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可能未来五到十年 农业会发生一次机器人革命
新浪财经 · 2021-07-30 11:31:52 · 热度:加载中...
7月29日,2021年《财富》40U40创想会在上海举行。活动的主题为“新时代领导力:创新、重塑、赋能”。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进行了分享。

7月29日,2021年《财富》40U40创想会在上海举行。活动的主题为“新时代领导力:创新、重塑、赋能”。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进行了分享。

在彭斌看来,有一部分重复的劳动,负责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被机器人取代是不可逆的趋势,就像第二产业的工业一样,制造工厂已经有40%的自动化率,也就是说原来需要一百人,现在只需要六十人甚至更少,特别是高危复杂的工作。农业也不例外,农业随着工业化、复杂化发展,它一定会取代原来的重复劳动的工作。

“比如说原来农民伯伯拿着一把镰刀在农田里面转,一天砍几亩地,他有什么产出呢?他就是保证这几亩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但是它的价值非常低,因为他到城市里面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里面干一年的收入。所以这种工作很有可能就会被机器人AI取代,因为它的附加值特别低,特别是随着AI和机器人的成本和可靠性越来越高的时候必然会发生。”彭斌说。

大众担心如果都被取代,那么农民伯伯会不会失业呢?

“其实从刚才说的数据来看,某种意义来讲,今天的农业或者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农业,甚至更长时间的农业,不是考虑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的过程,是机器应该快一点,否则的话可能粮食都没有人种的问题。”彭斌说。

彭斌认为,未来中国的农村,甚至世界所有的农业种植过程,都可能由农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完成。同时还能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到农村,这个“回到”不是回到农田里面跟他的祖辈一样去种地,而是什么呢?他可以住在县城里,开着一辆皮卡车去维护这些设备,保证这些设备安全的运转,对他而言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一份有意义收入也不错的工作。

“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可能未来五到十年的维度里面,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农业会发生一次机器人的革命,这次革命不是机器人取代人,人就无用武之地了,是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新的协同,就像我们现在的智能制造一样,我们的技工水平并不比一个在办公室里面程序员的效果低多少。未来也一样,农业里面也会有AI和机器的结合会让机器更聪明,而人和机器的结合会让这个社会更和谐。”彭斌说。

以下为发言全文:

在座的应该所有人都来之前应该都和极飞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在国内的棉制品,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棉制品都用过我们的设备喷洒过一些化肥、农药,最终采用产生出棉花来,因为国内的大量用棉企业有85%的棉都来自于新疆。但是我们不是一家来自于新疆的公司,我们是一家来自于广州的公司。

我们的农业科技不是指农药、化肥,也不是指生物工程,我们是一家机器人+AI的公司,我们造出了各种各样机器人的设备,比如说无人机、无人车,还有一些精准的灌溉、喷洒这一类设备,然后在农业里的耕种、管理环节来取代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的劳力,变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这么一家科技公司。

我们为什么说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呢?因为农业这个产业特别特殊,比如说我们的无人机设备在喷洒农药的时候,其实它本质上在飞行的过程中原来用人工去喷洒可能会浪费掉,国家原来统计过,中国的农药,就是农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率只有40%。

彭斌:60%是浪费掉的。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是怎么浪费的呢?他可能多喷了,多喷了以后,你们第一感受会认为它的农药残留是残留在了这个植物上,不一定,它有可能是在水里面,然后蒸发以后下雨就到了水库里,水库里就被各位喝下去了,所以其实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残留在土地、水源里面都会发生,还有一部分会留在我们的瓜果、蔬菜、粮食里面,所以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会浪费在里面。

中国每年有多少农药和化肥的市场呢?化肥大概是一年8000亿人民币左右的化肥市场,而农药的话国家统计大概是在600亿到800亿人民币,合起来大概有10000亿。那么其中有60%都浪费掉,所以我们当时做这一家企业的时候,把我们的产品用于农业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设备能够把这个浪费量降下来。

比如说我们除草剂是必须要喷洒的农药,但是杂草是均匀分布的吗?肯定不是,因为草的成长和农作物的成长肯定是间歇存在的,这个地方多一些,那个地方少一些,如果用人力喷洒除草剂,这个时候往往是均匀喷洒,就是人背着喷雾器在农田里面走一圈,责任心强的可能在草多的地方多打一点,责任心弱的可能就均匀的打完,这个时候在没有草的地方就会施上除草剂,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浪费。

化肥也是一样的,长的好和不好的地方其实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当均匀施撒的时候它就浪费了,而我们的设备可以看到下面杂草的地方,这个时候喷头就多一些,没有草的地方就减少一些,自然就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量了。我们用户每买一台设备在喷洒和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一部分的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应该有一部分都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就算不是从很偏僻的农村,也是从小县城、小乡镇里面到城市里来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人人都有对幸福生活向往的目标和诉求,谁还愿意留在农村种地种粮食呢?所以中国每一年大概有1400万到1600万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但是中国的总人口数没有下降,所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以前没有这个问题,反正人特别多,少一些人到城里务工挺好的,但是未来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刚才“十四五”规划里面有一个2035愿景,各位可以去看那个文件,文件里面这么说,到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会是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未来还有10%几个人从农村走向城镇,10%几就是1.5亿人口,所以这些人都会从农村走到城市,那么农村的劳动力会进一步下降。

以今天的流出率来看,如果我们一台机器人取代十个劳动力的话,那么我们一年1500万人就要有100万台设备到农村才能保证我们粮食的基本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这就是我们另外一个社会责任,就是我们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我刚才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现在无论从监管还是到民间,我们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工作被AI抢了,那么你们倡导的这种无人农业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情况呢?你们有没有考虑进去?

