除了近地轨道的载人飞行,中国也对月球和其他深空目标展开了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了中国的首次月球探测任务。


美国对中国航天的制裁和技术出口限制始于多年前,并在不同时间段有过不同程度的加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是2000年代初期实施的美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出口限制。由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考虑,美国禁止了其企业向中国出口与航天有关的先进技术和组件。


这一禁令影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导致中国不得不依赖自主研发和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尽管面临这样的制约,中国还是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成功的载人航天计划、月球探测、以及火星探测等。美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促使中国加速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技术自足。


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美国的禁运和技术限制既是挑战也是催化剂。这些限制推动了中国在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多样化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缩小与美国等航天大国在技术和能力上的差距。而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有一系列航天发展的具体计划,其中包括火箭、空间站、月球和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02

PH HUI

商业航天起源


1)  航天作为大国战略的重要性

在全球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航天能力不仅成为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战略地位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中国与其他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竞争中尤为明显。长久以来,美国在航天技术和应用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近年来,中国通过连续不断的研发投资和科技创新,成功地缩小了与美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和能力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迎头赶上不仅源于科技竞赛的需求,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尤其当美国对中国施加技术出口限制,甚至在国际航天合作中对中国实行排斥性政策时,中国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便成了一种战略必需。这不仅是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也是为了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保持和提升自身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航天能力在大国战略中至关重要,其影响远超科技和商业领域,深入到军事和安全方面。先进的航天技术可用于多种军事应用,包括侦查、通信、导航和预警系统,这些都是现代战争和国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精确的导航和定位系统(如GPS或北斗系统)能大幅提升导弹精度和军队行动效率;高分辨率的卫星侦查可以提供实时的战场信息。


此外,航天还与国家的战略威慑力量密切相关。拥有稳健可靠的航天发射能力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部署和维护战略核力量,从而达到威慑潜在对手的目的。


从长期来看,航天能力还可能涉及到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太空控制权的争夺,这些都是未来大国竞争的可能焦点。因此,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格局中,航天不仅是科技竞赛的舞台,也是大国战略利益和安全考量交织最为复杂的领域之一。所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是维护其长远战略利益、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


中国航天的重要计划包括长征火箭系列,是为各种太空任务服务的主要运载火箭;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旨在构建全球导航服务;天宫空间站计划,目标是建立长期驻留的太空站;嫦娥探月项目,对月球进行综合勘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完成了对火星的探测任务;以及推动商业航天公司在火箭发射、小卫星生产和航天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发展。


2)  商业航天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持续投资和政策支持,特别是2014年后,政府逐渐放宽了对航天产业的管制,允许民间和商业资本参与。这一战略调整不仅受到全球商业航天活动,如SpaceX和Blue Origin的成功,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航天竞争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自身在追求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战略需求。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商业航天在国家航天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以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并增强国家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推动了商业航天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崛起,也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要工具。


3)  投资商业航天的原因

投资商业航天不仅驱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开启新的商业模式如卫星通信和太空旅游,还能降低太空任务的成本。在全球化背景下,商业航天投资提升了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确立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加强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地位,为社会带来深远的启示和价值。我们投资商业航天主要基于一下四点原因:


①民营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

结构设计创新:科技进步和模拟技术的发展使得火箭设计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这不仅减少了材料和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火箭的载荷能力和可靠性。


可回收技术:像SpaceX的猎鹰火箭那样的可回收首级火箭已经成为了现实。这种技术显著减少了每次发射的成本,因为火箭的某些部分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是像传统的一次性火箭那样被抛弃。


②私营卫星公司在近地轨道(LEO)组网:

轨道位置资源紧张:传统的中高轨道已经拥挤,这限制了新的卫星部署。而LEO作为一个相对未被开发的领域,为商业卫星公司提供了新的机会。


发射频次需求增加:由于LEO的卫星通常寿命较短并且组成一个大规模的卫星网络,需要更频繁的发射,从而带动了火箭发射的需求。


③私人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增加:

投资激励:看到SpaceX和其他公司的成功,投资者开始认为商业航天是一个有前景的市场,因此更多的资本开始涌入这个领域。


创业公司发展:更多的资金支持意味着更多的初创公司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景,推动整个行业的竞争和创新。


④下游应用场景升级和太空技术的应用机会:

自动驾驶和航空互联:随着技术的发展,车辆和飞机对实时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卫星网络提供了这种实时数据传输的可能性。


技术标准提升:随着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增加,对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这为航天技术带来了新的研发和应用机会,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


总体上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资本的介入,商业航天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03

PH HUI

商业航天投资细分赛道


1) 火箭


火箭作为太空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面临着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即卫星数量迅速增加,而可用火箭资源有限。这一限制源于多个方面,包括发射场资源的紧缺、传统火箭技术的有限性,以及体制内的火箭资源主要用于国家重要任务的需求。其中,发射场资源的紧缺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发射场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此外,传统的一次性火箭技术导致了高昂的发射成本,限制了发射频率。


