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黄金十年,VC/PE怎么投?
投中网 · 2021-05-24 11:19:53 · 热度:加载中...
高端制造业的打法与过去十年中国风险资本更熟悉的消费互联网有着本质的不同。

高端制造业是未来十年的趋势,这点已经毋庸置疑。但制造业的打法,与中国风险投资人们更熟悉的消费互联网有着本质的不同,想要把握高端制造的趋势,投资逻辑需要进行根本上的转变。

“第15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在普罗资本合伙人郭飚的主持下,天风天睿投资中心主任陈实、天鹰资本创始合伙人迟景朝、云晖资本合伙人段爱民、博众信合创始合伙人龚建坤、深圳高新投集团正轩基金总经理唐孟源、厚纪资本合伙人田建华、西高投总经理张凯,这8位制造业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做了主题为“高端制造迎接黄金10年”的探讨。

多名投资人从宏观、微观、供需、人才的角度阐述,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从时间上,可能是未来20、30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会是相同的趋势。

对于哪些细分赛道有投资机会,投资人认为智能制造、用AI、互联网对制造业赋能是未来重要的投资机会。此外对于如何发掘有潜力的项目,有投资人认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深入地方产业集群,挖掘细分赛道上有潜力的项目。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的峰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迎接高端制造未来黄金10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同时,很高兴今天和七位同仁一块分享这个话题下的想法。

首先,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普罗资本的合伙人郭飚,普罗资本主关注高端制造业已经有10年时间,主要管理国开装备制造基金,总的管理规模有100亿。

天风天睿 陈实:我是天风天睿的陈实。天风证券是国内排名相对靠前的民营券商,刚刚做完一轮融资,融了81.8亿,这是我们坐在这里的底气。作为券商私募子,我们主要借助母公司的综合优势,重点关注中后期的项目。

天鹰资本 迟景朝:天鹰自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开始转到制造业领域,作为民营投资机构来说,是为数不多专注在制造业领域的民营投资机构。民营资本讲究高效化。2016年我们all in到智能制造领域,坚持了五年后,去年开花结果,每年都有3-5家IPO项目。我们投资的主要有半导体、汽车、工业互联网这几个领域,五年以前开始投资工业互联网,所以对于行业理解还是蛮到位的。希望和大家多沟通、多交流,谢谢。

云晖资本 段爱民:我是来自云晖资本的创始合伙人之一段爱民。非常感谢投中,昨天也是在这里拿了七个投中的奖。云晖资本是一家专注在高端制造、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公司,我本人原来在高盛,团队也是全部从高盛出来的。我们的主基金已经有四期,总共完成了大概40多个项目投资,目前有7家上市公司,3家报会中,今年年底接近20家左右被投企业上市或者即将上市。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在高端科技、硬科技这个赛道,是很有机会的一个赛道。

博众信合 龚建坤:大家好,我是博众信合的龚建坤,很感谢投中的邀请。博众信合成立于2018年,团队主要来自于产业,主要围绕制造和医疗。未来有5-10家会在明年或者今年登陆二级市场。谢谢大家。

深圳高新投 唐孟源: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深圳高新投集团的唐孟源。我们是来自深圳的一家国有投资机构,1994年成立,27年来我们一直专注高端制造投资。到现在,一共投资了近300家企业。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利好,我们收获丰硕,今年1月至今已经收获了3家高端制造的企业IPO。我们投资的阶段从天使轮一直到Pre-IPO轮。

深圳高新投集团跟一般的机构可能有两个不太一样的点:一是我们有一个比较庞大的产业资源库,覆盖了300多家上市公司。二是我们可以持续给投后企业进行大额的低成本贷款支持。

厚纪资本 田建华:大家好,我是田建华。我们厚纪资本的创业时间比较短,2015年成立,但是我们公司的合伙人和高管团队从业时间都比较长,是老兵新公司。目前厚纪资本管理规模是50亿,投了30多个项目,投出资金大概40亿。

我们管理了老干妈、永辉创始人家族基金的钱,还有一些各地方的地产商,可能创始人岁数大了不做了后,他们的二代开始做投资,把这些钱交给我们打理。我们主要投医疗器械和制造业多一些。

