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放、勇于“试对”,共同奔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 明势企业家圆桌论坛前沿科技专场
明势资本 · 2023-09-25 18:20:54 · 热度:加载中...

9月19日,明势资本2023年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年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在本次年会中,前沿科技专场的企业家论坛引起了在场嘉宾的高度共鸣。前沿科技一直是明势最为看重的投资领域之一,站在2023年的时间点上,前沿科技的长期驱动力是什么、有哪些系统性的大机会、如何看待“开放”与“封闭”、如何实践“试错”和“试对”、如何突破跟随,实现超越,战胜强大的全球竞争对手,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和四位明势兄弟会创始人进行深度交流。


以下,是前沿科技专场的精彩实录:

抓住有革命性技术优势的新兴技术


黄明明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下同)首先我想请每位都回答一个问题,当年你是看到了什么样的机会,让你能够毅然决然的愿意来进入创业之旅?


欧阳宇飞(裕太微创始人兼CEO,下同)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人,从初中开始就有创业的想法了,只要看到创业相关的内容,我就会细细研究。2013年我决定离开高通,之所以选择离开就是因为在后期无法找到自身价值点。外界一直认为高通芯片比较好卖,从市场角度来看,这种供销模式有些甲乙方颠倒,在这种模式下,对于我来说可能已经不太适合了,于是就创办了我的第一家企业,终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喜欢创业这件事。


郑军(为旌科技创始人兼CEO,下同)我是为旌科技创始人郑军,1999年电子科大本硕毕业。两段创业经历,在华为四年,中间出来十年,十年之后又回到华为。回国之后,联合创立了普然通讯(Opulan),后来被高通收购了。2012年回到海思,开始接手麒麟,从k3v2(麒麟的前身)一直做到麒麟990 5G,2019年,我任海思上海分部部长。


说到创业的时机,在华为的大平台上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提升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最领先的技术。


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看到AI的大潮已经起来了,我们在思考AI会对芯片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当时负责Kirin芯片,2017年就用寒武纪做了端侧的第一款AI手机芯片处理器。后来华为开始了自己的达芬奇AI处理器的研制,也就是华为自动驾驶的MDC的技术。


2019年我开始负责海思上海分部,分管上海本地BCM工作(业务连续性),负责国产化替代。


到了2019年底,我们很快认为国产化是可以实现替代的。一位科技前辈讲得非常好:你只要敢于用,国内一定能发展起来。国内的创业者跟十年前、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我们有很多本土成长起来的,还有一些海外回来的优秀的工程师,我也特别欣赏之前理想汽车讲的“要敢于用”国产芯片。


简单介绍一下为旌的产品:慧视觉产品:视觉AI对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201910亿美金的市场里海思让出中高端7亿美金市场份额,这是非常好的机会,有机会让我们这些小公司可以做大公司可以做的领域 。所以我们当时定了两个规划,一个是从智慧视觉切入,生存下去,一个是继续往智能驾驶领域发展,再大发展。


智能驾驶行业机会非常大,我们一定有机会能跟得上。为什么我们有机会,我们能做,特别感谢明明总等投资人给予的资金支持,以及我们自己的战略,智慧视觉产品线能够让我们生存下去,支撑我们持续的在智能驾驶这条路走下去。


邹琪琳(艾菲博光电创始人兼CEO,下同)是艾菲博的CEO,艾菲博主要是做新一代光纤,跟我的老本行关系很大,我是清华电子系专门做光学传感。


做这行遇到一个问题,不管用光纤做什么,最后都得用G652、G657这些通讯光纤,不是为了传感传能,或者更好的通讯设计,毕竟是五十年代的技术了。所以在2018年的时候,看到德国马普光学所有一款新的光纤,在工程中已经用得非常成熟了,我们就有一个机会,把这个光纤相关的上游的生产装备,以及这种光纤的设计和制备技术能力转移到国内来,做产业化。当时也很犹豫,这个东西那时候国内零基础,什么都没有,国内压根没人做,连拉丝塔都没有。


