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前x杨晓磊:“普洛斯红杉入股?我喜欢被专业压迫的感觉”| 拾日谈
投中网 · 2021-09-08 10:50:22 · 热度:加载中...
“太多人在波动中搞钱,很少有人懂复利价值。”

  50岁的宋向前说,很多人不理解他,说“老宋这人很孤傲”。

  孤傲只是表相,更多指向一种反差。宋向前的A面是勤勉,每年看项目100+,广结善缘,与大家都熟络。他热衷于写文章、谈逻辑、给学生和企业家上课,讲理论,讲实践,都有一套。

  宋向前的B面呢?出手十分克制,投资只“掐尖”,加华资本成立15年,只投了30多个项目,核心区域是最接地气的那部分,比如洽洽瓜子、巴比馒头、东鹏特饮、老乡鸡、文和友等等。

  2021年,加华迎来一波收获期。爱慕内衣、东鹏特饮接连上市,去年2月独家投资的文和友也成了"当红炸子鸡"。东鹏的成绩尤其耀眼——上市连拉15个涨停板,市值一度破千亿,加华作为唯一外部机构股东,IPO之后持股约9%。截止发稿,东鹏特饮市值已超750亿,加华的投资回报约19倍,账面浮盈超过60亿元。

  与批量产出高回报案例的的硬科技、消费互联网不同,传统消费一直是VC/PE投资的"半盲区"。加华连续捕捉了两记IPO甚至拿到home run,投资策略比回报本身更值得注意。

  其实宋向前手里的筹码,足以让他做更多,要更多,但他没有。甚至对这个行业,他也表现出了一种疏离,同时承受着某种代价。

  “我们长期处于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关系”。

  凡事皆有因果。种种因素促成了宋向前的“孤傲”,也让加华出落成了一家特别的基金。不久前,还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这家投资基金竟然融资了,股东是普洛斯和红杉中国。

  年纪到了知天命,宋向前没有慢下来的意思。按他的说法,要和普洛斯、红杉下一盘大棋,之后,还要自己“干一件大事”。

  主持人:杨晓磊,投中信息CEO,学习积极份子,投资圈隐形KOL

  嘉宾:宋向前,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每年看100+项目却不爱出手的“古怪”投资人。

  “打群架”,要下一盘大棋

  杨晓磊:加华拿了普洛斯和红杉中国融资,哪些契机促成了三家合作?

  宋向前:这是一种认可,对中国消费的认可,认可消费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这个共识来之不易。加华成立15年,产业经济城头变幻大王旗,一直没轮到消费。现在,作为最大的压舱石,消费开始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头部机构捕捉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加华是深耕消费15年的老牌机构,专业机构肯定彼此欣赏,共同买定中国消费未来二三十年增长的超级趋势,这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超级赛道。

  杨晓磊:你是说,基于一个大的产业转折之下,普洛斯和红杉选择了最强、最合适的那一家,也就是加华。

  宋向前:可以这么理解,大家都是用钱投票,这个特别现实,也特别客观。

  杨晓磊: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普洛斯、红杉,还有之前的泰康母公司这三家?

  宋向前:泰康本身有保险、医养,加上我们的消费,可以把个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合理化管理,从摇篮到天堂。

  普洛斯不仅是仓储物流、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商,也是全球杰出的商业地产和物流地产基金专业投资者,是中国最接近KKR的专业投资机构。消费服务业需要供应链、物流、仓储,这是天然的上下游关系。

  红杉更不用说了,全球数一数二的投资机构。未来的商业世界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竞合,这是非常好的组合。

  杨晓磊:这在加华发展过程来说,算是重要节点吗?

