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天花板的脱口秀,“笑果”还能维持多久?
36氪 · 2022-11-29 12:29:34 · 热度:加载中...
舆论危机是天蝎座的,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第五季《脱口秀大会》把笑果文化送上了语言类综艺节目的天花板。

  这档节目的热度峰值已经成为2022腾讯综艺热度巅峰TOP1;播出三周弹幕互动破500万+,创2022腾讯视频综艺弹幕互动增速新高峰,是同期在播综艺中的佼佼者。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该节目现已实现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7次居于综艺榜日冠军,并曾进入9月月榜的TOP3,历史播放市占率最高达到22.75%。另据微博数据,话题“脱口秀大会”的累计阅读量已超过150亿次,且每次新一期开播,便会有与节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

  根据搜扬管理咨询与知微数据联合调研发现,《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到第五季声量总量和词条数量都呈上升和增长趋势。从声量来看,第五季远高于其他几季节目;从词条来看,刚刚收官的五季《脱口秀大会》,其关联词条超过104条,也达到了历史之最。

  我个人认为本季《脱口秀大会》依然保持了高水准的制作水平,新人也很强。不过第五季却是豆瓣评分最低的一季《脱口秀大会》。关于这一点,在第五季的开场秀中,李诞做了自黑式的回应。可以对自己的负面消息开玩笑,这是我认为脱口秀最迷人的地方。

  李诞第五季开场秀

  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说话的技术”,所以我对语言类综艺节目总是情有独钟。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曾经在这个天花板上站着的是本山传媒和德云社。过去四十年是什么让“靠说话赚钱”的语言艺术家们在天花板上轮庄的呢?一般情况下,众里寻他千百度,答案就在百度百科处——笑果文化在自己的百度百科中有一段公司定位“一家内容驱动的年轻态喜剧产业公司”。

  在这个定位中真正让笑果文化冲出重围的,并不是内容驱动和喜剧产业,因为本山传媒、德云社、开心麻花和米未传媒也是内容驱动+喜剧产业的结合体。当然,这四家并不只搞喜剧。我认为,语言艺术要成家成腕儿,最重要的还是“年轻态”。也就是说,有能力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嘴替”,说他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话。

  回到三十年前,本山传媒还只是赵本山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台上讲的故事都是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憋在心里”的话。他最火的小品都是在替年轻人讽刺社会而已。其实,与正统的话剧比起来,那时候赵本山所引领的“东北风小品”是绝对叛逆和非主流的。后来,除了潘长江、黄宏等东北籍小品艺术家,连北京人艺的宋丹丹也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的时候,本山传媒已经开始脱离次主流领域,成为正统小品艺术的大本营了。

  随着赵本山年龄越来越大并且成为拥有私人飞机的企业家,他已经不可能再替年轻人说话了。同时,因为本山传媒已经是正统的大公司,本山传媒的年轻人也没有机会再替年轻人说话了。于是,本山传媒走下天花板把接力棒交给了德云社。

  回到将近二十年前,德云社还只是郭德纲的时候,你会发现,视频越模糊,老郭讲得越“刺激”,观众叫好声越高。但是你也许没有发现,那些相声演员并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语言类节目”表演者,更像今天还在underground中挣扎的rapper。后来,郭德纲成为德云社之后,他也明白,讲太新的段子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德云社开始规模化的时候定位变成了“传统相声”。

  讲传统相声还能火这么久的原因是,从马季先生开创歌颂相声之后,主流相声已经鲜少出现传统相声的身影了。传统相声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再加上国潮的回归,传统的反而变成了流行的。

  所以我认为,德云社所带领的是主流流行文化,并不是年轻人的嘴替。年轻人喜欢德云社演员的原因都跟喜欢其他演艺明星的原因差不多,但原因中肯定没有:替自己说出了心里话。

  简单回溯过去三十年语言类节目在中国娱乐圈的轮庄过程,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小品演员说东北话就一定能火,而是因为当初说东北话的小品演员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当他们只能说东北话不能说心里话之后,会说东北话也没用。

  并不是相声回春接棒了“东北风小品”,而是郭德纲早期的相声说出了年轻人的心里话,最终送德云社站上了天花板。但是,如果你愿意随便翻一翻小红书、抖音和快手,你会发现,现在德云社演员最火的短视频大多是“谁是爷爷,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和谁是孙子”占便宜轮回、砸挂与反砸挂、与现场观众直接对话等等跟相声本身没关系的内容。也可以说,这些视频根本就没有内容,只传递了一种情绪。

  让我们再从知微数据提供的舆情数据来看看,笑果文化是怎么一步一步登上天花板的。

  一、这回,笑果把事情“搞大”了

  笑果文化现在的营收结构主要是线上长视频业务、线下演出业务和商业化业务。线下演出为代表的线下业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脱口秀行业运转的关键,但在笑果,这部分只占公司业务营收的两成左右。以《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长视频,占到了四成。广告商业化收入占到了当年笑果文化营收的余下四成。

