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玉资本杨红冰:去年一次都没出手,但我相信中国创新药的未来
动脉网 · 2022-05-28 09:00:34 · 热度:加载中...
我相信中国创新药的未来

  “中国创新药投资的逻辑到底还在不在?”

  让拾玉资本创始合伙人杨红冰感到意外的是,近期一位国内顶级一级市场投资人也向他抛出了这样的疑问,焦虑情绪已经在一、二级市场广泛蔓延。

  近1年以来,万得A股创新药指数跌幅超过30%,港股18-A的35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1家相较发行价下跌超过40%,跌幅最大超过75%。二级基金净值大幅回撤、一级基金项目退出困难,这和前两年的狂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杨红冰回忆起当时烈火烹油的场面:“每一家基金都在‘大干快上’,各路基金不断涌入,如果投资节奏稍慢一些,就抢不到创新药项目,就会被LP质疑投资能力。项目估值被不断炒高,近乎疯狂。作为多年的医药人,我感觉到了危险: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人和项目都没变,凭什么估值两个月涨10亿?半年就翻一番?”

  急刹车

  和很多金融背景出身的投资人不同,杨红冰是资深的“医药产业人”,他搭建的拾玉团队,很多人也都在药企工作过,对于投资有独特的视角,更看重企业家、现金流和产品商业化。

  杨红冰给团队的目标,是成为医药投资里最懂产业的一群人。他们最爱用的一个词,就是“产业规律”。 深耕产业多年所形成的产业视角和判断,让杨红冰在无数人向创新药赛道猛踩油门的时刻,选择给拾玉踩了一脚急刹车。

  去年一整年,曾重仓艾力斯,迈威生物,乐普生物,科济生物等创新药公司的拾玉资本,在原本最擅长的赛道一次也没有出手。 2021年,总规模超过30亿的拾玉二期医药基金三年投资期即将结束,本该进行新一轮募资。但在LP的支持下,杨红冰决定暂停新一轮基金募资,并收紧对创新药的投资。

  2021年5月拾玉年会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同年5月举办的拾玉投资人年会上,杨红冰给出的年会主题是8个字:非常谨慎,特别小心。这种保守的主题在当时中国投资圈很罕见,周围伙伴担心会显得过于悲观,放在投资人年会上有些不合适宜。在大家的劝说下,杨红冰将主题软化成了“更谨慎,更耐心”。

  这些“踩刹车”的举措,让身边的同行非常惊讶,很多人都不理解,团队年轻人看到别人不断投新项目,内心也非常着急。 杨红冰不断给团队解释,反复强调“产业规律”:投资生物医药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资本堆出来的。而是靠优秀的企业家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如果医药投资已经不符合产业逻辑,那就坚决不能投!

  在他看来,医药投资就像长途开车,能一两次弯道超车不是好司机,真正好的司机是遇到各种弯道都不翻车。

  事实证明杨红冰的预判应验了,过去1年创新药的热度发生了180度掉头,如今已经由熙熙攘攘变为门可罗雀,市场信心降到了冰点。不止二级市场,连一级市场的投资人都开始怀疑起创新药的投资逻辑。

  大家都在问:中国创新药行业怎么了?生物医药投资还有戏吗?

  因规律,而乐观

  就这个问题,已经“悲观”了一年多的杨红冰,如今却有着“不合时宜”的乐观,他认为中国创新药发展长线是光明的。 他乐观的理由,和一年前按下停止键的时候一样,还是那四个字:产业规律。

  “就像麦子秋种冬藏春耕到夏天才能收获,创新药作为一个产业也遵循规律,从早期发现到一二三期临床再到商业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堆积足够多资本就能把10年的问题5年给解决掉,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创新药投资,最大的教训。过去几年,中国创新药投资大起大落,由大喜转至大悲,二级市场下跌如过山车,靶点内卷近乎惨烈,这是资本过度贪婪的后果,市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过于冒进的资本将在这一波下跌中被洗牌出局。”杨红冰说。

  “但不应该因噎废食,就此彻底否定过去数年整个中国创新药取得的进步,将中国创新药投资弃如敝履。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并没有变,想明白了这点,大家或许能重新拾起对中国创新药的长期信心。”杨红冰接着说。

  杨红冰认为,当下对创新药的悲观,由两点原因造成。首先,以PD-1为代表的创新药上市后内卷严重,国家医保谈判后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冲击了市场对中国创新药市场天花板的想象空间,由此带动整个创新药板块大幅下调商业化预期。

  其次,美国FDA近期拒绝多个用中国数据去申报美国上市的创新药,标准的提高,让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道路变得更加遥远和不确定。

  “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整个创新药板块估值大跌。原来市场对创新药商业化和国际化过于乐观,资本和企业纷纷‘大干快上’,结果等到产品真正上市,才发现国内外市场商业化难以兑现,产业发展长期的逻辑短期无法扭转,最终造成如今的局面。”杨红冰总结。

  “坦白说,整个市场目前是结构性问题,我对短期触底反弹,没那么乐观。未来市场走势不会是‘深V字型’反弹,而是深‘L型’,市场维持一段时间的低迷,产业会按照自身的规律慢慢修复。但立足5年、8年的创新药投资周期去思考,我认为中国创新药基本盘是好的,优秀的企业家一定可以走出当前的阴霾。”杨红冰补充说。