2018年我记得特别清楚,跟明明总聊,我说有这么一个事,特别犹豫。明明总相当于我的创业导师,当时他说这事你要干,我肯定支持你。基本也就是聊了一个晚上,明明总直接把这个事拍了。事实证明,明明总的前瞻性非常好。


这几年其实全球范围内,包括国内都在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去年年底的时候,微软收购了我们在英国的一个对标公司,就是面向大模型、云计算、基础设施这块应用新型的光纤。我们当时觉得相比较传统光纤而言,这种新兴技术有革命性的技术优势,非常有价值,能够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不论能源、医疗,包括通信这些行业,都很有价值。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毅然决然地挑选了这个方向。经过几年的发展,马普光学所整个光纤相关的设计团队,目前大部分人都在我们公司全职工作。

董玮(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下同):感谢明势资本在2018年底,航天驭星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投资驭星,特别感谢。我是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董玮,航天驭星是一家商业航天公司,通过在全球建设全球化的卫星地面站网、遥感卫星定标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为商业卫星提供在轨的测控、数据接收、遥感卫星定标,以及碰撞预警在内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说到创业的初衷,我们当时这么考虑,我是在2003年毕业之后,进入航天五院,我们创始人赵总跟我一年进的五院,做了十几年的卫星研制的工作。其实在2008年前后,我们当时了解到SpaceX这家公司,一直在关注着它,一直到2015、2016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比较确定,商业航天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为什么?第一、传统的航天是国家驱动的,是为了满国家战略需要。去发卫星,发卫星并不是为了挣钱,只满足这些需要,它不能是一个产业,没有实现商业化。所以马斯克通过发可回收式的火箭,批量化生产卫星,把火箭发射的成本、卫星的成本降低。之后卫星成本低了,这个行业才能发展起来,会催生出更多的需求,这是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中国和美国的两个体系。航天领域里,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美国有空间站,中国也有;美国人探月探火星,中国也要做。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有星链,中国有星网。中国航天产业未来的发展,跟芯片一样,也是受国家政策战略的推动去发展的。


我们当时判断,商业航天未来是会非常有前景的,但是在具体选择创业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当时其实有一点纠结。因为在五院工作那么多年,我们知道要做一个好的卫星、好用的卫星,其实还是挺有难度的一件事。这里边涉及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质量的保证、生产组织,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在具体选择的时候,我们当时发现的一个方向就是测控。其实很多人一提到航天,首先想到的是火箭,想到的是卫星,但是在我们业内人士知道,航天的产业链很长,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测控,尤其是商业航天起来之后,那么多的商业卫星谁负责测控,为这些商业卫星提供服务。我们当时判断,火箭和卫星是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些火箭公司、卫星公司去淘金的,而我们做测控,是为他们服务的,卖水、卖盒饭,是这么一个角色。


这几年做下来,我们判断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一方面支持一些商业公司,另外一方面通过建设全球化的地面站网,支持国家一些大型的航天任务。


我们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发射了大概30多颗是商业卫星,其中有28颗是由驭星提供的测控服务。2022年中国发射了超过100颗是商业卫星,大概有94颗是驭星提供的测控服务。


今年驭星新增的服务卫星数量会超过200颗,这组数据一方面确确实实是驭星我们在整个行业的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另外反映出来一个数据,中国发射的商业卫星,基本上是一年一翻番的速度在增长,这个行业正在爆发式增长。


在跟随过程中抓住机会实现超越


黄明明第二个问题,在起步的时候,我们前面肯定都有一个巨大的标杆。各位觉得你在未来的战略中,有什么方法我们能够突破跟随?怎么能够超越现在看似遥不可及的竞争对手?