  笑果文化为自己搭建的第一块基石是艺人IP。

  从历届《脱口秀大会》在舆论场中的高频词中就能看到,笑果文化的发展一定建立在签约艺人的IP基础上。因为所有脱口秀内容的热度都被固定在了笑果文化的签约艺人身上。这种流量投资也一定会反哺给笑果文化。

  第一个证明在中国脱口秀演员也能当明星的就是高喊“人间不值得”的李诞了。2018年以后,他平均一年里以嘉宾身份出演的综艺节目不少于14档。李诞也从蛋蛋,快速变身诞总,并且代表了中国脱口秀产业商业价值的想象力。

  笑果文化的第二块基石是运营营销团队。

  做脱口秀演员会讲脱口秀就行了,开公司只会讲脱口秀不行。跟其他脱口秀俱乐部不同,笑果文化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线上实现脱口秀的综艺化,汇聚流量到线下演出和商业合作,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除了内容总监李诞之外,笑果文化董事长兼出品人叶烽,笑果文化CEO贺晓曦对推动这一战略落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本文主旨不讨论笑果文化的商业运营,所以此段按下不表。

  总之,随着线上节目的走红,整个脱口秀市场也进入井喷期,根据腾讯视频《2022脱口秀营销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脱口秀俱乐部数量还不到10家,而到了2021年,已经有179家脱口秀俱乐部。

  二、其实,脱口秀没什么“大事儿”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也许你都不会相信——说话就能挣钱。但是,跟其他艺人不同,干成了大事儿的脱口秀演员并没说什么“大事儿”。

  正相反,他们讲的几乎全都是发型、宠物、恋爱等等生活中的小事儿。这些小事儿引起了年轻人强烈的共鸣,最终成就了脱口秀演员的流量“神话”。

  可以说,脱口秀演员的商业价值跟他们讲的话题数量牢牢挂钩。

  如果笑果文化跟其他脱口秀俱乐部一样采取了扎根线下的战略,那么它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脱口秀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普及度。线上炸开,线下铺开的战略让笑果文化成为了中国娱乐产业的独角兽。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理论上脱口秀段子在线下可以讲无数次,但是在线上只能讲一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本来就比较小,要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中写出炸场的段子,已经属于高难度技术活儿了,还不能讲第二次。

  小事儿比较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也特别容易让观众觉得“自己每天都会遇到”没什么特别的。就算是观众自己没有想到这个角度,听一遍,也共情了,第二遍就腻歪了。

  其实脱口秀用的是表达的技巧。这种技巧是真实存在的,但暂时还没有成为学习门槛。所有的脱口秀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那么脱口秀演员并不能像某些歌手或者影视演员一样“吹胡子瞪眼睛”,实在不行就飙个高音,通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技巧来完成“表演”。

  他们必须表达内容。但是,表达的内容却一定有一个边界,而且线上的表达还只能讲一次。那么从表达的范围和表达的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了脱口秀演员的艺术生命。

  第二个问题,当脱口秀演员拥有普通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可以讲普通人的生活。脱口秀演员在表演场景中是出世的,在表演场景外必须是入世的,在出世入世之间,他们如何实现动态平衡,还要看他们的努力和悟性。

  但是,娱乐圈不需要一个偶像懂生活。偶像的任务就是给观众自己不在现实生活的幻觉。遗憾的是,观众希望从脱口秀演员那里获得的就是用显微镜看真实生活。可是当脱口秀演员没有真实的生活时,他们怎么把自己讲进观众的心里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脱口秀演员能讲真实生活的时间还在于客观上他们会给真实生活多少时间,以及感受真实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了真实生活拖底,脱口秀就真的变成了“表演”了。

  三、冒犯,可以是艺术吗?

  脱口秀的起源可以 追溯 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然而,脱口秀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美国。20世纪,随着广播的产生以及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人将兴趣投之于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介进行讨论,这也催化了脱口秀的诞生。

  不同的是,那时的脱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而没有听众的参与。从1933年开始,许多新的脱口秀形式出现,观众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而同时,脱口秀的关注点经常被放在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上。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逐渐占到了美国电视节目总量的40%。源生于美国的脱口秀也成为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节目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近代脱口秀最主流的内容就是讽刺和吐槽,所以也被称之为冒犯的艺术。可是在几千年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并没有容忍“冒犯”的土壤。我们再来看看《脱口秀大会》两次直白的冒犯的案例。

  在第四季《脱口秀大会》期间,知乎话题 “如何看待杨笠脱口秀表演称「不要轻易调侃男性,只调侃成功的,男的不如意会无理取闹,就跟女的一样」?” 热度最高,达1259w+。同时,话题“自信的男人”也帮杨笠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但是,很快,负面的声浪就开始攻击杨笠。