西高投 张凯:大家好,我是来自西高投的张凯。西高投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有投资机构,累计到现在投过200多个项目,现在在管还有50多个。我们连年入围投中榜“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100”,管理的陕西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奕斯伟本次又入选集成电路半导体类最佳投资案例,这个项目累计投资100多亿,12寸硅片是典型的高端装备制造。我们投的铂力特,是科创板第一支3D金属打印股。还有我们投的派瑞股份,主营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等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可以说西高投的投资历史几乎贯穿中国制造业。

未来二三十年,都是高端制造业的黄金时代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谢谢各位。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是《高端制造迎接黄金10年》。回顾过去10年,市场普遍认为高端制造是毋庸置疑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实在向中国转移吗?如果是的话,未来这个趋势是否可以延续?会延续多久?在这个趋势中,我们作为投资机构有哪些掘金的机会?

天风天睿 陈实:我觉得可能不止10年,20年、30年都有可能。包括科创板上市的企业,60%多都是高端制造类型的企业。本身产业链往中国转移。大家也知道这个历史,一开始是往日本、韩国,亚洲四小龙,慢慢往中国大陆转移。从现在来看,已经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了。类似面板、光伏、镜头模组,中国的产能基本上已经覆盖到全球的一半了。

以PCB(印制电路板)为例,去年接近60%多,基本上一半多都在中国。而且全球的PCB产能,每年增幅5%左右,中国可以做到10%以上,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从对未来的趋势判断来看,为什么中国能够承接这么高的转移?因为中国与日韩相似,本身是有教育文化底蕴的,可以培养高端人才。不管在理工科、还是数学也好,是有基础的,高端的装备、技术过来以后,能够承接的住。包括这次中考改革,明显的要求分流,一部分去技校,让我国的制造业未来可以承接住一些更高端的企业。现在来看,比如日本、韩国、台湾,类似三星、台积电这种能够卡脖子的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但是未来肯定是要有的。

我们认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头部企业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再往上游做一些延伸,带动上游产业链、供应链,包括配套的设备,材料类企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现在中国老龄化比较严重,与老龄化相关的一些信息化系统、机器人服务,包括未来AR、VR的光学,都是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未来布局的产业。还有化工企业,因为国外的疫情,产能不够,只能往中国转移。未来的二三十年都是黄金时代。

天鹰资本 迟景朝:关于主持人这个话题我是这么理解的。2016年我们专注在制造业,经过了大半年的产业分析,觉得这其实是恰逢其时,当时我们all in 到了智能制造。如果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推出“智能制造2025”,这不是偶然。为什么推出这个政策?

2015年时,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还是粗放型,还是靠以前的资金或者资源驱动,回报是非常低的,甚至是负的回报。这是内因。以前靠资金驱动也达不到,只能靠技术驱动。

我们达到2025的政策后,美国的国际形势慌了。以前中国是做中低端的产品,当你突然想挤占我高端市场的时候,美国以及欧洲全球,会跟中国在科技领域竞争,限制科技往内流的状况,所以中国只有自己做高端制造业产业发展。

未来无论从内因还是从外因,中国2025计划到2045年。我经常跟同事说,天鹰智能制造投资要从2021年至少做到2045年,因为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全球的高端制造业,未来一定会在中国重上演一遍,有的需要创新,有的可能像芯片半导体。美国已经做了一遍了,这些所谓传统在中国被定位的高端制造企业,会在中国再做一次,所以我特别看好未来30年内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大的发展趋势。

云晖资本 段爱民: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毋庸置疑是肯定的。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接下来中国一定是要往高端制造业发展,这是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来看。需求的角度,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各种红利都已经展示出来,包括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等。现在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从需求上,这是迫切的,否则中国世界第一大的制造业大国将不复存在。

