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势资本黄明明:科技独角兽的首个捕手和他的反共识信仰 | Hello Capital!
36氪 · 2020-11-19 17:00:00 · 热度:加载中...
为什么三个诸葛亮顶不上臭皮匠?

「Hello,Capital!」是36氪的一个新栏目。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点即:我们希望呈现更精悍并直指关键的投资报道。

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但投资确实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多数基金之间往往很难说存在显性的差异。而事实证明,真正决定一家基金成就的最大因素通常就是微乎其微的1%之别。这“1%”,可能是基金运营上的另辟蹊径,可能是投资认知中非共识的部分,甚至可能主要源于掌舵人本人的绝对另类。

这也正是这个新栏目的目标:最大程度地撇除那些面目相似的部分,只书写每个投资人或基金的1%。

「Hello,Capital!」是一个主要以轻对话形式呈现的栏目,让你至多用两首歌的时间就能认识一家基金。以下是本栏目的第二篇文章。

文|吴睿

编辑|刘旌

封面来源|明势资本

如果你第一次见黄明明,很容易被他亲和的外表所迷惑。他很周到,眼神会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甚至收敛了讲京腔的习惯——这对在北京长大的人来说实在不易。

但只要你问他一个行业相关的问题,他的硬核很快就会显现出来。掰着手指头跟你数进驻一个码头要拿到多少信息、镍钴锰三种元素的配比对汽车电池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大概,这多少源于他曾经是一位硅谷极客式的连续创业者。此刻是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晚上9点,他刚送走一位创业者,下一个复盘会预计在11点后开始,身后玻璃墙上的行业图谱满满当当,你会明确意识到,眼前这个笑容得体的人在业务上是不打哈哈的硬核技术派。

这样的反差也体现在明势的过去六年中。刚成立时,这家基金没什么名气,规模很小,决策却时常与市场共识相悖——2015年在第一轮投进小牛电动、对理想汽车从天使轮开始连投七轮时,前者被质疑市场小、后者的增程式路线不被认可;甚至在6年前明势选择聚焦在企业服务、物流供应链、智能+等To B赛道时,酣战于消费互联网的投资人们也不关注这类慢生意。后来的故事近似于逆风翻盘的爽剧:这些项目和赛道如今都成了市场争抢的对象,仅理想汽车一个项目就会给明势带来超200倍的回报。神策数据、酷家乐等SaaS头部公司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昨天,36氪独家获悉明势资本第四期美元基金超募完成,总额2亿美元。该基金将重点投资于企业服务、云化基础软件、智能物流供应链、智能出行、智能制造、智能硬件等领域的科技公司。至此,明势资本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42亿元,过往管理基金平均IRR达45%-55%。

为什么明势最终得到了时间的眷顾?黄明明会告诉你:无他,反共识尔。这听起来极像是句自命不凡的口号,但真想做到,踏实研究、独立判断和持之以恒缺一不可。

时间回到2019年10月,明势在对集装箱卡车运输服务平台鸭嘴兽做尽调。彼时鸭嘴兽正在从上海港向宁波港扩展,融资中接触的投资人们普遍想再等等,看鸭嘴兽能不能从本地竞争对手手中撬动港船公司和港口码头的信息、能不能扛住为大量小散司机垫资的高资本投入。这是个稳妥的思路,但等公司验证了自己的能力,项目估值的增长也将远高于业绩的增长。

明势则把两个核心风险点拆开来看:在拜访了鸭嘴兽30多家客户后他们发现,如果把进入宁波港需要的信息拆成50多个维度,就可以从多个来源分散获取,从而绕开本地竞争对手对信息的垄断;继续往下拆,发现鸭嘴兽目前积累的数据和业务完整度已经足够获得银行授信,这就意味着垫资的问题可以借助金融方案解决。其后,明势果断领投。果然,在明势投资交割后的一个月内,鸭嘴兽就成功获得了大行的低息授信,解决了账期垫资带来的资金压力。

反共识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数字和走访里。

“绝大多数人就是连弯腰和低头的动作都懒得做。”黄明明说:“害怕错过下一个大的机会,所以从众,这是人性。”而反共识,就是用对真相的追求来抵抗人性。

身处人声鼎沸的一级市场,为什么胜利往往只属于“反共识”?如何始终与市场的定见保持距离?“反共识”应该成为一种方法还是目的?以下是黄明明的答案。

36氪:新基金在疫情爆发时开始的募资,你是怎么说服海外投资人的?基金策略会有什么变化?

