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意林学霸君 · 2022-01-17 16:06:58 · 热度:加载中...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没错,那个最长的蓝条就是教师家庭子女的自杀率,一骑绝尘,是第二名的4倍他们作业有人辅导,上课有人关照,寒暑假有旅游,补习有学校的名师上门家教……知乎问题“身为教师子女,有哪些糟糕体验?”下面,有近700条回答。什么都管,且不许顶嘴,根本没把我当儿子,当她班上那群小学生了;分科学文还是学理、高考报哪个专业,只要不听我爸的,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会咬牙切齿地告诉我:“不听老教师的话,你会后悔的”,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他的资本和骄傲,却是我的噩梦;双教师家庭,天天想怎么死。一直对我严加管教,我除了成绩勉强还行,其他方面一塌糊涂,心理扭曲,内向自卑,没有自我意识……现在天天熬夜,等一个猝死。当然,不可能每个教师父母,都是孩子的“洪水猛兽”。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比例的教师子女都曾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有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压力之所以比同龄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论是年龄阅历,专业知识,心理发育水平还是人生经验,学生往往拍马也赶不上老师。而一旦习惯了一天8小时以上扮演权威,就难免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在高中教数学,学生家长中有口皆碑。可朋友却对爸爸颇有怨言,甚至直言“为了下一代,不考教师编”。“天天996不着家就不说了,我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他永远一副不耐烦的嘴脸,还骂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因此下班回家后,往往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回家,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无心也无力关照孩子的感受。你爸妈就是专门做教育的,你从小就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你的成绩怎么会差?前途怎么会不光明?很多教师父母自己,也是这种观念的拥护者,认为老师的孩子不可能学习差。但事实是,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概率事件。作家琼瑶的自传里面,就记述了身为双教师子女的双份压抑。她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琼瑶在大学联考之前,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压力大到有抑郁的迹象。“我和你爸爸都是做教员的,孩子如果居然连大学都考不上,我和你爸爸都无法抬起头做人!”“如果你大学没考好,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而是全家的失败!”“收起你的稿纸,不要再写文章了,你记住,我给你指的路才是最好的路!”琼瑶因此非常忧愁,噩梦里都是大学没考上,全世界耻笑她:“ 陈致平(琼瑶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居然考不上大学!”在外人看来,既然父母是教师,子女就没有理由不优秀。很多教师父母也被这种思维定式困住,进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与否全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绩超过别人,自己的价值感才得以实现。于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可怕BUG就来了:习惯比较。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就特别爱拿女儿和教过的学生做比较。“你就这考好了?满意了?我都不忍心告诉你,你这分在我教的好学生里算什么等级,我怕你受刺激!”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损”得更惨:“我们班家长摆地摊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你妈我是老师,你考成这样,你今后还让我怎么教学生?”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感越来越低,信心也越来越不足,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恶性循环就此开始。所谓“高权威”,就是“我”是主体,我的权力比你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不是教师——在亲子关系中都是“高权威父母”。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严苛权威。而仅仅是“爸爸”“妈妈”,一个安全、温暖、可依恋的对象。试想一下,如果家里有着永远正确的父母,那孩子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我就有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在她面前,我感觉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我连呼吸的方法可能都是错的,她都能挑出毛病来,纠正我。”原因是咨询师提出了母亲的一些问题,母亲当即又惊又怒,反驳道:“我是让你给孩子看病的!”这个网友说,从那之后,她们再也没去看过心理咨询,因为妈妈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与这位“永远正确”的母亲一样,无数父母也深深相信: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于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琼瑶在回忆童年时就说:“自卑感,我觉得这三个字,一直到现在,还常常缠绕着我。”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父母的职业不背锅,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使用的是“我控制你如我所愿”的权力原则;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则使用的是“我尊重你如你所是”的珍惜原则。权力在于“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我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黏合起来。”而珍惜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所以,无论你现在是孩子还是父母;你在职场中是不是教师、领导等权威角色。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qimingpi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