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芯片造款相机,对话肇观电子CEO,起底Feynman智能深度相机
智东西 · 2021-12-10 00:00:00 · 热度:加载中...
肇观电子冯歆鹏亲述Feynman深度相机背后的研发故事。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作者 |高歌编辑 |漠影

  芯东西12月10报道,近日,国产视觉AI芯片公司肇观电子推出了基于NE-D163A芯片的深度3D AI相机Feynman。

  NE-D163A芯片是肇观电子在今年1月份推出的第二款D系列3D视觉芯片,具有高精度3D深度计算能力、支持200余种通用数学计算和较高的AI计算能力。

  在这款芯片加持下,Feynman系列智能深度相机采用主动双目视觉技术,在室内外各种场景均能生成高帧率和高精度的深度图,同时支持端侧AI算法的部署,能够帮助机器人、安防、AR/VR等行业的厂商实现精确定位、避障和分析等需求。

  芯东西采访到了肇观电子创始人兼CEO冯歆鹏,就Feynman相机研发背后的故事,以及肇观电子对于智能深度相机赛道看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肇观电子创始人兼CEO冯歆鹏

  一、多部门协同,自主研发相机助力客户AI落地

  Feynman系列相机的诞生还要从NE-D163A芯片说起。该芯片具备高AI算力和高精度3D深度计算能力,支持200余种通用数学计算。

  简单来说,NE-D163A芯片在机器人上,可以消除传统近距离盲区,提供周边障碍的位置和距离;在近距离的人脸识别中,假如被测人员张嘴,NE-D163A可以精确识别嘴内外的深度不同。

  ▲肇观电子NE-D163A视觉AI芯片

  芯片很好,也满足了机器人、AR/VR、安防、工业等不同行业的痛点。但是在AI视觉这一新的赛道,相应的模组厂商和系统厂商都不成熟,找上门的终端客户需求也不尽相同。

  冯歆鹏称:“市场的反馈是,有的客户是有能力自己研发基于芯片的产品,有些客户希望能拿到一个半成品(不光是提供芯片),有些客户就希望拿到一个相机,然后进一步推动他们产品的研发。”

  最终,为帮助终端客户实现快速AI落地,肇观电子决定自己做一款3D视觉+AI的智能深度相机。这个决定并不简单,一款合格的智能深度相机除了芯片,还需要面对传感器光路设计、软硬件结合、平衡系统功耗等不同的挑战。

  可以说做一款智能深度相机,肇观电子要打通一整条产业链,而上一个这么做的是家大业大的英特尔。就算是英特尔,最近也为了专注芯片制造等核心业务,正在缩减RealSense深度相机业务规模,甚至会关停其部门。

  ▲英特尔RealSense D435(左)与Feynman M1(右)

  在产品之外,肇观电子的客户涉及各个不同的行业,仅机器人就既有用于内蒙古强烈光照环境下的智能采集机器人,也有用于冷库中的物流机器人,对环境要求可谓是天差地别。如何挖掘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地描述,最后加以解决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冯歆鹏透露,为了解决种种挑战,肇观电子动员了很多部门进行研发,最终在NE-D163A芯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了算法、光路、硬件、软件、结构、认证等各方面的设计研发。

  二、自带高算力AI芯片,低成本、功耗产生高清深度图

  作为芯片公司的肇观电子,最大化地发挥出了NE-D163A芯片的性能优势。NE-D163A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内嵌几何和深度引擎DEP、AI加速引擎NPU和视觉加速引擎DSP。

  在芯片的加持下,Feynman相机自带1.2Tops INT8/0.6Tops FP16的AI算力和666 DMIPS的CPU运算性能,是业界唯一一款内嵌AI和DSP扩展算力的深度相机。这对Feynman的部署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芯片跑经典网络模型每秒处理的图片帧数对比

  此前,终端客户如果采用英特尔的RealSense相机,往往需要搭配i7系列的处理器。这种方案对最后终端产品的成本、功耗都不友好,还需要占用处理器带宽,造成延迟等问题。