第二,从可能性上,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任何一个产业到中国,很快就能找到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个小的国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中国,很快就可以到量产,至少需求就是巨大的拉动。中国有最好的制造业环境,那就是我们的产业集群效应。任何一个产业,在中国如果找不到供货商,可能在世界上会非常困难。从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博众信合 龚建坤:从微观层面补充一下,我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到外资,负责全球供应链,从2002年到现在经历了20年,也算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最近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大家看到了很多企业往回转。

我们也考察了越南、泰国、墨西哥相关的一些可以被替代的区域,目前看起来,除了中国本身做得好的地方,在海外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制造业需要的是生态环境,需要的是上下游,需要基建、人才、技工。比如自动化设备,是在中国研发出来的,搬到海外,但没有技工还是用不起来,没有人维修。所以市值来讲,在整个外迁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另外,我们的企业加入了WTO后,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研究好不好”的问题。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开始做并购,逐渐完成自己的产业链布局后,横向增加客户,纵向增加自己的产品,做到5000亿市值的中小板公司。这家企业我们也在跟进。疫情让海外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我非常同意在座各位的观点,不只是10年,可能20、30年都有我们想不到的高度出现,也感谢国家给了我们这些投资机会。

深圳高新投 唐孟源:我们也是坚定看好中国高端制造业不断向更加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受益于国家大的政策导向,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和更大量的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里来,我认为未来至少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在制造业向高精尖发展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重视中国本土供应链安全问题。在下一阶段的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我们会更加注重往上游走,在模组、部件、芯片、材料,尤其是目前卡脖子比较厉害的领域,我们认为可能有不少好的投资机会。

厚纪资本 田建华:我也很同意刚才几位大佬分享的观点。高端制造业一直在向中国产业链转移,而且因为最近的政治动荡,整个趋势还加速了。

我从微观举个例子,很多军工类企业,其中一个是专门做航天芯片的,大气层以外的航天体,主要是卫星。银河卫星可能有上千颗主要的芯片,以前基本上是国外垄断,但因为现在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我们看到红头文件,从2021年每年分拆计划,每年完成多少颗芯片的国产替代,肯定还有材料领域和零部件领域,争取在2025年把整个卫星实现95%甚至100%的全产业链国有化。这个进程实实在在地加速了。

这条路看起来是光明的,但肯定走起来还是很崎岖。因为大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产业,小到微观的一个公司,绝对不会轻易把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拱手让给其他公司、其他国家的。因为这摄取了整个产业链最丰厚的利润。光伏面板我们都走过来了,也打了很多次价格战,产业链转移也会伴随很多产业内公司的更替和交换,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西高投 张凯:咱们的题目是黄金制造10年,作为投资人来说,从我的角度看可能有两方面的机会。

一是军工关键设备和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国产替代,这可能是马上要解决的一个痛点。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叫中科微精,做单晶叶片打孔设备,是航发里的核心东西,大概100多人,就是这样一个在资本市场上鲜为人知的公司,年收入1个多亿,被美国商务部拉进实体名单。自从上了实体名单,它估值就涨了好几倍。未来有一些必须国产替代,这个赛道是我们要做,这个点会有很多,但不会是全部,不仅仅是使命担当的问题。

另外是大家提到国外转移。高端往中国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慢了,或者说可能性越来越小。除了高端国产替代,你有我必须有以外,我们可能还要看更前沿的。比如说铂利特做3D技术打印,他们和美国的技术是同时开始研发、开始发展。国家政策也对中国具有最前沿、和欧美同时期做高端装备制造的这类企业和项目有倾向,可能更快地走向资本市场。这是我们投资人非常关注的两点。

从产业集群发掘项目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大家从宏观、微观、供给需求、人才市场、资金、基建各方面给出了肯定的结论。第一,全球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从时间上,可能是未来20、30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会是这个趋势。

我一直认为我们投资讲的就是顺势而为,所以在这个大势之下,我相信未来不仅仅是黄金10年,可能是黄金20年、黄金30年。很庆幸选择了这个行业,至少可以干到退休了。

第二个问题,高端制造业目前在全球各地遍地开花,但是不同的地区和核心城市也都有各自主打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在大家看来,目前行业细分龙头和好的投资标的有一些什么样的分布态势?我们作为投资人,又该如何在投资的同时兼具产业洞察和产业赋能的能力?

