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资本汪洋:VC/PE不会死亡,只是变得更有弹性
投资人说 · 2023-09-03 10:21:15 · 热度:加载中...

前阵子,听说汪洋正忙着在西南地区募资,想起他提起过今年春华打算成立的碳中和基金,大概是为了这事。
两年间,“碳中和”好像变成了一个篮子,投资人们开始试着往里装东西,风能、太阳能、电动车、替代蛋白……我很好奇,当碳中和被炒热时,GP是否已经验证了这个领域各赛道的赚钱逻辑?或者GP在募资、投资时,就需要这样的概念来当作谈资,拉拢彼此?LP面对新概念和新话术,到底是他们有投资需求还是对此感到怀疑?读完来信,我更明白了市场上所谓的概念,是怎样通行于GP和LP之间的,而有时这样的概念确实成为了促进流通的需要。汪洋说他早在“碳中和”这个词语出现前,就在看这个领域的公司了。20年前,他看了很多风能、太阳能公司,但发现它们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靠政府补贴,周期性太强,愣是一个标的都没投下去。这些年,这些公司起起落落,也有上市的,他倒也不眼红,观望了这么久,波动大得他还是没敢投。国家这时候提碳中和,他也觉得正当时,春华可以在此发力。就先用主基金把碳中和项目的业绩做起来,拿着成绩单再跟人去谈基金的事。作为沉浮于市场20多年的投资人,他也谈到了中国并购市场的前景;当下的问题是资本量够,但有资产规模的标的不够多,有能力做buyout的GP数量也有待增加。自从《门口的野蛮人》出版后,人们常用“野蛮人”来形容PE行业。做并购这么多年,汪洋觉得GP有时就得显得野蛮,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和保全LP的价值。20年前
我不会投任何一家“碳中和”企业
近两年“碳中和”很热,但“投资”和“概念”的关系是自然产生的,而不是谁创造了谁。我们投“碳中和”这个赛道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名词,但赛道是一直存在的。20年前,我不会投任何一家现在所谓的“碳中和”公司。当时我在高盛、中金做投资,看了很多风能公司,那些公司现在都上市了,但当时我没有“下单”.一度电卖1.2元才能保本,或者赚取合理的利润,但煤电价钱3毛,剩下的9毛钱靠补贴,补贴占的比重太大,当时可替代能源的生产成本并不可持续。看到企业对价值的把控,还要靠补贴,我心里就不是很“落定”。过去15年,风机公司和太阳能公司起起落落、生生死死几轮,破产的有,卷铺盖也有。因为靠政府补贴,补贴的力度又是周期性的,现金流取决于别人给不给钱。我至少看过这个行业70%的公司,以往也关注过一些标的。眼看着太阳能硅料从400元掉到90元、80元,又涨到200元,周期性强,但标的没有机会让你下手。但世界就是这样,换做是你,就不一定能够投中那个赚钱的。当时我还没弄明白,不知道周期的核心抓手在哪,道理很简单:最近五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意变得赚钱了,替代能源比传统能源还要便宜。大家突然发觉车可以用电了,这是一个game changer,导致很多电直接就能转化为生活方式,突然多出一整个category。其实最近三、四年,春华看太阳能、风能、储能、汽车比较多,投的也不止远景、小鹏。我不敢说100%,但想必70%我见过、谈过,坦率说,作为一家PE机构,稳健度决定了当年没有去追。此外,那时候我年轻一些,也有逆反心理,什么热就怕什么,现在年纪上来了,心态上更成熟,包容性会更大。隔了十几年,成本驱动导致这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凸显出来,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前些天我遇到一位朋友,是一家在做全球布局的碳中和机构,但在中国没投。他说,不是不投,是没来得及,因为疫情结束,他才有机会过来。全球90%的太阳能资产、技术、工程师在中国,全球60%的风能资产、技术、产能在中国,全球70%的动力电池的技术、专利和工程师、产能在中国。这是新能源的奶油和面包,没有这些就没有新能源,你肯定要兼顾中国,这里是大头。而且中国也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排放国之一,因为制造业密集。“碳中和”这事我们信
LP不一定信
春华正在募集一支大约100亿规模的碳中和基金,试图覆盖碳中和领域从上游到下游各赛道——那么人民币基金去做碳中和赛道,它的周期能匹配得起来吗?十几年前,如果你去募集人民币PE基金,你谈5+5+2。现在人民币市场越来越接轨国际,春华现在人民币主基金就是5+5。所以,我们的碳中和基金是4+4,比通用基金短一点。因为碳中和赛道,第一,buyout机会很少,没人卖;第二,本身是资本密集型,大多数跟制造业挂钩,这个生意花钱多。相比于你把钱用来买老股,去增资扩股把产能扩大,花更多的钱去研发,也许更有利于挣钱。对GP来说,投不投碳中和,是看这个商业逻辑符不符合投资策略,资产没有好坏,符合你的风险匹配是先决条件。因为LP是有投资需求的,你要为LP框定出一个范围。春华的策略演化比较稳健,三、四年前,我们先投了蔚来,后来投了小鹏,然后开始关注上游。过去十几年里面有很多标的,一直到发现成本拐点来了,便开始“打着灯笼”找资产,事实是并不太好找,大多数企业已经上市了,你要么做私有化,要么买股票。我们方法是,先把业绩用主基金做出来,过去一共投了十几个碳中和项目,有四、五个项目已经退出了,收益率非常好,预计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策略上,同一个管理团队,同一个决策系统,打法也没变。这个赛道专注度确实不同,加一个成绩单,解释力度会好很多。周期来得越快
市场回来也越快
