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智能制造就是投未来,抓核心零部件就是抓薄弱环节。
搜狐 · 2021-08-09 00:00:00 · 热度:加载中...

  2020年,疫情“黑天鹅”出其不意地打乱了一系列计划,在隔离防控的需求下制造业曾出现短暂停摆。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摁下了智能制造的加速键,倒逼和加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未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作为“皇冠上的明珠”,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成本上升,国家近年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升级意味着存在可观的市场空间,嗅到机遇的资本和创业公司早已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所布局,国盛资本合伙人刘学炎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强力支持的未来趋势

  在刘学炎眼中,选择关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投资一方面是站在了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维度和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强力的政策支持。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产业体系很不完善,工业化水平很低。数据显示,以净产值衡量,工农业结构中农业比重高达84.5%,工业占15.5%,其中重工业只占4.5%。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过后,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内制造业进入到了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通过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耗损来追求高产能,其组织规模庞大,资产配置都较为庞大,注重于对劳动者的管理。

  第二阶段发展的时间非常长,这个阶段主要追求“精益制造”,其突出特点是企业关注到具体的数据,将具体的数据作为衡量的标准来建立管理体系,其内容范围扩展到质量管理体系啊、产品全生命、全生命这个周期管理体系等。这一阶段本质上是消除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这一阶段数据真正在制造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三个阶段才是智能制造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时期。智能制造阶段的特点是以数据驱动去对产品、产量等做预测性建模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改变过去难以迅速回馈市场信号,大规模无序生产的状况。同时这个阶段可以把一些曾经隐性的问题显性化暴露给企业的管理者,让企业主关注到曾经可能忽视却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设备老化带来的产量减损等等。

  第四个阶段,即智能制造下一个阶段则是以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跟智能制造的融合为主。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根据过往的数据来为生产行为建立数据模型,同时能够根据系统、生产、环境、人员等多方面几个要素去进行实时的动态优化。同时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拥有了接受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能力,形象而言,企业可以同时接受众多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个性化订单,设备能够自动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刘学炎表示,“整体来看国内制造业在整体上仍然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的时期,还没有完全达到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大规模来临可能距离现在有着起码5-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这个阶段,个性化、定制化、复杂化等为主的公司将会日益涌现。”

  除了历史列车向前惯性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外,国家的支持也是促使刘学炎选择智能制造的重要因素。

  比如国务院此前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就明确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等。

  刘学炎表示,“国家基于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鼓励是多方面的,在国家的帮扶下,几年的时间过去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新兴的智能制造企业在行业中展露头角。《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第一步,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等到建国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因此智能制造领域将是一个长期利好的方向”

  选择优势的行业与企业

  抓住智能制造核心

  虽然在投资过程中把握智能制造的潮流大势是“道”上的准备,但如何选择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企业依然需要“术”上的技巧。在这一领域不同的投资人有着不同的方法,

  如何选择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企业?在刘学炎看来关键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选择优势的行业。优势的行业是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国家在政策上有着巨大力度支持,市场空间广阔的企业。选择行业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把控。第一个维度,是行业自身的地位,即行业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哪一个环节,智能制造的应用会给行业上下游带来哪些贡献;第二个维度,则是判断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即该行业智能制造的上限在哪里,市面上的新出现的技术是否会在短时间内被颠覆;第三个维度,则是行业应用,它和关键技术配套,说明智能制造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落地,说明了智能制造的应用潜力。

  第二点是选择优势的企业。优势的企业是指在产品竞争中具备着核心竞争优势,在细分行业里排名非常靠前的企业。这里有着两个关键性的指标,第一个指标便是企业的顾客,如果企业的顾客都是行业里知名的标杆、龙头等等,说明它本身是被市场看好的、有潜力的;第二个指标则是关注企业的合同和订单,它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刘学炎最近投资过的一个关于钛合金制造的项目便是个人投资方法的例证。

  钛合金指的是多种用钛与其他金属制成的合金金属。近年来,我国频频发布政策鼓励钛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比如2019年,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征求意见稿)》披露的信息显示,将高性能超细、超粗、复合结构硬质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低模量钛合金材料、耐蚀钛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用钛合金紧固件等列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项目。

  在全球市场中,钛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国防军工以及其他工业,是整个尖端制造业产业链最上游的领域。比如,航空工业对钛合金的应用需求最大,约占50%,主要是用于飞机和发动机的制造。在我国钛材的需求结构中,钛加工材料主要应用于化工领域,与全球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航空领域,全球范围内航空用钛材始终占据钛材总需求的53%左右,而国内航空航天用钛材的比例仅为20%,说明我国航空用钛材市场还存在较大潜力。

  一方面是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持续扩张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则是国内高端钛合金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目前国内高端钛合金近一半的依赖于进口,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材料短缺的情况,比如在军工领域,高端钛合金材料从过去的一万吨增长到如今的两三万吨,而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不断扩张。

  行业的需求促使着新的高端钛合金企业诞生来弥补缺口。根据刘学炎介绍,这家他刚刚投资过的企业便是专门针对高端钛合金领域。其生产设备是国内唯一、也是全球第二台能够生产万吨高端钛合金的机器。技术和产品也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诸如乌克兰马达西奇 发动机公司、南方机械厂等知名高端制造企业都应用了其生产的合金。

  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仍有差距

  核心零部件将持续关注

  刘学炎表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除了要关注国内整体发展情况外,还要对标欧美,从国内不足中寻找到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关注和投资的重点方向。

  相较于欧美,我国的产业基础相对而言比较薄弱。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国内的产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要看到还是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的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因此很多企业在细分领域都走在了前列,甚至形成了相应的垄断地位。

  比如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日本的发那科,瑞士的ABB , 日本的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集团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阶领域,更占据有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虽然国内政府一直在大力扶持,但是产业发展本身是难以跨越阶段的,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冲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与封锁,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因此国内智能制造领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从从0到1的一个突破,更是我们产品研发出来后,不断的打磨设备和工艺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稳定性,进而打破国外技术限制,提升市场占有率。

  另一个短板则在于产业经验。产业经验是一份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点在欧美和国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发展作用。欧美企业发展的初心和国内企业家是不同的,国外很多百年公司其年收入并不会太多,但其初心在于不断地研发自身的产品,让自身的产品具有无可替代的水平。

  “一年就生产这些量的产品,卖完就不再继续生产了,这在国外企业当中很常见。”

  但是国内企业家不一样,一旦产品做好了,第一时间并非想如何让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而是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不断拿地、建厂房、抢市场、搞垄断等等。这就导致的了国内很多行业的产品能用,但是并不好用,甚至在高端的领域只能使用国外的产品。

  刘学炎表示,“目前核心零部件是当下智能制造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节,也是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相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国内企业将会对核心技术越来越关注,因此在未来核心零部件或许将是智能制造发展的下一个火热赛道。”

本文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