天鹰资本 迟景朝:因为我们跟地方政府沟通比较多,在座各位可能都一样,当你承接政府基金的时候,都要完成当地的反投和招商引资的历史使命,的确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分析。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工业领域,今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重点布局两三个细分赛道,不是随便撒种子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赛道会迅速挤满,并且这个赛道中未来真正能走出来的,可能就是头部的前三名甚至前两名。

今天所谓的制造业投资盛世,我觉得是悲剧的开始。制造业可能只比消费、互联网延时性长很多,三年五年以后,可能遍地制造业投资也会出现很大面积的衰退趋势。还是要从谨慎的角度看投资。

有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是产业赋能。看To C时,可能给钱就够了,因为可以用资金烧流量。但To B 不行,只给钱是不够的。To B的客户获取能力受限,所有的创业者都有共同的属性,他的老大或多或少是做技术研发的,否则就称不上所谓的科技制造或者智能制造。

2016年我们all in到智能制造后,2017年就打造生态圈的概念。我们有100多家顶级上市公司——我本人也是长江智能制造学会的秘书长,差不多有300多家制造企业,其中5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了行业、纺织、建筑、钢铁行业全国甚至全球的老大。

今年我们重力打造产业基金,力求推动整个中国工业物联网行业发展。除了给钱以外,我们会给企业生态圈、资源,这才是王道。现在如果还是按照撒钱的方式做制造业,未来也是哀声一片。

云晖资本 段爱民:作为地域或者行业的制造业机会。我们国家作为制造业大国,其实有很多很传统的制造业非常强,但我们作为投资人,可能更多的要往前看。最近有一个信息其实是蛮受关注的,看似跟我们投To B的好像没什么关系——第七次的人口普查。很奇怪这次国外比中国关注更大,我原来在美国的同事都来跟我交流这个问题。

我们看将来的趋势,从这个细节上就有很多的内容。从人口流动上来看,人口流入最大的基本上就是我们平时出差最多的,第一是广东、第二是浙江、第三是江苏。这是统计数据做出的一定信号提示。

从区域上,将来优势会进一步结构化。其他的区域,我们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现在每一个省、每一个园区都在建人工智能、建大数据,其实将来会有很大的问题。

从行业上,我也非常认同行业龙头效应。从二级市场就可以看出,龙头效应越来越明显。作为一级市场,本身投资不是慈善,而是一种资源配置,只有把资源做出最有效的配置,才是对整个经济、整个社会的效能实现最大。这也是不可更改的一个自然趋势。

博众信合 龚建坤:从区域来讲,我们简单看一个数据,小米研发中心,北京、深圳各有四个,东莞、南京各有三个,杭州、上海各有两个。这是电子制造业最上游的分布,其实也符合最近的人口流向,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包括像华中地区。北京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存在,依托于比较大量的科研资源。中国每个行业的制造业分布形态不一样,在山东等都有比较强的工业领域。

总产业上来讲,我们的观点大概要遵循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追寻产业巨头,类似一个航空母舰。比如像苹果、三星和亚马逊,用一种技术和产品的时候,哪怕它不是一个标准,但它的使用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也是一个标准。比如说最近的迷你LED,上海的装备材料也有大量的机会。“航空母舰”后面,生态系统中间也有很多的机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第二点,要深读每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有“十四五”,美国、德国都有相应规划。好的项目需求,大部分诉求都是从产业里先出来的。我不知道它是好还是好,可以拿产业验证一下,很快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并不是单点的输出。一个好的技术,最终要提供一个好的质量、好的服务和好的交付,这是一个综合能力。

深圳高新投 唐孟源:区域分布来看,绝大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分布在珠三角或者长三角。以我们重点关注的激光行业为例,从设备端来看,深圳有一大批优秀的激光设备企业,像我们的客户大族激光、联赢激光、海目星等。上游的激光器,国内双龙头之一的创鑫在深圳。还有我们投资并在去年上市的固体、超快激光器龙头企业英诺激光,和激光泵浦源龙头企业星汉激光的总部也在深圳。长三角的话,我们看到有像长光华芯、上海光惠、飞博等企业。

