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好不好”到“强不强“,央行刘桂平谈普惠金融发展
第一财经 · 2021-08-18 23:22:08 · 热度:加载中...
下一阶段需要持续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研究”专栏发表题为《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文章。

文章指出,近年来,政府部门持续加大激励性政策供给,强化制度保障力度,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普惠金融逐步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转变。下一阶段需要持续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积极谋划金融健康,不断开创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普惠金融的初衷在于应对金融排斥现象,大量民众曾长期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近年来,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几家抬”政策合力,实施一系列激励性的货币信贷和财税奖补等支持政策,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金融机构自身通过专设经营部门和经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源倾斜、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措施激发了基层工作人员愿意做普惠的主观能动性。

展望未来,刘桂平提出,构建中国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应从五方面着手,即深化金融改革,构建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树立系统观念,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推动守正创新,持续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注重安全发展,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谋划金融健康,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

在商业可持续方面,刘桂平认为,应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普惠金融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

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较广,服务对象众多,与其他领域有较多交叉。比如,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往往易受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也是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科创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

刘桂平认为,从全局性视角看,这些元素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这些领域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可以不断提升发展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惠群体具有相对脆弱性和敏感性,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对普惠金融尤为重要。刘桂平表示,负责任金融的核心是“三主体”和“三支柱”。要让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和金融消费者“三主体”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打造好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三支柱”,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学金融、用金融、信金融,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他还强调,为推进普惠金融更高质量地发展,需要从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是促使普惠群体达到并保持一种金融健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普惠群体通过正确运用金融知识,科学使用金融工具,合理采取金融行为来达到良好的财务状态,能够有效管理自身日常金融活动;对大额支出有提前计划,收入总体可覆盖支出;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负债在可承受范围内;拥有适合自身的储蓄和保险,面对意外财务冲击时有一定韧性;享有正规投资渠道,风险与承受能力相匹配,资产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在财务上形成良性循环。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应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抓紧构建。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