  出海、商业化,有机会

  在杨红冰看来,只要尊重产业规律,中国创新药无论出海还是本土商业化,都有机会。

  之所以看好中国创新药出海,是基于两个核心优势,一是效率高、二是成本低。

  杨红冰分析,中国创新药已经具备明显的产业链优势,从早期研发到临床研究,都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能用相对低的成本做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只要中国创新药能做出优质的临床数据,就能去赢得海外市场,“患者的需求是没有国界的” 。支持这类企业的投资人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中国的制药业,过去为什么没有产生出华为、小米这样的全球化公司?一方面是没动力,因为不需要创新和国际化,就能在中国市场赚大钱,另一方面是没能力,很多公司做的是‘中国神药’,不是普世产品,无法获得国际认可。”杨红冰说。

  现在环境变了,以前赚钱的逻辑没有了,反而会让聚焦国际化和创新药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在杨红冰看来,中国已经有了一批这样的企业储备,融入世界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中国创新药企的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都与国际标准看齐,从创始人、高管到研发、商业化人才都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和视野,做的也是普世产品,和欧美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比起出海更早的日韩,中国企业还有着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作为后盾,作为产业发展支撑点,去探索创新药出海就更加进退自如。”杨红冰说。

  确实,尽管2022年起创新药投融资低迷,但中国创新药却在不断收获出海BD大单。医药魔方NextPharma医药交易数据库显示,2022年初至5月26日,国内转国外的医药BD交易达21起,披露的首付款合计达1.66亿美元,披露的总交易金额合计达43.02亿美元。

  “不是出海有问题,而是过去大家盲目乐观,忽视了创新药产业本身的长周期和高风险。只要回归产业常识和逻辑,从长远来看,中国无论是借助于BD方式还是直接去全球开展销售,都有很大优势和机遇。”杨红冰说。

  他同时强调,出海不能只盯着欧美市场,也要考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会。“以PD-1为契机,中国的大分子药物成本已经控制到全球最低。就像中国的手机能够卖到拉美、东南亚一样,只要具有高的性价比,随着这些人口大国的老龄化及支付能力提高,中国的创新药的市场机会肯定越来越大。”

  而回到创新药本土商业化的问题,杨红冰则表示,PD-1等产品的白热化竞争和大幅降价,确实让市场看到了医保的支付压力,但大家对商业化的想象力不应该被一类产品给固化了,PD-1这类产品的问题更多是来自供给端 。

  “坦率地讲,今天能够有这么多PD-1上市,本身证明了其产业护城河并没有那么高,同质化严重的项目本来也不应该长期享受高溢价,这其实也符合市场的基本规律。”杨红冰说。

  “宏观上看,中国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近几年中国市场还是有商业化比较成功的本土创新药,比如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没几年,已经是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品种。真正满足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加上优秀的商业化能力,才能产生‘重磅炸弹药物’。我相信这一批创新药企业家中,肯定会有人证明创新药能赚钱,实现商业化成功,只要出来一两个重磅产品,市场的信心就会恢复。”杨红冰说到。

  穿越

  杨红冰特别回顾了美国的历史和案例。

  “就像1993年开始,美国创新药板块也曾经历过毁灭性暴跌,长期低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年时间。现在如日中天的安进和基因泰克,之所以能走出来成为千亿美元的大药企,依靠的就是重磅产品商业化成功,安进有EPO这样的生物药,而基因泰克是靠赫赛汀等产品。这样的企业重磅产品商业化成功后,市场就对创新药慢慢恢复了信心。”杨红冰说到,“这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提醒我们不应该对中国创新药的未来悲观。只要按照产业规律做事,就有机会逆势成长,脱颖而出。”

  2022年5月拾玉年会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基于这样的逻辑判断,杨红冰将今年拾玉年会的主题定为了:穿越。意在当下中国创新药的至暗时刻,拾玉资本会积极主动,和企业家一起逆势寻找穿越行业周期的机会。

  杨红冰认为中国创新药公司要想穿越周期,成长为国际化的Biopharma,除了有好的科学家,能够做出真正解决差异化临床需求的产品,还必须要有好的企业家。

  “过去什么企业都可以融到钱,大家过惯了好日子。优秀的企业家是审时度势的,创新药下半场是淘汰赛,一定要记住创新药企业靠烧钱过日子,下一步融资会非常困难,现金为王,有多少家企业储备好了未来三年的现金流?”杨红冰反问。

  “我们投资的公司都有优秀的,具有产业化经验的企业家掌舵,同时目前都有三年以上的资金储备。有不少公司大产品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下一步自身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这些都能帮助他们穿越周期,成为国际化创新药企业。我们的LP对我们的投资理念也是非常认可,对我们投的企业也很放心。”杨红冰说。

  “拾玉是一家专注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我们不追求特立独行,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尊重产业长期的规律和趋势,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因为尊重产业常识,所以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选择了等待,也是因为洞察产业规律,现在我们看好未来。”

  “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家,相信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未来。”杨红冰说。

本文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