黄明明:我只跟LP说两件事:企业服务和科技创新是中国未来5-10年、继消费互联网以后的最大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就像在十年前错过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我们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开始专注在这里,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GP。

美元VC在过去二十年最喜欢的是轻资产、增速快的消费互联网项目,而不是企业服务和科技创新领域。但是明势却让LP们看见一批优秀的中国SaaS和科技创新公司在成长,趋势在变化,我们的第四期美元基金在疫情期间逆势超募了。

这支基金大的投资逻辑和领域没有变化,依然是科技驱动产业的变革。如果说变化的话,我们始终相信真正能带来超额回报的永远是最顶级的超级企业家,稀缺资源是他们,而非资金。所以我们会围绕着超级企业家的成长周期持续投资,长期陪跑。

36氪:盘子变大了,是不是意味着明势也不再只是一家早期基金?

黄明明:早期的定义今天已经不一样了。超级企业家在每一个阶段带来的回报都远超于同阶段其他项目的回报。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纯粹用估值来定义早晚期。特斯拉上市的时候估值才16亿美金,今天涨到4000亿美金,那上市前算早期还是晚期?

如果遇见我们认定的超级企业家,比如像理想汽车的李想、小牛电动的Token、一男等,我们可能连投七轮、甚至更多。

36氪: 明势的优势在于比更多人更早地押注To B,但当所有人都涌进来时,你们怎么保持独特性?

黄明明: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VC、PE都说“自己专注于科技类投资”。市场上很多机构在拼手速,甚至于说我钱多、就把市场上看起来不错的都投一遍。这个事情要拉长来看。放在一年的维度看,今天市场所有人都是竞争对手;如果拉到十年的维度,又有多少人仍坚持在这个领域呢?

我们并不怕在这种热闹的环境里竞争。看同样的项目,不同的人对价值和未来趋势的判断完全不一样。不要说早期项目,就是市场上很多已经公认为独角兽的项目,你去问投资人们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点,每个人讲得都不一样。

36氪:所以VC最重要的比拼是认知。

黄明明:是对事实真相的认知。其实你稍微弯一下腰、低一下头,就能看见同行看不到的东西,就有挣大钱的机会。但我可以告诉你,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就是连弯腰和低头的动作都懒得做。大家爱做的是什么呢?用战术和执行上的勤奋去掩盖他对行业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懒惰。

投资人是挺奇怪的一个群体,每个个体都是超级聪明、背景超级好,但是放在一起去做决策的时候,有时候会低于普通人的认知水准。因为大家害怕错过下一个大的机会,所以从众,这是人性。现在To B是热潮了,但5、6年前我们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LP、同行、甚至同事都会质疑“这么热的风口项目为什么不追?”还是那句话,越是伟大的公司,早期都是反共识的。

大家都认可李想是优秀的企业家,但到了他说要做增程式智能电动车的时候,10个投资人里面9.5个转身就走了。大家的认知就是,特斯拉做的是纯电的,你的方案没有成功先例。但是:第一,特斯拉在早期做的是电池技术,电池的镍钴锰三种元素还没有到达能够让用户体验好过燃油车的节点,还是有巨大的里程焦虑。第二,中国只有不到20%有车家庭有自己的固定车位,大多数家庭不具备在家安装充电桩条件。今天大家都能做出一辆电动车,但怎么用技术去解决电动车用户里程焦虑的问题,这是一个卓越企业和普通企业最大的差异。

36氪:反共识会成为投资决策时的一种目的吗?