  宋向前:算历史拐点。

  消费基金一般有三类,第一种管别人的钱,第二类管自己的钱,第三类既管别人的钱也管自己的钱。加华在一个转折关头,慢慢从管别人的钱变成管自己的钱、管股东的钱、管超级机构的钱。

  我们并不太管中小机构的钱。LP市场很复杂,沟通很累,效率也很差。我愿意跟真正的机构打交道,他们能够理解时间的复利价值。

  所以我们争取做个专业又很有逼格的公司,不只是LP挑我,说实话我现在也挑LP。

  杨晓磊:机构之间相互做LP多一些,直接当股东确实少见。

  宋向前:我们公司不差钱,没一分钱负债。我把公司股份放出来也没很高溢价,目的就是资源整合,本质上是迭代升级,合伙打群架。

  股东买的是我们做GP的盈利能力,也是投资我们的专业能力和人品。这样的合作是没有退出期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真正的的股东合作。

  杨晓磊:朋友圈有人带着一些疑问和猜测,新股东一个偏金融,一个偏金融+实业,你的打法是不是也会调整?比如过去主要做PE,未来是不是尝试做并购,做战投,做孵化甚至控股上市公司?

  宋向前:确实有这种猜测,打法也都可能。

  成长型投资不会改,这是加华的业务特征。升级是必然的,会在消费赛道做深化,沿着这个方向做并购。

  杨晓磊:合作之后遇到了哪些挑战吗?

  宋向前:挑战主要在治理,而不是业务发展。业务合作我很有信心,无外乎就是放松点心态,既然选择做了,那就按游戏规则办事。

  杨晓磊:公司治理上有很大的变化吗?

  宋向前:当然,加华现在是股份公司,三大顶级外部股东,做事一定要有商有量。我们引进股东,目的就是提高投资和投研能力,学习大家对行业的认知和洞见,股东也会提出治理要求,各方面深度合作也是目标。

  但重要的目标并不是简单拿钱,对我们来讲这点钱也没大用,更重要的还是把股东的长处消化吸收,变成加华的能力。

  杨晓磊:前段时间跟一个投资人聊过,他60%时间在公司治理和团队培养,40%时间在一线看案子。你现在也还在一线做事,也要做内部管理。之后时间分配上会有调整吗?

  宋向前:我会保持过往风格。老宋我本人是一个“一线干部”,我对一线工作很痴迷,不会离开。况且加华向来对企业投资、投后、运营花时间比较多,这个是重要特点,不会改。

  至于中台和后台的管理运营,我希望和股东合作解决问题。

  杨晓磊:沈南鹏、梅志明都是顶级的企业家、投资家,和他们共事你有没有压力?

  宋向前:没有,反倒是愉悦感觉,与顶级高手同行,对我是一场修行。大家都是想做事也能成事之人,谁强势、谁弱势我考虑的不多。都做到这个水平了,大家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杨晓磊:你也是主动突破舒适圈了。

  宋向前:我了解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股东进来,加华就是按照自我节奏,有了这样的股东和外部压力,有了“混血”基因,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我喜欢与高手同行,比如红杉这样顶级的专业机构,我尤其享受这种专业压迫的感觉,这会促使我进步,保持旺盛的斗志。

  我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挣钱,如果有机会做得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真正成为行业头部品牌,为什么不呢?

  “很多人不理解,但我不care”

  杨晓磊:这次引入股东,而不是更广泛的LP,某种程度是否放弃了规模化路线?

  宋向前:我们本质就不是一个规模化公司,从没这么做过。

  加华成立15年了,规模甚至赶不上很多三、五年的公司,我从来不相信规模大的专业化。硬币总有双面,有规模就一定有好效益。我们更倾向于做一个专业型的投资机构,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小而美。

  虽然加华已经15年了,但还是一个“奔跑的少年”,我个人认为这次合作是个自我加压的过程,我们正在走出舒适期。这是我的真话,没跟任何人说过,不知道你怎么看。

  杨晓磊:我只是不理解你加压的初衷,中国企业的合伙人文化要落地是很难的。

  宋向前:其实谁也不想要那么多股东,很麻烦的,中国的GP都想一个人说了算,我算是中国GP之中罕见的把公司股份化,而且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共同治理的少数。

  可以这么说,老宋可能脾气不好,但我的专业能力,投资判断力,分享精神,自律以及挑战迎接的态度,对于当今形势的理解,通过这次引入战投,在这几个层面可以为自己正名。

  杨晓磊:很多人看不懂加华的打法,成立十多年,才投了二三十个案子,阶段、赛道也没有什么规律。加华的投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宋向前:我们是研究驱动型投资,投资逻辑中有三个确定性买定——大行业、大公司,更重要是人和事的匹配,即企业家学习能力和心性成长。

