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俊宇:建立需求导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东方藏山 · 2021-01-26 08:55:58 · 热度:加载中...

2021年1月4日下午,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31)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与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本次研讨会在凤凰网公益直播平台上同步直播,参与人数超过10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理事、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在本次研讨会上进行了精彩发言。

我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养老行业以来,作为投资方曾参与过养老机构的投资跟运营,可以看到在养老照护体系这七年来整个行业迭代很快,进步远比外界感受的多。作为从业人员来讲,感受到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导向,都是以季度为时间维度的迭代过程,不断在实践、纠偏,其核心还是围绕着整个真实需求的变化和探索。

例如政策导向下的“机构为支撑”时期,有一个阶段的规划并不是规划,而是计划,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区甚至街道,必须拿出一定的闲置物业资源以达到“机构为支撑”条件下的床位数,这导致一段时间里很多机构在交付运营后出现大量的闲置,核心原因还是在选址、机构规模等方面没有以需求为导向做科学的规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理事、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

2013年被称为养老产业元年,即允许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到机构投资和运营中。在过去的七年里,大量养老机构不断在学习、实践,一方面是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另一方面是不断在市场中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品牌企业以及高标准的服务模式、照护标准,还没有突破的一点是很多企业在整体运营和盈利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这也跟养老需求端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特殊性相关。

我们过去也学习、探索过日本的养老体系和模式,例如日本的嵌入式、多功能、小规模的机构,这种机构的形式是日本经过将近3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的将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形态的融合,是日本非常成熟的养老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日本的养老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本阶段所有地区的需求,包括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好项目、好模式,也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二线、三线城市。中国式的养老,一定要结合老龄化阶段及区域特殊性和差异化特征,因为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均衡性,导致养老模式呈现出多样性。

日本在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介护保险后,出现了照护经理这样一个岗位,职责是受政府委托来对老年人或者社区做评估,之后作为专业经理帮助老年人评估不同阶段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对应的保险支付,形成一个好的闭环体系,即需求方、评估方、服务方和支付端,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体系。上海一直在积极学习这个体系,包括长者照护之家的定位、推广养老顾问的方式等,都是在围绕日本模式进行完善。

养老行业最大的挑战是支付端,日本养老体系的形成是在完备的介护险支付体系下形成的协同局面。而我国现在老年问题特别复杂,不仅是老年人没有消费能力的问题,而是30、40后的长者在观念上不愿意养老需求购买服务,大多数期望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帮助解决问题。

养老行业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展,政府不仅从政策上给了养老行业很大的支撑,对于市场化发展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放开。例如北京市针对社区养老驿站的发展问题,在去年12月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中,为驿站明确角色定位,打破各种不适应市场的管制行为,在“负面清单”基础上,让驿站重回市场化的轨迹,提供服务的选项上更加市场化导向,实现驿站功能的确定、服务的提供能够以需求为导向,并结合政策的支撑,来盘活现有的驿站体系。

目前,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都需要一个完整的适老化改造体系支撑。随着适老化改造行业近年的发展,现在应该更加着力在市场化和创新市场机制上给予政策导向。2020年7月15号九部委联合出台《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除了针对特困群体进行补贴外,特别强调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机制的建立。

同时,去年11月份六部委又出台政策鼓励物业企业进入到养老服务领域,这也是一个契机,除了老旧小区以外,商品房社区里老龄化程度也非常高。让物业服务跟养老服务相结合,来解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会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拉动。

2020年应该是中国养老产业分水岭,将从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向全面围绕美好生活方式的康养服务体系倾斜,60后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后会拉动主动消费。60、70后这个群体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改革开放给这一代人带来的一个重大红利是曾经花几千块钱买了房子,有了可变现资产,激发其在有康养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变现房产来投入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各方面消费。

从这个角度讲,整个康养事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如梁春晓老师所述,新时代里不应只强调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对于60后来讲旅居康养生活将是最主要的选择方式。因此,仅围绕居家、社区和机构这三个维度展开的政策与服务模式在新的时代里会体现出相对受限,康养产业将在增量时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无论如何,养老服务乃至康养服务,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人在何处,需求就在何处,应该从政策导向逐步向市场需求导向进行倾斜。

东方藏山转载于 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

本文来源:东方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