黄明明:不是为了反共识而反共识。反共识不是目的,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应该对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无比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近乎疯狂的执着去持续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真相往往和市场上的主流认知是不一样的,尤其新生的事物更是这样。这时候就要看你有没有勇气去坚持你的判断。越是伟大的企业在早期越是反共识的,要想成为能够投中这些伟大企业的投资机构,我们就必须成为他们的同类,要做到Think Different,并有勇气Do the Impossible。

36氪:很多人曾认为科技投资的回报周期太长,现在来看这是不是也算是一个错误的共识?

黄明明:明势的一期美元基金已经有三个IPO,也就用了四年的时间,小牛电动、理想汽车这两个从天使轮开始投的项目先后完成了IPO,回报周期未必就比消费类的慢。从企业本身发展而言,SaaS的云端交付、订阅收费、规模化优势带来的稳定的高毛利更是给以企业用户为主的2B SaaS带来稳定的ARR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年度经常性收入),产品一旦完成市场验证后经营现金流非常健康。比如我们投资的神策数据,已经是目前中国做Marketing Cloud的头部SaaS公司,估值从我们四年前天使轮投资到目前已经增长了120多倍。另外,从投资角度而言,企业服务和科技类投资还有一个特点是不需要通过N多轮次的持续融资砸钱补贴用户,所以给早期投资带来的回报会比较好,不用一次又一次被稀释。

36氪:过去六年,如何评价明势的得与失?

黄明明:比较满意的是我们在专注的领域里都投到了最头部的公司,更幸运的是,我们能够陪伴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和最优秀的企业家一起成长。不过一家基金的长期驱动力并不在此,你别指望着凭借在一些你有先发优势的领域有一点认知、行业经验就能持续取胜,这些东西别人都能学。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Think Different Do the Impossible的文化,进入到任何一个新领域都能通过深度的行研去发掘产业和行业真相,从而产生超越同行的认知,哪怕只超越一点点,就能收获巨大的优势。这是复盘下来最大的收获。

如果说做得不够之处的话,就是在这些方面我们执行得还不够坚决、不够彻底。比如我们凭借反共识形成的认知优势先行进入到一些行业里,投中了行业的头部企业后,在持续地挖掘行业里其他的优秀公司以及在优秀的企业家身上更大力度的持续加注上应该能够做得更好。

36氪:这和基金的规模大小有关吗?

黄明明: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反省更无情和赤裸一点,我觉得不是盘子大小的问题,还是认知的问题。在风险投资行业,上天不是站在弹药更多的一边,而是投得更准的一边。随着基金盘子的增大、我们认知的增强,相信应该能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们这支基金要做到的事情。

36氪:明势一直说要投在产业爆发前夜的公司,怎么判断产业爆发的节点?

黄明明:每个行业不一样,但有一些类似的特点。首先,一项或者几项技术已经到达了技术临界点;第二,多种技术的跨界使用能够落地到产品上;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能看到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愿景的超级企业家去实现这件事。这三个条件要是同时满足,就有诞生千亿美金的颠覆式创新公司的可能。

36氪:如果说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对投资人是一波大浪潮,我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黄明明:刚刚开始爆发。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确实走得很靠前,但是在企业数字化和云化、供应链科技、智能制造、智能医疗,IT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只是美国的1/3。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增长的潜力是巨大无比的。

六年前,我们通过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的指标来评估国家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当时美国是300左右,日本是400左右,韩国最高是600左右,中国才30。但今天中国这个数字是90多,翻了3倍。这么高的倍数增加,跟别人还是10倍以上的差距,所以中国会以更快的速度爆发。

我觉得未来各行各业最优秀的公司本质上一定是一家科技公司,用技术解决所在领域里面的特定问题。整体的效率有提升,才能提供给用户更便宜的产品或者是更好的服务,这个是我们看得懂并且相信的。我们坚信,在未来十年中,最大的机会将会属于那些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并且在中国的各个传统行业中带来数字化颠覆的企业。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科技独角兽的首个捕手

本文来源:36氪