  到了第五季,脱口秀演员House首次在脱口秀表演的舞台上突破第四堵墙,把ST洲际带入到了虚拟世界中,创造了第一支“脱口秀概念股”。背后的逻辑依然还是股市低迷,观众需要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

  根据弱传播理论:舆论的世界是一个弱世界,弱者或者代表弱者说话的人更加容易在舆论的世界中汇聚关注。舆论的世界还是一个轻世界,表面的浅层次的内容比较容易被传播。纵观所有脱口秀大会爆火的话题,可以说笑果文化的签约艺人完全没有强势的冒犯谁。可能他们自己也清楚,只有代表“弱者的愤怒”、“弱者的委屈”最多也就是“弱者的讽刺”,他们讲的话题才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即使是冒犯了男人的杨笠,其实也是代表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弱势群体女性在说话。

  再从人设上面去分析:小块儿的人设是“拆二代”在台上总说自己家里有钱——太过强势——所以票数总是不高。同样都是博士,又高又帅的张骏一定没有自带社恐标签的鸟鸟受欢迎。

  所以,观众的共鸣都是因为从脱口秀演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脱口秀演员要冒犯谁也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观众想要冒犯谁决定的。普罗大众最希望的就是看到强者下马。这完全符合舆论世界的弱传播原理:现实世界的弱者是舆论世界的强者。

  但是脱口秀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可以用非常表面的方式表达,特别深刻的道理。这么看来,脱口秀演员们其实从一开始就带着一副纸枷锁。他们的价值起于“年轻人的嘴替”,将衰落于能说的话太少或者说不出什么来。

  其实,靠说话挣钱,也没那么容易。

  四、吐糟脱口秀?开玩笑呢!

  这几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笑果文化也被负面舆情“冒犯”了好几次。

  据知微事见数据,有关《脱口秀大会》及演员的事件负面舆情影响力指数均较高,均值达63.9。

  李诞也跟其他明星一样,遭遇了成为明星的烦恼。本来要用显微镜看生活的脱口秀演员可能一开始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人用显微镜观察。据知微事见数据,2021年至2022年,有关李诞的影响力事件中,事件“李诞黑尾酱离婚”“李诞卸任笑果文化董事”影响力指数较高。

  舆论危机是天蝎座的,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你不认真,危机就认真不起来了。如果你还拿自己的负面报道来开玩笑,那这个危机舆情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会被卸掉力道。这一点在第三季吐糟大会李诞做得开场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李诞这篇段子当成是回应舆论危机的声明的话,我给满分。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李诞开场秀

  从后面第四季和第五季的《脱口秀大会》的话题来看,“笑果文化离婚率高”已经成为了脱口秀演员的常规段子。我在前述文章《该“税”不“税”,不该“睡”乱“睡”的明星们连公关都请不起吗?》之中已经系统分析了明星所面临的巨大舆论压力:为什么这些偶像们这么喜欢“干坏事儿”。我认为原因有四个:

  1、偶像明星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影响力是包装出来的,并不是自己原生的,也没有意识到粉丝们喜欢的是明星所代表的美好道德标准,而不仅仅是他们的个性、样貌和穿着。

  2、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所著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还写道:开拓先锋像梦游者一样对舆论不敏感。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要开创新的道理,因此无论他们是否找到共鸣,还是遭遇敌意,都对他们所做的几乎不产生影响。他们是那些要改变人们想法和社会行为方式的人。

  所以很可能偶像明星被粉丝狂热的吹捧冲晕了头脑,以为自己反正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号召力改变他们行为方式的人,所以对舆论管理完全忽视了。其实,这是偶像们的一种幻想,他们只是碰巧代表了粉丝们的想象而已。一旦幻想破灭,就没有人再粉他们了。我劝偶像们别被粉丝骗了,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无力为妙。

  3、现代娱乐造星产业被资本推动,一切都只求快速套现。很多偶像明星们也认为这就是一个青春饭,根本没想长久从事这个高危的职业。所以也就不顾及内外兼修了。同时,一个年轻人过早暴富,也确实容易在钱和色方面把持不住。

  4、所谓偶像明星真的只是一种幻觉。世界上根本没有完人,你也可以认为他们都是在获取关注方面异于常人的一群普通人吧。这群普通的“完人”,没有资格犯任何错误,他们的精神压力肯定是特别大。压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干坏事儿”来找到出口

  当然脱口秀明星的舆论压力要比偶像明星的舆论压力小,因为脱口秀明星是因为代表弱势群体而汇聚了粉丝。脱口秀明星至少在外貌上都天然不够完美,并没有刻意在舆论世界中塑造一个完美的偶像形象。但是粉丝对脱口秀明星私德的要求跟其他明星是一摸一样的。所以大部分危机舆情都是李诞用脱口秀的方法化解不了的。

  最后,恭喜呼兰夺得脱口秀大王,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邱瑞!加油笑果文化,隔空抱歉一下:不好意思,标题我用了谐音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经公关的自我修养”(ID:PR-WORLD),作者:仲景,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