体制内的传统火箭技术目前尚未实现可回收性,这进一步加强了商业航天公司在发射市场中的地位。这些公司正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例子之一是可回收火箭技术。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者,他们成功研发了可回收的猎鹰9号火箭,大幅降低了每次发射的成本。这项技术降低了成本,因为火箭可以在多次发射中重复使用,同时提高了发射频率,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商业需求。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引入为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未来,体制内的火箭资源将主要用于国家重要任务,如科学研究和国防需求,而商业航天公司将主要致力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商业业务。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有望推动整个太空产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创新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和商业的共赢。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发射成本,还有助于推动太空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行业观点:

§ 从国内外技术水平比较,国外的技术领先国内至少10-30年,而且该领域技术封锁较多,所以目前只能是追赶而不是跨越性的追求超越


§ 国内商业航天发展和终端需求刚起来,所以目前仍有不少微纳卫星和实验星需要发射,从市场需求和火箭研制比较等综合考虑,尽早拥有固体火箭能够使得该公司获得头部效应,在客户绑定、获得股权融资和政府资金支持上领先对手。


§ 固体火箭研制周期短(1年多)、投入小(1亿左右),能够满足微纳卫星发射(100公斤以下居多,可一箭三发);液体火箭由于液体发动机无论是选择煤油还是甲烷、小推力大推力,都需要经过地面试车1万秒(即一般要点火几十枚发动机,用时1年到2年时间;甲烷由于很多基础研究不具备所以要更久),所以成熟的液体火箭研制即使是特别专业的的团队至少要3年。


§ 从国内的商业航天现状和技术储备来评估,固体火箭属于公司想要脱颖而出必备的产品,而中大型液体火箭则需要同步研制,增加未来公司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 火箭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才能跑的远,所以从团队比较看,目前具备体制内“总指挥级、总师级”这样的技术负责人的公司比如星河动力,蓝箭,中科宇航等头部效应已比较明显。


§ 从火箭行业牌照来看,未来随着国家规范性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和头部效应的显现,火箭行业的牌照将更为稀缺,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结合国内卫星的大小及火箭技术的基础,我们认为固体、液体火箭并行开发是当下民营火箭最佳的选择(液体火箭SpaceX做了5年)


2) 卫星


① 通信卫星

 卫星互联网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据《“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所述,它是卫星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大规模的卫星发射构建全球网络,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这种新兴网络具备广泛覆盖、低延时、高带宽、低成本等特点,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不仅适用于民用领域,还在国防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人类活动和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对通信覆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传统的地面通信网络难以覆盖偏远地区,如山区、沙漠、海洋和高空,全球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特别是像非洲等地,4G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相较之下,卫星互联网可以通过空中通信服务覆盖全球各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宽带通信需求。


在战略层面,卫星互联网的重要性逐渐受到认可,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Starlink卫星提供了关键的冗余网络支持,凸显了其在军事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未来,如果卫星与手机能够直接连接,将绕过地面基础设施,实现全球网络的公共化,这一点必须引起战略关注。多个国家已经加大对卫星互联网的战略投入。


然而,由于卫星频率和轨道有限,Starlink等项目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太空资源的竞争。低轨星座已经成为卫星互联网建设的主要选择,近地轨道卫星数量迅猛增长。


在这一领域。中国星网集团计划在2030年之前完成1.3万颗低轨卫星的组网。宽带卫星全部由国家主导建设,频率和牌照资源全部握在国家的手里。就像三大运营商一样,这一块的空天通讯运营不会交到商业航天的手里但是商业航天上游公司有望成为星网的供应商,比如银河航天就在星网第一轮招标中拿到了通信卫星制造的机会。


② 遥感卫星

中国的遥感卫星领域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包括天气和灾害监测卫星(如风云系列)以及用于地理信息获取的遥感卫星。这一领域现在吸引了众多民营企业,它们专注于提供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数据。相对于一些国外公司,中国的遥感卫星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地位不断增强。国外一些公司(例如美国的DigitalGlobe)提供免费的分辨率在5米左右的图像数据,但中国的公司正逐渐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长光卫星等企业是该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中国的遥感卫星数据在军方和政府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军方方面,以前虽然有军方自有的军用卫星和国家高分辨率卫星可供免费使用,但它们无法满足时效性和高分辨率数据的需求。商业卫星公司能够提供更及时和高质量的数据,因此在军事任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军队在军事采购预算方面也有显著增加,这有助于促进民营航天企业与军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如交通运输和水利部也在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内河航道网络监测总包项目中,中国拥有广泛的航道网络,需要监测拥堵情况以确保交通运输的顺畅。虽然每艘船都配备了无线电终端,但监测整个航道的情况却十分复杂。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监管,确保交通项目按计划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遥感卫星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政府监测航道状况,从而提高了交通网络的效率。


长光卫星作为中国遥感卫星市场的领先者之一,扮演了关键角色,为军方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支持了国内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其高分辨率和时效性的数据使其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并在满足各种领域的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③ 导航卫星