20多年前我开始做PE,那时行业几乎不存在,或者说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在已经成了气候,但是它永远处于周期当中。我入行时,PE的deal都很小,PE、VC的区分都不清楚,隔了若干年,慢慢有一两个并购机会,再隔了若干年,发现并购比例越来越高。在欧美PE行业,90%是buyout,5%到10%是growth capital。到了中国,很多原来做buyout的机构,在中国找不到标的,所以大家都变为成长期投资。其实VC/PE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永远处在波动中。VC的周期性比PE更强,但是两者的周期性都比二级市场要温和,这是行业属性。像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互联网泡沫,这种半年内砍掉一半估值的周期,几乎每五年就能见一次。每次大的危机后——比如2001年互联网泡沫爆掉后——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有30年,VC和PE全灭。VC/PE这种商业行为早就存在,它在1929年之后的30年间全灭,但是世界变得越来越有“弹性”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从5000点跌到1000点,跌掉80%;2008年金融危机,也很吓人,但是并没有造成投资行业消失,别说30年,3年都没有,它只是稍微走弱,并没有停止。原来你要坐越洋轮船,三个月才能传递的消息,变成了打个电话就能接,发个微信就能到。信息传播越快,周期来得也越快,坏消息传得更快,去得更快,于是周期走得也更快,大家很快就会觉得情况又变了,我得重新又加入市场。我想,如果1929年之后那30年就有互联网,市场恢复的速度会快很多,这是受物理形态限制的。家族企业没人接班,有些完全竞争的领域,国有资本可以退出,并购机会未来总量想必会增加。春华擅长做并购,其实我们参与交易的数量,比外界所知的要更多。人们只会看到已成交的案例,其实更多单子是没有成交、或者流标的。当下在中国做buyout的机构不够多,未来会持续增加,但资本量是够的。资产规模太小,通常buyout不会下单,因为换管理层、提供薪酬都需要资金成本,请不到最好的人,项目不可能运营得好。肯定是十个亿好卖,一个亿不好卖,因为一个亿的资产的波动风险太大。同样,选赛道也很重要,你买错了资产,团队再好也没有用。第二,要有相当强的心理能力,你要舍得花时间,有耐心。春华刚投资百胜中国的前两年,我个人大概有30%的时间花在这一个项目上,需要有“折腾”的精神,况且春华并不绝对控股,要推动企业向前,可不得要磨破嘴皮子?“能在一笔交易中照顾到各方,让所有人满意”的理解。我的看法和单先生稍有不同,我认为一个deal,各方都“不满意”才能成交,需要各方妥协。普通人也会买房、买车,你永远觉得买贵了,卖的人永远觉得卖便宜了,没人满意,但能接受,就能成交,这是人性。有本书把PE叫做“门口的野蛮人”,它带有一定的戏谑情绪,我不把“野蛮人”当作一个贬义词;其实它已经变成了行业标签,有的时候你必须要做到“野蛮”。你发现航路不对,你要转向,你必须要解雇两、三个核心人员。在某些利益的对立面的群体,或者更保守的群体看来,你当然是野蛮的。企业有30万名员工,你是否要为了这30万员工表现的野蛮一点?你可能会背着一个骂名叫“野蛮人”,但是你满足了30万人的生计,你回报了LP的信任。做金融要认清能力边界
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GP给很多投资人赚了钱。但互联网时代的投资方法论却被沿用至今,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和投资人讨论项目,在纸上我看不到ROE,看不到ROIC,cash flow也算得不够细。互联网不看ROE,它不重要,亏损的阶段根本没有ROE,赚钱的阶段跟资产关系也不大。22年前我开始我的投资生涯,当时有互联网,但很快就爆掉了。所以投的都是硬资产,制造业、零售,资产非常重,库存也很重要。那个时候入行的投资人,就是要学会看ROE、看cash flow,很传统,像账房先生。因此每次我亲自带项目,第一个工作就是“教人算账”。有些项目到投委会,我发现财务数据分析不够,就会要求重新做。“这是资产驱动的项目,对不起,你资产的回报率得算得很清楚,但PNL和资产层面对不上”。凡此种种,需要training,首先是思维,其次是方法。今天,有点年纪的投资人通常有这项能力,会看资产负债表,债券也做过,所以我们那一代人对数据会很敏感,脑子是ready的。所以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互联网年代长大的这一代投资人:其次,要train这些年轻人,甚至有时候你得“扯破嗓子”喊两句,说“你们这么玩就废了”。年轻人要有成长路径,长期如此,机构的能力才敢说是完整的。而且建立了规则,负责项目的MD和合伙人,必须亲自review财务模型,不能完全把财务模型就交给下属去做。VC的项目,用PE的套路去打必然失效,思路会限制行为。但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反过来用VC的套路去打PE,也必然行不通。所以,VC/PE是两种生意,有很强的协同效应,但是在执行上,必须区分开。说到底,春华是一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边界非常重要。VC和PE是介于金融和实业之间的桥梁,它是我们的能力边界。其他产品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不是我所具备的,就不要去碰。因此,我们都有能力边界、范围,然后尝试去叠加生意,而不是倒过来,投到哪,学到哪。哪怕客户错了,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在合法的范围内,你的责任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你可以挑选市场,但是选了就不要抱怨,就要接受,满足客户需求。如何管理ego是个问题,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如此。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qimingp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