  首先研究产业,再研究行业玩家,看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相当于建模,对公司进行全维度判断,像打分一样,谁会在未来成为最有价值的公司。价值也分成几个维度,第一经济价值,投资当然要挣钱,第二社会价值,谁的产品和企业价值正确。

  除了行业、公司,还要选团队。事情是人办出来的,这个人是不是正派、勤奋,有没有创造社会价值?然后企业走访,跟企业家面对面的多次访谈。

  所以你看,加华投一个公司往往要建立3到5年的联系。就这么说,谈场恋爱也不过3到5个月,我们投公司要3到5年,对他们的了解程度是非常深的,确定性很高,我们要从uncertainty当中发现certainty。

  大多数机构都在“突突突”,拿机关枪将行业扫射一遍。加华投资一个项目,恐怕比有些公司投10个项目花的时间还要多,专业投资机构还是需要一些专业深度和格调的。

  杨晓磊:这种投法也挺考验人的。之前我们采访一位头部VC合伙人,他说每天投融资的讯息都会持续影响自己。别人这么快,投得这么多、这么猛,这一切会带来焦虑感吗?会影响你的情绪吗?

  宋向前:一点都没有,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人的不同。

  这个话真的有人问过,经纬张颖我俩关系不错,老张就问过我,老宋你不焦虑吗?我说不怎么焦虑,我跟你不一样,你是天使、早期,你不能miss,而我一定要学会miss。

  学会对抗焦虑和失落,也是学习与世界和解、妥协,机会无处不在,最好的永远是下一次。

  杨晓磊:这种焦虑为什么不会传导到你这里?

  宋向前:人跟人不一样。做VC就要捕捉变化,但是捕捉变化之后,往往对不变的把握和理解太少了,所以不笃定。

  但很多投资人,你问他底层逻辑和价值观是什么,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业务背后追求的意义是什么,很少有人讲得很清楚,甚至没有思考过,大多数人只把投资当作获利的工具、赚钱的方法而己。所以你看,投资行业真的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好像干不成别的事才来干投资,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沌时期。过去这些年,中国有过多少次风口?但潮退后又究竟几人能成?

  我们这个行业的人,绝大多数都在追求变化,在波动中搞钱,但是通过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时间复利创造长期价值的人不多。

  所以,我自认是解码了财商的人,中国很多小微产品和中小企业,我投资到了行业第一,第一瓶酱油、第一个坚果炒货、第一个金属包装、第一个中式早餐、第一个民族功能性饮料……为什么这么多第一都是我投到的?难道我比别人更明白吗?不,因为我不追风口,只追生活本身的面貌。

  杨晓磊:你做投资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不会觉得加华的打法离世俗意义的成功有点远吗?

  宋向前:这个问题非常好。世俗意义的成功是什么?规模、数量,以此为导向的所谓金钱运动。LP喜欢这个逻辑,IRR越高,DPI越高,赚钱越多、出手越多,中国的机构现在都是一样。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大多都是套利,长久而久,机构就以利润为唯一目标,result orientation。

  但是企业不光是经济利益,还有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为什么会有P2P被团灭?为什么会有资本武装的教培产业变成吞金巨兽?因为投资过度关注了result orientation,单项指标,简单套利。

  杨晓磊:你的谈话和理念里,民生、百姓、民营企业都是高频词。是不是在一开始就考虑过价值正确这种事情?