整个珠三角、长三角产业其实互为补充关系,互为上下游,两地企业之间的联动也特别多。比如很多企业的总部在深圳,但工厂在长三角。从我们亲身感受的数据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确实是比较强势的高端制造分布区域。

刚刚主持人给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捕捉到里面好的投资机会。

就我们高新投来说,27年一直专注高端制造领域,与行业内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大族激光从1999年获得第一笔投资开始至今仍和我们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资金往来。目前,激光行业里有超过50家的激光企业,现在和我们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高端制造领域里,我觉得核心是长期够专注,你深入进去之后,今天从哪一家企业里有一个新的团队出来创业,哪一天另外一家企业有新的技术出来,那么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你比其他机构有更早一步、更深一步的认识。所以核心还是要能够深入到产业里去,长期地沉进去,在里面有沉淀,这才是核心。

厚纪资本 田建华:产业链是因为有供应链上下游的效率问题,肯定是有产业集群出现的现象。张总提到的做叶片打孔的企业,我们也在无锡密集看了很多企业,有做发动机叶片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动力机的研究中心带无锡,造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很丰富。

怎么挖掘更好的机会呢?我们公司是自上而下挖掘。访谈一家标的企业的时候,有可能访谈他的供应商和客户,挖掘出更好的客户,有时候这家企业没有投,可能投了他的供应商或者竞争对手,这都是有可能的,主要还是自上而下的挖掘一些机会。

我们最近定增了一些传统钛专业,老的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还有一些机会。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机会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了,长三角这边都是半导体,产业链非常齐全。

我们最近找到一个机会,在西安快十年的时间里,有一个本地企业成为三星的供应商,一年净利润有8000万。这种大B的项目比较难找,而且一旦在行业里跑出来,都是好多年才跑出来,大家也是趋之若鹜。

天风天睿 陈实: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色,化工基本在山东,珠三角这边都是半导体相关。所以其实还是有产业集群的。投制造业,会发现技术不是最核心的壁垒,有时候你的规模、供应链服务配套,可能对于企业来说更关乎生死。当你看什么企业的时候,去集群比较多的地方发掘项目。

我们赋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肯定是跟企业的老板来讲是比不上的,因为毕竟他愿意把一辈子搭在里面做这件事,我们也就陪他走3-5年。我们肯定是搞金融里比较懂产业的,搞产业里比较懂金融的。我们能够给企业赋能的是,在企业资本运作上,在未来金融的服务上,让他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成本,少走一些弯路。

项目获取的问题,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研究所,也对这个行业做深耕研究,对产业链进行挖掘。当地政府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对自己下面的企业,包括种子企业,隔段时间就会做筛选,而且这里面不乏很多优质企业。做投行服务也好,让企业更规范,未来可以更好IPO等等,我们能给他提供这种东西。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在大家的评论当中,有几个词出现频率比较高。一个是长三角,一个是珠三角。从人口流动趋势来看,这两个地方多一些,从投资机构的选择来说,也是往这两个方向多一些。人往这两个地方去,钱也往这两个地方去,难怪房价那么高。

找准区域,找准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生态圈、资源圈,沿着上下游、供应链来判断和发现我们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问题,刚才大家聊到国内制造业过去的发展以及目前现状和潜在机会,大家认为未来十年制造业会有什么变化?消费互联网的模式创新改造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造就了许多伟大的企业,这种模式和现象,未来10年会在工业互联网出现吗?大量新机会出现的节点会是什么时候?目前来看,还欠缺一些什么样的契机?

