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由这次由辰韬资本主办,中信证券协办的“未来已来 创见未见”第二届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与产业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暨项目联合路演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
此次路演活动荣幸邀请到了无人驾驶领域十一家创业公司,涵盖矿山、港口、环卫、叉车、园区、无人物流小车、干线、线控底盘、数据处理等领域,也都是辰韬资本已投企业。中国智能网联产业汽车联盟、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亿欧网等专家以及近80家定向邀请的对无人驾驶领域兴趣深厚的投资机构到场。
上海辰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新正先生就此次活动发表观点如下:
本次是辰韬资本第二次举办智能驾驶板块路演活动,和去年9月的苏州论坛相比,这一年来,无人驾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上一年更好的进展。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特斯拉的辅助驾驶FSD,大家也看到了一年来进化很大;公共道路的无人驾驶Waymo和Cruise也逐步扩大了试点城市,比如旧金山现在有更多的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
辰韬关注的国内封闭场景无人驾驶,一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矿山
头部企业技术上已实现100%常态化去人,并且在百车规模的并行运行情况下接近人工效率,并做到单矿的毛利转正,整个产业正从早期的功能实现以及适配逐步进入降本、提效阶段。
比如易控智驾:和去年相比,自动驾驶算法已经跑通,目前在泛化适应更多场景;实现100%常态化去安全员,运营效率即将实现有人驾驶的100%。单矿最大车数已经突破115台,单矿毛利转正。现阶段商业化重点从自动驾驶算法转向开发线控底盘等硬件包括车辆等的适配,进入全面降本增效阶段。
港口
从早期的港口向铁路、陆路和集散中心扩展,场景丰富度的增加显著地提升了行业天花板。大量引入新能源重卡推动国内港口在增效减碳方面效用明显。
比如斯年智驾:全流程无需驾驶员或安全员,车队实现7 x 24小时待命,即时唤醒,即时作业。作业区域内无人员常驻,保障安全。今年7月初,122台前装量产智能重卡订单首批交付,形成超过200台无人运输车队规模。港口园区的订单交付时间从此前的半年缩短至一个月左右。
末端配送
在部分城市的示范区实现低速无人化,且示范城市逐步增多。在城市内支线段,快递、商超、外卖、团购等场景多样化尝试。技术上,一方面开始逐步降低高精地图的依赖,和乘用车自动驾驶一样逐渐走向轻地图的mapless模式,另外随着整个行业的传感器和底盘出货量快速增长,头部公司在传感器和底盘方面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到可以支持大规模商业化的水准。
比如白犀牛:技术上,车速继续提升,实现城市闹市区繁华道路常态化商业运营。合作客户持续增加,部分客户已经开始复购。新开辟多个城市,单个城市上也从一个区拓展到多个。最大的突破是从末端配送进入到城配,合作客户大幅增加,彻底打开了需求,正在全力降本增效。
辰韬在无人驾驶领域里持续开展投资
最近一年,辰韬新投资了6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另外,对5家已投资企业进行了追加投资。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国内、外无人驾驶创业公司都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尤其是国内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商业化节点接近,或者说已经在商业化路上了。但宏观环境、资本市场和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得严峻了,产业进步了但外部环境变差了。如何理解当前的宏观环境对无人驾驶创业公司的影响变成了最主要的问题。
一、封闭场景无人驾驶产业是典型的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迭代,它很好地吸取了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的营养,带有中国资源禀赋和制造能力禀赋成长起来,是一个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产业是To B端的,你可以把无人驾驶车辆当作一个机器人或是一个智能化的产品,除了无人驾驶技术,还充分体现了制造链条和工程化能力,后者往往容易为大家所忽视。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电动汽车用的锂电池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要造出一流的产品还是很有挑战,其制造环节涉及一千多道工序,对产品的一致性和品质要求很高。类似的,无人驾驶车辆要真正流畅、高效地跑起来,单单软件不行,还要有各种硬件支撑;硬件又得跟场景和软件适配,还得耐用,成本低,这些都得一步一步打磨。另外软件也得一步一步迭代,首先得全流程闭环跑通,后面得保证车辆判断精确、对场景各种细节反应灵敏、可靠性高,这些又需要不断迭代。最终要好用又便宜,所以无人驾驶技术能力达到后,在商业化落地前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打磨的都是工程化细节,你可以把它视作打磨一个工艺品、一个先进精细的工业产品,那才能是向客户交付的最终产品。