  宋向前:客观上讲,我是考虑过的。想长久做一个事业,不仅要考虑它的生命长度,更要考虑厚重程度,考虑各种各样的环境适应性。

  杨晓磊:所以你不太在意机构普遍追求的收益最大化、规模最大化,大基金大品牌这类东西。

  宋向前:我在乎收益,干这个工作就一定要挣钱。我们不是公益机构,但也不简单以收益为唯一目标,重要的是在“利他赋能”同时收获更多价值。个人认为,我比一些同行更理解这个行业的意义。

  很多同行不理解我,老说老宋那人古怪,经常写文章,振臂高呼,讲了很多逻辑,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可为什么这么多年只出手这么一点。

  这个行业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趋利运动,他们的逻辑是一致的,彼此都很理解,看到对方就是看到自己,但看到我就是个格格不入的人。

  杨晓磊:你每年见一百多位企业家,但15年portfolio只有30多个项目,你见的和你投的数量漏斗极其陡峭。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宋向前:你说得很对,这是我们特殊的地方。投资首先一定不能亏,这是交易;第二也要买得便宜;第三,现金流和利润一定很清楚,本质上是对未来利润的折现。

  我们看得多出手少,原因是什么?第一,公司没有到达投资标准;第二,商业模式长期来看是错的,未来没机会做成大公司;第三,公司确实不错,但还没有完成成为现代企业的心理建设——想融资,想成为股份公司,想成为上市企业。

  加华投的很多公司,跟的久的有十年,短的有五年,好的项目都是这样的,一般机构都会放弃掉,但我们很有耐心。

  杨晓磊:一些机构是这么个逻辑,如果吃定赛道增长的红利,扫一遍是更省事也更高回报的方法。

  宋向前:我基本只投行业数一数二的项目,不投不三不四。绝大多数交易不值得你花很多时间,因为绝大多数公司注定是平庸的。

  我是这么看问题的,出手很多不代表能赢,往往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投资组合数量特别多,往往很多鸡肋项目。笼统来说,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是好公司,好公司中10%可能是明星项目。如果一个机构这样布局,投后管理也会很粗糙。

  我不傻,知道多出手多有机会,只要没有道德品质瑕疵,出手一次可能赢可能输,但起码有20%的carry。我说的就是天底下的秘密,大多数同行都这么想的。但我们挑了一个最难的事,要投数一数二的项目。

  杨晓磊:你观点这么犀利,是因为承担了很多误解吗?

  宋向前: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觉得老宋高傲、孤僻。我其实一点都不care,机构一定要自己的风格,我从来不愿意随波逐流,亦不刻意追求势起而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才是这个行业选手应有的气质。

  还是非常感谢普洛斯、泰康和红杉,他们三家真的理解了我,我认为他们也有这种追求,彩云追月得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不然没人随便掏腰包给你。

  杨晓磊:你是真的有点傲。

  宋向前:我是有点高傲。

  这个行业太多套利运动,发展过度就是造假和骗钱游戏。所以不有一句话嘛,toB、toC、toVC。本来是个很专业的行业,现在也是什么人都有,so crowded,人间乱象在这个行业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晓磊:所以对抗就是你跟这些事分隔开的姿态吗?

  宋向前:我做的加华,风格就是一种区分,总要有人拿出应有的专业态度,总要有人捍卫这个行业的尊严。我特别听不得这个行业很多人讲一句话,投资就是搞钱。

  杨晓磊:上次采访符绩勋,他说希望GGV能够传承下去。加华要做长青基金,你想过传承问题吗?

  宋向前:长青和传承都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追求,谁拥有这个公司并不重要,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相同梦想和理念的人来使用,这个人是谁都不重要。

  杨晓磊:你选到了吗?

  宋向前:一定会选到,人性向善,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善良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

  实业更高级,做企业才是梦想

  杨晓磊:行业对加华的印象是个老牌的消费投资机构,老牌一是说资历深,二是不那么紧跟时代。

  宋向前:说我们老牌,可能是因为投了大量传统消费企业,其实加华才15年。但我们的项目不缺创新性,比如东鹏特饮,在数字营销、数字化深度运营上绝对是有突破性的。

  某种意义来说,过去十年饮料行业创新水平最高的公司是东鹏,而不是元气森林。

  杨晓磊:元气森林、完美日记不算创新吗?

  宋向前:算,但创新得不够彻底。元气森林、完美日记、花西子都是创新的公司,但是否是创新的好公司需要时间。

  创新的结果两个层面,第一是交付好产品,第二是自身公司要持续盈利,成为一个品牌性的公司持久活下去,这两点都不能少。

  杨晓磊:这几家公司,大概还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出是不是好公司,你标准之下的好公司?