云晖资本 段爱民:我专注谈一谈工业互联网,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关注方向。首先,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是个技术,我们认为它更多是个生产关系。因为它是一个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能确实会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对于工业互联网,未来对整个社会、经济包括制造业,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我们要有非常充分的预期。

第二,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我们说消费互联网是提升消费的效率,工业互联网也是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简单的把消费互联网的思维转到工业互联网。当然,这中间有很多共性,但是我认为中间差异和本质的区别会占更加大份额。

如果从消费互联网来说,他的发展路径,很多是用互联网来改变整个消费,互联网来改变各种各样的业态。但我想这在工业互联网很难出现,不是说出了一个互联网的公司,就把所有工业改变了。另外,工业互联网的展望,可以实现上下游的对接,完成零库存。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定制,让我们的奢侈品变得不再奢侈了,所有人都可以面对定制化了,也可以让我的客户和供应商,不仅通过销售就结束了,还可以进行后面的打通、链接,形成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难度、复杂性远远超过消费互联网。

首先,很难有互联网公司改变制造业、改造工业,我们认为它会出现更多是按行业、按细分领域整合。很难想象一个做服装的可以改变做汽车或者做飞机、做火箭的,大家想想也能知道。

第二,我们可能确实会被互联网概念迷惑,很多公司说我就做工业互联网。如果只是这么说,可能这个公司我们需要更加睁大眼睛看一看。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很难说用一个单独品类就把一个公司完全建立起来,这也对工业互联网来说,也会增加它的难度。这也是刚才主持人说的,目前来看,发展的确实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这只能随着技术进步,随着实践改进。但是在目前确实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苗头。

博众信合 龚建坤:我分享一些我们对制造业未来的看法。我们觉得制造业大概会朝四个方向发展。

第一,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这也是一个社会规律。

第二,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AI、传感器,整个制造业的制造会更智能化,会超过大家想象的水平。

第三,制造业服务化。新英国际是广州一家做女装的海外出口品牌,这家公司每天上两千个SKU,,只要出现爆品就马上供应,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这家公司去年营收100亿美金。我相信这家公司在前端成功,后端也有大量的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只是具体还要仔细分析。

第四,制造业应该本着可持续化长期发展的方向,本着我们国家青山绿水的策略,因为染布的一些工艺会对环境有一些影响,这也是我的大的方向。

深圳高新投 唐孟源: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讲,未来肯定是往更加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是有一些弯道超车的机会,依托基础研究、技术方向的发展,原来我们制造业里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可能随着大的技术节点的进步,可能会有一些非常好的跃迁。包括我们以前看到的,像数控机床加工,以前对刀具非常考究,对刀具用材、刀具加工追求比较高,中国是比较落后的,也很难突破,但我们现在看到,激光能在很多领域对传统加工方式进行很好地替代,比如PCB加工原来还有所谓的钻孔机,现在也没有了,全部用激光钻孔。包括激光在轮船外壳的清洗应用,这在以前是很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未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互联网对工业领域的冲击和渗透。我认为消费互联网和制造业面对的客户的诉求和决策体系不一样,互联网可能在某些领域与制造业有结合,但是很多地方可能只是局部性的,很难有颠覆性的。但是互联网里除了技术之外,有很多理念是可以去学习的,我们投高端制造,习惯性地接受一家企业从前期设立到成长、成熟的周期是十年左右。但是我们现在也发现,进度在大大缩短。包括我们去年投的星汉激光,2017年8月份才成立的企业,至今仅3年多,顺利地话,数月内就可以申报上市。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能获得超高速发展的原因,第一方面,企业本身也在尝试用互联网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对生产要素进行更优分配,第二方面,资本方对于初创型的企业的大力度地支持。这个项目,我们连投四轮,投了一个亿。除此之外,我们还撬动了大量非常低成本的贷款。像这样一家成立仅3年多的初创型企业,我们机构一次性带给它3个亿资金,让它经营时拥有非常充沛的资金。

当其中一家企业获得这么大资金支持的时候,整个产业会加速洗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光是技术,很多时候是理念、方法论和策略,这是我认为互联网对工业的最重要的影响。

厚纪资本 田建华:一切制造业产生的产品都是要不断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如果互联网在这些方面能够帮助制造业,那一定是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的,谈不到颠覆,我觉得最多是赋能。