封闭场景的全球第一家L4商业化公司,基本可以肯定,会是产生于中国。因为它不仅仅是软件技术,还要有硬件,更要有强大的制造供应链匹配。一开始产业没有配套需要无人驾驶公司自己上;还要有一定市场容量的应用场景;如果是矿山,得有一帮有理想、愿意长期呆在矿山的技术人才,且员工成本又不能太高,不能像国外一样拿着高薪,每周坐飞机去矿山上班。所以,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公司在中国商业化落地之日,也就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这点可能和光伏、电动汽车产业有点类似。
二、无人驾驶产业也是我国不多的、未来发展空间清晰的新兴大产业,正处于产业投资的拐点时刻。
前面说到无人驾驶产业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迭代的典型产业之一,我们一直说中国制造业要往中高端升级,无人驾驶行业就是这么一个既代表中国制造又升级迭代的产业典型。
辰韬15、16年开始看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投资机会,18年开始比较集中投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我们同时也一直扫描其他的新兴产业并进行试探式的投资,也一直通过少量投资跟踪学习不少新兴产业,比如SAAS、合成生物学、3D打印、数据产业、也包括新材料、生物医药,其实会发现现在成板块性机会、发展前景清晰、估值合理的、作为投资机构能落地的投资机会不多。无人驾驶产业正处于行业内的进展,快于行业外对它们的感知的阶段;处于外行粗看觉得还很有争议,但深入产业你又能看到商业化越来越近,确定性越来越强,正处于拐点中的,这么一个很好的投资时机。
三、以工程化思维,体系化制造能力的角度,去观察无人驾驶公司的进展,可能更有利于我们投资人准确判断无人驾驶创业公司商业化节奏。
无人驾驶尤其特定场景无人驾驶产业在中国的开花落地,很好地吻合了中国与西方的技术与产业分工,吻合了中国制造能力的外显。它虽不是颠覆性的技术,但又是工程化要求很高,对商业化落地体系要求很高的产业。无人驾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但它是一个全新的应用落地,因为全新,需要建立一个生态,所以需要所有无人驾驶创业公司一起发展、共同促进,在这个时候,创业公司哪怕是同一个赛道的并没有明显竞争,产业需要构建一个应用生态。这个时候,也很需要资本一起参与,因为构建生态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资本投入越大,推进的节奏越快。
那么对资本来说,当一个赛道比较清晰的时候,为什么还有合适的介入机会。也是因为在无人驾驶正式商用的前夕,必须经历构建生态这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涉及的不仅是创业公司本身,还涉及创业公司之外的产业环节。所以,你会觉得作为个体公司本身的进步好像很快,但商业化落地好像又没有那么快,创业者自己也会认为慢了。实际上,他们用很大的一块精力是去改善周边环境,这些都会反应为后续的快速成长。
最后,我们也可以合理预见,这些商业化后的无人驾驶公司大概率会继续朝着未来智能机器人、结合大模型以及数据链(比如结合市场需求、价格波动、天气情况自动编排生产计划等)方向迈进,从而为人类社会进入硅基智能时代做出贡献。
-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辰韬资本”
辰韬资本,专注于新兴产业私募股权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秉持“为美好生活投资”的理念,辰韬资本专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以及高端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深耕垂直领域 ,坚持独立判断 ,追求中长期价值投资。注重在选定领域与行业互动,将投研深度结合。在股权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管理体系,致力于探究人类、社会需求的本质, 投资能真正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新技术、新模式。
成立至今,已投项目包括亿纬锂能、微盟集团、无锡新洁能、长光卫星、金力股份、天力锂能、海科新源、新顺微电子、艾郎风电、紫光展锐、斯微生物、朗贤轻量化、中润光学、征图新视、启英泰伦、宝威新材料、瑞伯德智能系统、电斐科技、中太技术等60多家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辰韬资本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布局,已经投资极目智能、易控智驾、白犀牛无人车、易咖智车、踏歌智行、恺望数据、光轮智能、于万智驾、木蚁机器人、斯年智驾、零一汽车、卡睿智行、极佳视界、载合汽车等细分赛道的优秀企业。
基于对产业的深耕和专注,辰韬资本荣获“投中2020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100”、“投中2020年度中国先进制造与高科技产业最佳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案例TOP10”、“投中2018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100”、“投中2017年度中国先进制造与高科技产业最佳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机构TOP20”、“清科2017年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机构10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