  宋向前:五到十年。

  杨晓磊:加华投资很讲接地气,是什么影响到你,坚定走了这样一个风格?

  宋向前:我母亲是个知识分子,55岁创业下海,从摆地摊开始,之后做品牌、做产品,我一早就理解了生活的不容易,这些都很影响我,有很强的同理心。

  也和我的学习经历有关,我是文学专业毕业,有非常好的人文素养。做投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事,就像张维迎老师说的,真正的企业家,会利用人性赚钱,但不利用人性弱点赚钱。

  杨晓磊: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宋向前:一种是商业向善,惠己达人,另外一种就是毫无底线的生意而己。教培产业不就是吗?利用人性的弱点挣钱,其实就是制造集体焦虑,这点在商业上成功了,但问题就出在社会责任上,出在人文价值上——创造了教育不公,过早进行了阶级选择,所以这个是带血的GDP。

  杨晓磊:今年连锁餐饮特别热,但也有不少声音说有泡沫。加华很早投了老乡鸡、文和友,你会觉得过热、过贵、有泡沫吗?

  宋向前:我觉得泡沫已经很严重了。

  加华应该是中国投连锁最多的企业之一。连锁业态在中国其实是个传统行业,资本跑步进场,可承载的优质标的没有那么多。中国有几个能成为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的?

  杨晓磊:但每个人都在讲“中国麦当劳”的故事。

  宋向前:第一步是“抄作业”,抄好西方1950年代发展的连锁业务的运营逻辑、管理逻辑、发展逻辑和利益分配逻辑。先不要讲太多创新,不要讲所谓中国模式。

  不管是不是现代企业,只要有这种可能性,很多资本就买入。

  杨晓磊:投资人买的是想象力。

  宋向前:你看兰州牛肉面这个古老行业,已经上百年历史了,你说今天的兰州牛肉面比100年前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吗?还是一样的。

  比如供应链、电子支付系统,仅仅是优化吧?本质还是个兰州拉面,你说1个面馆值10个亿吗?肯定过热。

  杨晓磊:文和友也刚刚官宣新一轮融资,加华去年2月投进去了,你怎么投到的?

  宋向前:文和友我不是听别人说的,是之前有次去长沙住在海信酒店,下楼吃饭看到了文和友,那么多人排队,这什么场面?我跟着排了两个小时,把每一个业态都看完,非常有冲击力,它真是一个新物种,未来能成为一个具有超级商业价值的公司。

  之后我花了一年时间找到文宾,2019年完成尽调,还算一个相当合理的价格谈下来。

  杨晓磊:据说接触文和友的资方数量上百,加华为什么拿到这个机会?

  宋向前:文宾非常优秀,但是他社恐,惧怕资本,也是人文目标很高的一个人。他对金钱并没有很大兴趣,事业心很重,所以我们跟他投资,本质是合伙,只有他理解到了老宋是他的合作伙伴才会来谈。

  杨晓磊:加华投餐饮的标准是什么?

  宋向前:我们投资的老乡鸡、巴比馒头、文和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会随便投一个单品,比如川菜、湘菜、火锅,我认为投餐饮赛道不是科学投资,或者说不是一个能够穿越时间的投资。人的口味会变,哪类产品都有不确定性,餐饮行业更是充满不确定性。

  大多数VC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要相信20年以后,这个品牌可以内嵌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杨晓磊:消费热度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有人预测半年左右会变冷,你同意吗?

  宋向前:你说得对,半年到一年热潮就会过去。消费确实是未来中国经济核心增长引擎,但我反对过热,反对盲目投资。

  杨晓磊:你曾说过,消费企业如果融了很多轮,大概率不靠谱,你现在还这么看吗?

  宋向前:我碰上的好公司,说实话都不愿意卖股份。现在消费融资的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对前景不太有信心,要不现金流不是太好,靠自己现金流转不起来。

  像喜茶我认为是不错的公司,但是没有办法投,估值已经高过了想象。机构过热的投资和追逐,这使得它不具备什么投资价值了。

  杨晓磊:你因此错过什么项目吗?