彭斌:OK,我觉得有一部分重复的劳动,负责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被机器人取代是不可逆的趋势,就像第二产业的工业一样,我们自己的制造工厂已经有40%的自动化率,也就是说原来我们需要一百人,现在我只需要六十人甚至更少,特别是高危复杂的工作。农业也不例外,农业随着工业化、复杂化发展,它一定会取代原来的重复劳动的工作。

比如说原来农民伯伯拿着一把镰刀在农田里面转,一天砍几亩地,他有什么产出呢?他就是保证这几亩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但是它的价值非常低,因为他到城市里面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里面干一年的收入。所以这种工作很有可能就会被机器人AI取代,因为它的附加值特别低,特别是随着AI和机器人的成本和可靠性越来越高的时候必然会发生。

大众当然会担心说如果都被取代,那么农民伯伯会不会失业呢?其实从刚才说的数据来看,某种意义来讲,今天的农业或者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农业,甚至更长时间的农业,不是考虑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的过程,是机器应该快一点,否则的话可能粮食都没有人种的问题,因为它那个下滑率非常高。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哪些人会从农村到城市?其实都是那些能干的人,年轻人,因为农村是没有购物中心,也没有电影院,想找个女朋友谈恋爱都没有地方,生了孩子也没有幼儿园可以上,那为什么在农村呢?他们肯定都会到城市里去,所以未来中国的农村,甚至世界所有的农业的种植过程都可能在农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就像各位能看到的家用的机器人那样,放到家庭里面去扫地、清洁地板那一类类似的样子,只不过它会变的更大,可能有这个舞台的三分之一那么大,他部署在农田里面,在农田里面自由的行走,解决农田里面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的问题其实也好解决,我们还能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到农村,当然这个“回到”不是回到农田里面跟他的祖辈一样去种地,而是什么呢?他可以住在县城里,他在县城里面安居乐业,开着一辆皮卡车去维护这些设备,保证这些设备安全的运转,对他而言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他来讲也是一份有意义收入也不错的工作。

对于在农村里面还居住的一群人而言,他们也可以去看护这些设备和他进行人机交互,这样的话来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在农田里面长期的服役。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可能未来五到十年的纬度里面,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农业会发生一次机器人的革命,这次革命不是机器人取代人,人就无用武之地了,是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新的协同,就像我们现在的智能制造一样,我们的技工水平并不比一个在办公室里面程序员的效果低多少。未来也一样,农业里面也会有AI和机器的结合会让机器更聪明,而人和机器的结合会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主持人:所以在我听来极飞科技是能够把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这让我想起扎克博格说的一句话,他说创办一个企业的初衷是要想想你能够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很多人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事前就开了一家公司,他觉得这是非常疯狂的,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一个说法,是不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创业者都要先想好我能解决一个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我再去创业呢?我想先请张教授谈谈这个问题。

主持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和门槛。刚才张帏教授说您是兴趣型创业,您是兴趣型创业吗?您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彭斌:其实在创业初期就想明白这个创业的逻辑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冲动型的居多,因为如果你思前想后的话基本上就不可能创业了。我创业最早的时候就是自己觉得工作太无趣了,然后自己从小又有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我很喜欢的兴趣爱好,所以我就以兴趣为原点进行了创业。

但是一个公司从几个人,是一个人几个人走到几百上千上完人,它每个阶段对这个企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创始人的要求也不一样。我虽然是一个兴趣创业走到了今天,但是初期因为兴趣能活下来是因为我们可以抛弃掉短期的收益,包括个人对生活的依赖,或者说生活质量的依赖。

为什么呢?因为兴趣居重,所以可以吃苦耐劳,我们也有一群因兴趣聚在一起的小伙伴们进行创业,可以不拿薪水,饿的都不行了,可能每个月只能付房租和吃饭的时候,所以我们熬过了第一个阶段,就是因为兴趣。但是不管是因为兴趣还是因为金钱的回报还是因为社会责任的天生的理想,但是第一阶段的熬过来我觉得都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要做的更大,或者说也因为他的初心能不能做得大也因为初心的话,我觉得越往后走他的社会责任心就应该越强,否则的话他就会受到阻力。因为不管什么商业模式,最好的模式就是比如说提升了社会效益的某一个部分,比如说提升了一百,一个企业一定是从这个提升的一百中拿走了一或者五甚至十,那么有九十都是分享给了这个社会,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像顺水行舟一样,会跟着这个社会大的红利成长。

如果你想提前抽取了所谓的利润,可能现在拿了,明明这个只有一百,但是你拿了两百,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遇到新的阻力,这个阻力可能是来自于社会的抱怨,来自于别的原因,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好的模式在最终它一定会随着这个社会的利益分配的环境而变化,最终大企业都会走到有好的社会责任上去的,否则这一家企业一定是不可能做的很长久的。

只不过我们极飞特别特殊,因为我们做农业这个产业,他本来就是关乎到吃饭问题,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我们整个城市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好像是顺手行舟,就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的公益活动,其实本质上我们还是一家商业公司,我们只是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能够帮助这个产业,因为很多创业者都不愿意到农业产业去,一方面投资人也特别难认可,另外一方面就是特别辛苦,也特别困难。我们很多公司的同事都会经常会收到家长们的,就是他们家长们的置疑,说你们好不容易让你们念书到城里面去了,结果又回到农村去种地去了。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即便已经快两千人了,所以到这个阶段,我们一定是以做出好的产品,回馈于社会,然后从提升社会效率的纬度获取商业利润,让更多的部分反馈给社会,提升这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蒙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