欧阳宇飞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实现超越我们非常有信心。


中国背靠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和受教育群体,我们有非常大的市场第一个,自己本身有非常大的市场,第二个,有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集群,第三个,有足够的受教育的人群。这三个缺任何一个,其实我们实现超越都不是很有信心,当三个都满足的时候,超越恐怕就是一个必然现象了。


有了这些产业集群,有了受教育人群,超越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需要给产品覆盖率提升一些时间。我拿我们裕太的产品来讲,我在创业这五年多时间里面,我们是跟随,不断跟随,但是我跟随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对手花了十年完成的事情,我们最后两三年时间就能完成。而且因为背靠这么多大的集群,我的产业链足够完整,我的客户在国内也能支撑我,即使海外业务起步晚一些,但在国内大面积应用,我就会很快提升。


因为有了这三样东西,人才、市场、产业三样东西都齐了以后,对于裕太来讲,做任何的单点突破,比如牵头做国家标准。有了中国自己的标准,这就不再是跟随了。裕太已经制定了一个标准,正在制定第二个标准,未来相信还会制定第三个标准甚至更多。当我们有了这些标准时,我们就一定不是跟随,而是超越。


从芯片的角度来讲,这个超越是必然发生的,刚才我讲的三点都具备的话,相信在座的其他产业,也是同样。


郑军:二十年前,我在海思做交换网芯片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做得成,结果我们做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高端路由器芯片。

我出去十年两次创业后,又回到海思负责麒麟,做了七年。我对海思能够做成最优秀的手机芯片抱有非常大的信心,而且只有海思当时有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我之前一直做网络,从交换网一直做到接入网,也是因为那个时候k3v1、k3v2不算特别成功,我才有机会空降回去负责麒麟芯片。我回去后来跟麒麟团队分享,如果说我给团队带来的最大的帮助,应该是我对未来(海思能做成手机芯片)充满信心,我在有很多选择的时候我跳到了一个别人认为是火坑的团队里。


回到为旌科技,为什么我们敢于做这么复杂的芯片,前面已经有很多看起来很强大的对手,包括英伟达,无论是国外的企业还是国内的先行者,我一直认为在芯片这个行业里,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就是拼硬实力,你要做一个长跑者。我本身长跑比较好,长跑的时候,起步并不是很关键,跑着跑着就分了阵营,第一阵营有一个领跑者,要跟随领跑者,必须跟得上,跟随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怎么样在某个时机超越。之前一直讲弯道超车,我们不太认为是弯道超车,你要在跟随过程中抓住机会去实现超越

我在手机行业时间比较长,接近七八年,手机行业跟车的行业比较类似,手机行业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苹果,我们当年虽然有信心或者有理想超过苹果,但是一定要虚心学习对手,每一代苹果手机只要一发布,或者没发布的时候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拿到手机,对它进行分析,一定要尊重对手。


华为这种体系,跟苹果有点类似或者跟三星有点类似,科技行业过去的经验,就是用开放来应对封闭。我们用安卓系统,我们把麒麟芯片做好,华为虽然做了鸿蒙,但被制裁前,鸿蒙并没有起势。在车的行业里,我们同样面临非常强的对手特斯拉,看似不可战胜,特斯拉是完全封闭的体系,但它也告诉你它怎么做的。


我对国产的新能源车或者汽车行业充满了信心,尤其像理想这样一些敢于用国内的芯片,敢于去突破自己的企业,我非常有信心汽车智能化能做到领先。


趁今天这个机会,算是一个呼吁,一定要用开放去对抗封闭我们的长处是把芯片做好,我们有这么多专业的多年的经验的芯片专家,我们希望我们客户开放的去看芯片自研,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去试错,我觉得跟随者要“试对”(走前人已经证明是对的路)我们能看到这个行业里,过去历史上,无论是手机也好,还是数据中心,电脑也好,一定是专业分工。专业分工能发挥我们这个领域的比较优势,芯片是我们的长项。生态解决方案,尤其应用场景,是车企包括Tier1的优势,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机会跟国内优秀企业合作,


邹琪琳我们现在走到眼前这一步,是怎么样真的实现国际领先,从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讲,有三件事对我们帮助非常大:

第一、是上游的工艺或者配套或者设施,某种意义上的卡脖子,各行各业都有这个问题。


作为这种光纤的设计和制备,装备本身的要求比较高,全球只有三家能做,刚好在2018年,在明势支持下,我们收购了其中一家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这个事使得我们在最前沿上一直保持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具有一个比较好的全球先发优势,在上游,我们可以在光纤上面涂敷49纯度的纯金,这在航天、核工业领域应用很多,全球只有两家公司能供这个技术。我们持有它之后,对于整个下游的安排变得非常从容,使得我们确实能保持在先发优势上,这是上游配套。


第二、结合中国下游的应用市场,不断优化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体会特别深的一点。中国很多To B应用的场景里,比国外做起来难。


在这个背景之下,其实我们有了更多的试错的机会。你去做了,有些东西没克服,但是我们知道哪些能克服;有些东西克服了,你就超过他了。


第三、人才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持续的吸引人才,主要来自前面两点,第一在上游设备上,这个行业的专家们想进一步的推进和研发探索的时候,对于上游的定制化和按照他需求去改造的想法,会非常的迫切,当你拥有一定上游的能力的时候,对于人才引进非常有帮助。


另外刚才提到在应用环节去优化这件事,也对于人才的引进非常有帮助,所有人都是研以致用。这是我们看到的三个方向可以去做。


目前阶段遇到的困难,也是正在克服的有两点,一个是质量标准的问题,怎么样真正按照全球最好的质量标准做,像欧阳总说的做标准,国家标准的起草,在全球舞台上,标准这块我们怎么保持领先性,华为肯定是全国甚至全球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我们在学习中。


另外一点在运营支持上,怎么样在海外的服务端、文化端,真正做到让人接受。你的产品确实是领先的,而不是单纯的冷冰冰的数字或者一个案例,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方向,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董玮刚才各位提到很多客观的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各行业都适用的,确实是中国发展这些产业的优势。补充一点主观方面的,中国人只争朝夕、奋斗拼搏的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我们在2016年成立的时候,我们也了解到国外有很多做商业测控的公司,国外做测控的公司分三类,一类是国家主导的,一类就是一些瑞典空间公司、挪威KSAT这种已经成立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在做测控。还有一类比较小的创业型的商业测控公司,像意大利的Leaf Space,日本的Infostellar、美国的RBC Signals,他们当时已经成立了,我们跟他们相比,我们成立的是偏晚的。尤其在2017年建了第一个地面站的时候,意大利Leaf Space已经在欧洲建了四套地面站了,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发现我们把他们甩得很远。


今年疫情开放之后,我们去参加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发现我们在国外知名度非常高。很多公司,同行包括商业航天公司,看到我们都会说,你们发展太快了,特别的惊讶。我们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这么快。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航天发展,有那么多的卫星发展,给了我们很多订单,让我们去迭代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在最近这几年和国外的合作中发现,国外的节奏真的非常慢。我可以自信地说,在全球的商业测控领域,除了一些国家队,除了一些老牌大公司,驭星绝对是在创业型公司里面的领头羊。


黄明明非常感谢各位奋斗在科技一线的企业家和创业团队,只争朝夕,奋斗拼搏!

往期推荐

生生不息 奔涌向前| 明势2022年度盘点

明势兄弟会多家成员企业入选《中国企业家》2023年度「新锐100」榜单

明势早期项目「航天驭星」完成近2亿元Pre-B轮融资


明势资本是极少数自创立以来就专注于高科技领域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由黄明明先生于2014年创立。明势资本愿意第一个相信创业者梦想,并成为科技创业者长期坚定的陪跑者。明势资本自创立坚持至今,已在企业服务、AI大数据、智能物流供应链、智能出行、智能制造、智能硬件和家居等领域投资了诸如理想汽车(NASDAQ:LI)、小牛电动(NASDAQ:NIU)、神策数据、PingCAP、MiniMax、云鲸智能、蔚领时代、蓝箭航天、易快报、鸭嘴兽、镁伽、酷家乐、石墨文档等170+家创新企业。


本文来源:明势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