  宋向前:比如卫龙辣条,我们跟了五年,很遗憾但也没办法,那么高的估值。行业内卷就是这个道理,大家为了投,为了站队,甚至为了打个标签“到此一游”,给出这么高的估值,但也没挣到什么钱。这种融资与其说战略性投资,不如讲是上市前的基石配售了。

  有些FA单纯协助公司推高估估值,取得更多佣金也助推了行业泡沫,长期来看也是自杀行为。

  杨晓磊:五年时间成本也很高,投不到,资金使用效率也会降低,LP给你的压力不大吗?

  宋向前:有,但我们也有选择,不是什么LP都能成为加华的LP,如果你要短期的钱、套利的钱,最好不要找我们。

  时间也不会浪费掉。你去研究公司,赛道足够宽,公司足够多,储备足够多,不是说没有了卫龙,没有了喜茶就没有项目投了。

  杨晓磊:但你看一些机构的策略,每个赛道押注头部几个,价格不论,成本不论,一定要占上。这也会有一个好处,品牌效应极其强,倒过来无论募资、融资、品牌管理、招聘等等都有很强的背书作用。同一个案子,这些机构可能算的是另一个帐。你怎么看这种选择?

  宋向前:我认为这就是战略机构投资我们的原因。假如我和其他机构一样,投不投资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不同才会投资我们。

  我看过很多同行,客观讲挺悲哀的。你把钱给人家,人家连见都不见一面,甚至交流仅限于电子邮件。这不就是一个简单套利运动吗?这样的投资,我相信也不是LP要看到的。

  杨晓磊:很多VC在看剧本杀、元宇宙,你有关注吗?

  宋向前:有关注,但市场太小,可能出不了大公司。

  杨晓磊:你之前看过泡泡玛特吗?主流VC集体失手,很多人看不懂。

  宋向前:看过,也是赛道很小。很有特点,就好像70后玩卡片,80后玩游戏,90后、00后玩泡泡玛特,但是这种东西生命周期不是很长,很难吸引长期注意。

  杨晓磊:你说“讨厌明星项目、独角兽这种标签”,认为是对企业的不尊重。为什么这么讲?

  宋向前:真正的好公司不喜欢也不需要贴标签。往往是不太好的公司,需要被贴标签,方便PR,这是一种流量欺骗行为,往往名不符实。有些大机构也需要如此,但因为打法需要,就要广而告之。

  但能不能创造价值,还是得亲自下场。说一句很负责任的话,我们很多项目都跟头部机构PK,但是加华也能赢。无非你花的时间是对的,花的功夫比别人多,人家尊重你,企业需要你,我们的长板是他们的短板。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中国企业真的到了要找事业合伙人的机会,而不是简单找一笔钱。

  杨晓磊:这么多年,除了普洛斯、泰康和红杉,还有哪些同行理解你吗?

  宋向前:还是有的。一个同行说得很对,他说老宋你这个不是投资机构,你是企业家,你以干实业的方式做投资,你跟我们不一样。

  杨晓磊:你会考虑下场做企业吗?

  宋向前:会,我积累了十几年,就是为这一天做准备。我非常想做这个事,做实业才更高级,更创造价值,而做投资——在我的价值观里——甚至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

  杨晓磊:还是做消费?

  宋向前:肯定是消费,老宋此生就是一件事。

  杨晓磊:按照选项目的标准去选事业?

  宋向前:没错。Neil就很简单,他做过携程,本质是企业家,他一生三种角色,投行家、企业家、投资家,这么复合又卓越的人生经历,当然促成他成为全球华人里边最顶尖的投资家。巴菲特就说过,如果你不亲自经营过一个企业,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家。

  《拾日谈》栏目介绍:作为投中信息CEO,杨晓磊每年向十位杰出的中国投资家发起邀请,和每个人坐下来,做一次人生经验和商业思考两个维度的深度交流,旨在透过杰出的商业头脑,为中国的商业思想领域保留必要的公共财富。

本文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