在导航卫星领域,主要的导航卫星系统通常由国家主导和投资来完成,例如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国家导航系统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和定位服务。然而,一些民营企业也在该领域积极参与,尤其是通过发射一些用于增强导航卫星系统的星座来扩展导航服务的功能和覆盖范围。


然而,一些民营企业也在导航卫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未来导航,吉利旗下的时空道宇。它们可能不直接构建全球导航系统,但可以通过发射增强导航卫星的方式来扩展和改进导航服务。这些增强卫星可以提供更多的导航数据、增加位置精度或填补原有系统覆盖的空白区域。此外,一些私营企业还在研发和生产用于导航应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


3)  卫星上游产业链


卫星产业链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从卫星的设计和制造到发射、运营以及各种应用领域。卫星产业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


卫星设计与制造:工程师和科学家负责卫星的设计、结构、载荷、电子系统、能源供应和热控制等各个方面,以满足特定任务的性能需求。


卫星发射:包括火箭的设计、制造、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实际的卫星发射操作,确保卫星进入太空。


卫星运营:包括轨道控制、姿态控制、通信和数据传输,以确保卫星在太空中的性能和可靠性,并监测其运行状态。


卫星应用:卫星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种应用提供服务,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气象预测、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这些卫星的分系统赛道里面,也有不少投资的机会。比如我们投资的卫星推进器企业星辰空间就是一家具备霍尔电推系统、化学推进系统、在轨卫星操作等核心技术的商业航天公司


04

PH HUI

行业观点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下游应用领域的增长受到了受到发射成本和发射能力的制约,国家的发射场目前也处于紧缺的状态。只有当火箭发射门槛降低时,民营卫星才能获得规模化的发展,卫星产品创新才能真正释放,从而推动卫星应用市场的大规模增长。尽管商业航天行业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但最佳发展时机尚未到来,仍有巨大的潜力有待释放。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脱颖而出,民营航天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去做那些国家队尚未涉足的领域,并且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从而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


尽管卫星应用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真正的卫星产业大时代还远未到来。卫星技术与火箭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卫星的产品技术更加成熟和可控。卫星无疑是商业航天领域备受资本瞩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以来,卫星和火箭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已经超过600起,其中卫星领域就占据了524起。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逐渐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这使得卫星市场变得多元化。然而,在市场份额方面,民营企业仍然被视为国家队的补充。


要成为卫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民营卫星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卫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卫星民营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领先性以及服务市场的能力。民营卫星团队需要构建创新和国家队不涉及的产品,例如在导航领域,可以考虑发射协助北斗导航以实现更精确的定位去做一些导航增强的工作;在通信领域,可以探索补充窄带应用或满足特殊通信需求的卫星;在遥感领域,可以关注满足特殊遥感需求的市场,弥补国家队无法涵盖的领域。例如,目前,长光的卫星产品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提高遥感精度,还包括在保持基本精度的同时实现更频繁的信息更新。在国家队不涉足或不关注的领域,民营卫星企业将找到突破口。当国家队主导的基础卫星网络满足市场需求后,民营卫星可以通过上游服务特定市场,只要某个市场真实存在且有足够的市场价值,就可以为这一市场提供差异化的设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近期普华慧-


普华资本陈贵樟:给磷酸铁锂增添“锰”料,开启规模化“上车”之旅 | 普华慧

普华资本宋蔼瑕:OLED蒸镀掩膜版加速国产化| 普华慧

普华资本张冰洁:生物基材料FDCA,又“新”又“贵”?| 普华慧

普华资本求雯怡:小小微藻里的经济学| 普华慧

长光卫星王栋:“百万元级”低轨卫星开启遥感应用新时代| 普华慧

普华资本陈如锐:特斯拉电池日C位出道,今大圆柱量产何方?| 普华慧

普华资本竺宝琳:从ADC看各类偶联药物的发展机会| 普华慧

陆建良:异质结--光伏技术和产业的下一个未来| 普华慧

普华资本吴晓丰:科技自立新起点,信创投资正当时 | 普华慧

普华资本王红雯:温控领域新突破 ,千亿储能新蓝海 | 普华慧

宇泛智能苏亮亮:从数字化到智能化,AIoT在城市细胞单元数字化建设的实践| 普华慧

接入“数字化的未来”,现状、挑战及机遇| 普华慧

知存科技王绍迪:5年产品路线图首公开,存算一体要拥抱Chiplet生态| 普华慧

小佑科技袁曙光:云安全的未来是云原生安全 | 普华慧   

蒋纯:半导体国产替代的窗口期或许就3-5年,判断趋势很重要 | 普华慧

相芯科技程卓:虚拟人赛道方兴未艾,“元宇宙的搭建者”正砥砺前行 | 普华慧

蒋纯:科技创业投资需要“求真务实”|普华慧

周密:跨越周期谈医疗VC投资| 普华慧

航宇智造·程鹏志: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掀起“智造”新浪潮 | 普华慧

未来数字科技的“核心铁三角”颠覆科技产业底层逻辑|普华慧

拥抱精准免疫治疗数字化时代|普华慧

星河动力CEO刘百奇: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普华慧


本文来源:普华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