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中最活跃的医疗LP是它
36氪 · 2022-12-16 13:58:02 · 热度:加载中...
继续侧重AI医疗与医疗设备领域

  今年百度继续侧重AI医疗与医疗设备领域的投资策略,合计投资了8家医疗健康公司,其中4家为新药研发商,2家为眼科医疗设备研发商,另外2家分别为AI蛋白质设计平台和外泌体诊断试剂研发商。

  在医疗投资领域,今年百度成了互联网大厂中最活跃的CVC。数据显示,百度风投共出手8次,超过腾讯,后者出手5次。而阿里和字节在医疗领域,仅投了2家公司。

  继续侧重AI医疗与医疗设备领域

  今年百度合计投资了8家医疗健康公司,其中4家为新药研发商,2家为眼科医疗设备研发商,另外2家分别为AI蛋白质设计平台和外泌体诊断试剂研发商。

  具体来看,1月投恩泽康泰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该公司是一家外泌体载药平台,这是百度风投今年医疗领域第一单。4月,百度看中眼科医疗器械公司莫廷医疗;之后出手AI蛋白质设计平台分子之心,以及AI预测靶点蛋白降解新药……整体上,百度今年在医疗领域,一直侧重AI医疗、医疗设备的投资策略。

  就医疗设备这个大类而言,今年百度聚焦的是眼科医疗设备研发商。创投日报记者注意到,该领域于2021年就被机构广泛关注,并且成功跑出IPO公司。

  对于眼科设备,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告诉创投日报记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等领域,一直是眼科疾病的高发疾病之一。“而长久以来,国内的中高端人工晶状体被进口品牌垄断,因此投资高端、可替代的产品管线公司是趋势,也是业内共识。同时,在光学扫描领域,也有丰富的眼科检测设备落地。”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验光设备可以提高主客观验光的效率和准确性。至于近视治疗,更是一个大的细分市场,相关需求也十分明确。

  回顾今年,百度共出手27次,在医疗领域一直做加法,这一点可以从投资次数上看出。但就投资金额而言,汽车交通领域则是投资大头。百度风投虽然只投资了3家公司,即集度汽车、格陆博科技、云创智行,但投资金额已达到十几亿人民币。其中,百度风投与吉利汽车联手,于1月投资了集度汽车,金额为4亿美金。

  今年百度出手情况

  一位关注CVC投资的投资人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百度投医疗并不新鲜。“在现有投资逻辑下,AI医疗和医疗设备是百度医疗投资的重点,此外也喜欢投平台公司。从设备领域看,眼科、耳鼻喉、胸科、骨科等专科对设备依赖度较高,在100%采购国产设备的政策要求下,这些领域的标的有望均成为投资关注的对象。”

  百度风投这些年……

  百度风投团队最早于2007年出手,此后逐渐风生水起。特别是2017年,投资金额达到最高,为59亿元。

  尽管百度风投今年在医疗领域相对活跃,但投资金额和投资事件却为近6年来最低。对此,一位互联网大厂战投人士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降本增效的原因,比如字节连战投部都没有了。而是将投资分到各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部门的情况又不一样。”

  近6年来,百度投资情况

  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大厂,百度投了这么多项目,在退出上战绩却差强人意,远不如小米和华为。在退出上,并购与IPO是百度风投的主要退出方式。其中并购公司为4家,即杭州快速配、芯仑光电、云舶科技、安居客;IPO公司为3家,为优信二手车、去哪儿网,以及极米科技。

  有意思的是,在主攻的医疗领域,一直未有百度的退出记录。唯一一家向IPO发起冲击的东软医疗,上市之路是一波三折。而这是一家医疗设备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以1.0076%的股权位列东软医疗第九大股东。

  今年以来,在已有IPO公司中,百度系多次减持极米科技。截至目前,已合计减持极米科技149.99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

  上述关注CVC投资的投资人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百度风投在医疗领域之所以主要关注AI医疗与医疗设备,一方面百度为互联网公司,在AI、大数据上优势,包括在互联网医疗上的出手,均基于平台属性,在互联网+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和AI医疗近年来也比较热门,算是风起云涌。

  “比如在应用端,AI辅助检查已相对成熟,应用的场景包括:临床辅助决策支持、新药研发、基因检测、手术机器人、医疗影像等等。其中,AI制药是市场普遍能够理解的,其通过算法、算力和数据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可以大大促进新药研发。但AI制药有面临一个问题,好找的新药成分已经被AI挖掘完了。剩下的或难以挖掘。总体来说,AI医疗可以在临床上推动精准辅助诊断,特别是在靶点治疗、基因组学等方面。”

  至于智能影像诊断和设备领域,该投资人认为,虽然互联网巨头们在AI领域有优势,但在影像生成后进行处理,巨头们信息挖掘有限。“而在应用领域,无论是血管介入、心脏影像,还是细胞治疗等均需要影像诊断和设备,这方面是巨头的短板,因此需要投资来弥补。”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投日报”(ID:gh_8b25bce7ef22),作者:陈美,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