  相比之下,内嵌高算力芯片的Feynman应用更加简单,可以直接在端侧处理视觉数据,无需外挂其他处理器,就可以产生性能高达720P 30FPS的深度图。

  因此Feynman相机既不需要向后传输数据,也降低了终端产品的中控算力要求,对客户来说部署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更低。Feynman相机整体的功耗水平在2W-3.8W之间,根据所运行的AI模型大小不同有所浮动。

  同时,在最重要的图像探测上,Feynman相机搭载了散斑结构光、双目红外摄像头IR模组、彩色摄像头RGB全局曝光模组以及惯性测量单元(IMU)等传感器,能够提供多维度的信息。

  ▲Feynman M1结构图

  这些传感器并不是Feynman的探测极限。冯歆鹏强调,NE-D163A芯片支持当前双目立体视觉、结构光、ToF(飞行时间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各类传感器,Feynman传感器配置是在功能、性能、成本和功耗四个维度考量后决定的。

  当前Feynman相机的传感器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如在障碍物到相机仅有10cm的距离下仍能准确分辨等功能。如果客户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传感器,Feynman相机也能够满足需求。

  实测数据显示,Feynman的空洞率仅为0.2%,而同一环境下英特尔的RealSense空洞率在1%左右,这意味着Feynman相机采集到空间位置的有效信息更多。同时,Feynman的深度图具有90°对角的广角视场,比常规深度相机的视野更广。

  ▲Feynman M1深度图效果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肇观电子对Feynman相机的研发目标就是适应所有他们见过的场景,这里面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内蒙古10万流明光照环境、冷库中低温环境和黑暗环境等。

  为此,肇观电子在Feynman相机内部的光路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使其能够精确地控制补光和传感器曝光。结合NE-D163A芯片的自学习ISP流水线架构,Feynman相机在各种复杂光照环境下均能获得优质的图像。

  ▲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图像处理对比图

  三、提供高效软件工具链,可部署差异化算法

  对于智能深度相机这一赛道,冯歆鹏表示看好。从技术发展来看,工厂的高度自动化、万物智联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智能设备需要具备视觉能力,甚至要让智能设备自己看懂世界。

  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就是视觉系统,也就是智能深度相机。假设全球人口继续增长,每个人周边的智能设备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智能设备都需要具备视觉能力,所以肇观电子对这一赛道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现实来讲,肇观电子已经看到数十家Feynman相机的潜在客户。

  为了让Feynman相机应用于各个客户,肇观电子提供了Windows、Android、Linux的驱动SDK,客户通过中控直接加载就可实现通信,完成对Feynman相机的部署。

  ▲Feynman相机对各平台SDK的支持

  对于需要利用端侧AI和DSP算力的产品和深度定制的客户,肇观电子则有一套InferStudio™工具链。客户可以通过InferStudio™将自己的神经网络翻译成一个镜像文件,以提供给Feynman相机使用。

  在整个采访中,冯歆鹏谈到了很多次Feynman相机在研发和落地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有一部分原因是AI芯片产业链并不完善。作为芯片公司的肇观电子在Feynman相机的研发过程中,同时扮演了模组厂商、系统厂商的角色。

  相比卖芯片,基于NE-D163A芯片研制Feynman当然挑战的环节更多,但在冯歆鹏看来,这是肇观电子参与产业链塑形的一个过程,能够帮助更多地客户找到AI落地的正确路径和方法,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

  结语:肇观电子参与产业链构建,解答AI落地挑战

  AI将改变各行各业已成为产业共识,但由于产业链不成熟使得AI落地需要花很大力气;如何破解AI落地难的问题一直在困扰整个人工智能行业。对于很多AI芯片玩家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们有着深厚的芯片从业经历,另一方面却要面对产业链并不完整的新问题。

  肇观电子作为AI芯片赛道的参与者,亲身参与了产业链的构建,Feynman相机也是他们对于行业挑战所提交的一份答卷,结果如何值得行业期待。

本文来源:智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