西高投 张凯:很明显,工业互联网不会出现消费互联网的颠覆模式,这是工业产业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很明显的特征。我们形成工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刚刚才完成信息化和数字化,比如PLM软件,中国到现在为止,既没有国产化也没有普及化,但是像洛克希德·马丁这样核心的战斗机公司,他们应用了几十年的软件。

我们更专注一些比较切实的场景和赛道,比如智能化制造,比如工业网络安全等。

天风天睿 陈实:刚才其实也提到了,确实这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消费互联网更多关注流量和转化率,但是在工业互联网里好像不是一样的逻辑。工业互联网就像原来做一个IT系统升级,是用硬件来做事,加一些基础的传感器,导致所有基础数据能够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数字孪生,让它更快跟互联网结合做管理。谈不上能够有一个特别大的爆发点。

定制化的问题,我一开始觉得定制化可能是一个需求。后来看了一下,觉得我的想法是错的,这是一个伪需求,不然李佳琦也不会这么火,大家不知道买什么,我告诉你买什么,大家买的越多,我越想买同样的东西。你穿什么我就想穿什么,我不要定制化。所以定制化在工业互联网中可能不是主要的需求。

天鹰资本 迟景朝:如果十年作为一个考察标准,未来中国整个制造业会非常性感。我最近在跟工信部做汇报,整个制造业的数字化,今年我在很多场合下分享的主题,也间接直接的影响了很多制造业企业迈入数字化。

我们最近会布局中国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马上要完成这笔投资。天鹰投资工业互联网已经五年时间了,五年前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抱着非常否定的态度,我们投了酷特智能以后,也还是抱着比较怀疑的态度,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好,但是最近我们观点扭转得比较大。

消费互联网投几个亿就能烧出很多客户和数据,但我们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几十亿的规模去烧,烧完以后效果还不明显。但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什么这么火?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比如说青岛政府推出了世界互联网之都的概念。

未来所有的企业最终是数字化的企业。当工业企业变成数字化以后,它就可以跟消费互联网无限连接。

做C2M的一家企业——必要商城,之前一做广告,流量上来,结果网站崩了,因为十天内没有整个生产的供应链,生产跟不上,无法满足七天内提供货品的最佳供货时间——这侧面说明了工业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

但现在为什么说工业互联网到了拐点,因为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数字化。拐点就是当大部分企业,一定规模的企业上了网以后,数字化以后,有大量数据积累加上行业know-how以后,工业的拐点就到了。有大量的产业发展机会,推动整个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也会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内,迎来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的春天。

阿里为什么投犀牛,它预测的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整个产业的大发展方向和趋势。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我们今天几位嘉宾观点碰撞的非常好。听完大家的阐述,能够感觉到大家对国内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制造业产业属性决定了公司必须要大投入,长期积累才能实现好的产出和壁垒。在高速发展的产业里,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肯定是曲折的。对投资机构而言,怎样才能做到对的投资并且坚守初心,让难做的东西持续创造巨大的价值?如今高端制造业沿着出口扩张和进口替代两条主线发展,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做到投资回报最大化?

博众信合 龚建坤:在座各位应该都是制造业深度参与者,简单来讲,第一个是专注,深耕产业。第二,坚守。制造业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投资的深度、技术的高度,还有时间的跨度,都远远长过别的行业。所以没有坚守,没有陪伴企业家、做长期耕耘者的心态是很难做的,就简单说这么多。

深圳高新投 唐孟源:我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看清楚大势,现在新能源电动汽车这么火,本质上背后还是能源革命。可能你看到的是汽车,但实际上我们作为投资人要想一想,背后可以延展的东西很多。汽车是这样,其他的行业有没有可能有同样的电动化投资机会。对于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扩张,我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比较大的格局观,不要光想在国内关起门来做生意,更大的市场在海外。

天鹰资本 迟景朝:我觉得这个观点如果按30年来看,现在是第一个五年,未来制造业还有很多机会。我们愿意用资金+产业赋能的方式,来支持中国的产业发展。从我本人来说,我更看好的是国产替代和国内的技术发展,因为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充分进入市场,充分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中国大陆。

普罗资本 郭飚(主持人):谢谢大家!今天我们的分论坛到此结束。

本文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